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秦皇唐宗


明朝作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军队实力毋庸置疑,明朝军队有多强大呢?在文献的记载中鼎盛时期甚至达到了280万之多,而这样数量巨多的士卒的来源正是得益于明朝的卫所制度。这样独特的制度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独特设计,它可以“不消耗国库一丝粮食,而养百万大军”。

正是由于卫所制度有这样的优点,明朝前期军事实力才能够如此强大,为朱元璋、朱棣的北伐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然而为什么到了后期,卫所遍布,军队数量上百万,反而将领们进行对战反而需要依靠自己的家丁们作战?这主要是因为曾享誉一时的卫所制度衰落了,它是明朝的根本军事制度,它的衰落象征着明朝军队实力的衰落,将领们面临着无兵可用的局面。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下卫所制下这种现象出现的始末。

一、卫所制度存在很多隐患,随着时间推移,问题越来越明显。

作为由乞丐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而言,他的忧患意识非常的浓烈,权力欲望也是非常大的——这我们从他分封自己的亲属宗族,废除丞相制度就可以看出。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一直担心后来者推翻自己的朝堂,为了能限制造反事件的发生,朱元璋提出了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有明一代所独有,前期为明朝提供了大量的军队数量,并且还不需要国家进行投资。

士农结合是卫所制度的重要特点。然而军人之所以是军人,能够保家卫国,守卫边境,是因为他们能够专一的训练,只有军人这一个身份,一个职业。

然而在卫所制度下,这些士卒既是军人,也是农民。那么他们的身份职责就不再纯粹。作为军人农民身份相结合的一种存在,他们不仅要同时履行这两种不同身份的职责,同样的还要承受着两种身份所带来的叠加的风险。

古代的农民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土地,然而中国历代王朝后期土地兼并问题都相当严重,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军人本来是靠拿军饷来养活家庭,然而随着明朝官僚体系腐化,贪污腐败愈发严重。

作为农民,他们种植粮食的土地被勋贵们巧借名目所侵占。作为军人,他们的粮饷军饷被上级剥削。于是面对着这两种身份所同时承受的风险,他们的付出与回报远远达不到正比。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没有粮饷的军人合起来,最终只能选择逃离成为流民成为那些高门大户之中的家仆奴隶。

其实,所有的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都会逐渐变得腐朽不堪。而卫所制度就是随着弊端的不断增加,渐渐的走向了衰落,最终被家丁制度逐渐取代。

不过治理值得注意的是,取代是有一个过程的——毕竟这些卫所士卒不仅有着军事方面的作用,还有一部分的行政权利,所以尽管卫所制度变得衰败,募兵制度兴起,但是并没能立马就替代卫所制度。

二、随着卫所制度走向衰落,府丁制度开始兴起。

明代的奴隶制度非常的兴盛,这些依靠着土地兼并赚取大量财富的勋贵将领们开始征召大量的士卒作为自家的私人势力,而他们选择征召的士卒大部分都是这些被生活所迫的卫所士卒——这些为生活所迫的士卒无奈之下投身于军官勋贵家族之下成为他们的农奴家丁以及私人武装势力。而他们在成为这些将领的奴仆之后,充当起了看家护院,保镖,农奴等各种各样的职位。

总之,在明朝后期,大量的勋贵家族下的奴隶大部分都是军籍,这些人都来自于卫所。

而与此同时,倭寇屡次侵略明朝边境,这些倭寇往往数十人流窜作案,开始是让周边的卫所士卒对其进行围剿。然而周边的卫所士卒们经常是食不果腹,连自身的生存都成为问题,更何谈战斗力?这些不经操练,饿着肚子的卫所士卒尽管人数众多,不仅多年不经战争,还个个骨瘦如柴,营养不良,对内欺压普通的平民百姓还行,在战场之上却不堪大用,又怎么会是这些凶狠的倭寇的对手?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十几个倭寇撵着上百个卫所士卒跑。

而面对经常被倭寇侵扰边境的苦恼,朝廷不得不想办法来招募战斗力强的士卒来守卫边境,于是将领勋贵家族中的私人武装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他们原来是卫所士卒,可是在这些将领勋贵的改变下,已经成为了这些人的私人势力,成为了他们的家丁。而且他们虽然也是卫所士卒,但是他们的实力却与其它的卫所士卒大不相同。

他们由自家的将领督促训练,补贴粮饷也由自家的将领们直接进行发放。和那些被克扣粮饷,食不果腹,军备松弛的普通卫所士卒比起来,他们的战斗力不在同一个级别。而且由于古代勋贵对于这些奴隶具有生杀大权,所以在指挥作战方面,不仅得心应手,还更加的让人放心。

总之,这些家丁就成为了将领们在战场上主要依靠的对象。

总结

所以说,明朝后期,尽管也还是卫所遍地,但是卫所士卒数量已经成为了明面上的空文,大量的士卒已经被勋贵家族们征召。而剩下的卫所士卒由于军官阶层的剥削压迫,也已经成为了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具备战斗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战的将领们会用自家的私人武装部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夏目历史君


不费一钱而养的百万大军

刘基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对于朱元璋下定决心实施卫所军制起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朱元璋接手的这个天下,由于常年灾荒,经年交战,早已支离破碎,四海穷困几乎已经到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忍受的程度了,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以及那些和他一样的人都要起兵造反的原因。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面对当时的情况:遍地都是荒田、处处都没人烟,割据自保的富商大贾龟缩角落。熟读史书的刘基直接建议效仿前朝旧例——当年南北朝时代北魏也是如此,遍地荒田,人烟稀少,结果汉臣谋士提出藏兵于农的均田制主张,一举挽救了当时风雨飘摇的北朝北魏政权,甚至还造就了之后隋唐的盛世和强军。

于是朱元璋将之前的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均田制进行了魔改,定下来属于他老朱的一个崭新的卫所制度,这个制度非常不一般,老朱认为之前历史的均田制只能短暂的解决土地兼并这种问题,时间一长还是因为丁口滋众,盲无宋田的原因使得国家无田可授,最后自动终结。朱元璋认为,均田制下的府兵制属于一大优点,历史上的胜利也证明了该方案在乱世初平之后,对农业和经济基础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朱元璋设计的这个卫所制,在他的设想里面,充分吸收了之前历史上均田制瓦解的一大弊端的经验教训,同时吸收归纳了府兵制的优势,混杂了部分军屯思路:士兵按照编制在分配好的土地上建立住所、并且可以分配到相应的土地、平日在土地上由长官组织耕田(粮食产量自给自足之外还反而要支援中央)、战事一起由长官组织训练及出征(武器装备五年一换)、允许在住所范围内娶妻生子,军户遂成,子孙皆为军户,若多子,则长子为军户,诸子皆为军余,军余若有立功表现,可擢升为军户,世袭军户由所辖长官军事监督,以军法严禁逃田。

总而言之利用国家层面的优势占尽好处之后,还可以通过军队控制的强制手段避免出现历史上出现的激烈的土地兼并。前朝的雷自己肯定是躲过去了,在朱元璋看来,自己设计的这套制度,堪称完美。

可是!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毕竟什么牛鬼蛇神都压得住,伸手剁手,伸脚剁脚,所以他可以发现自己的百万大军被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且战斗力都还有保障,整个卫所制系统运营相当良好,各级卫所制下的长官和五军都督府都还尽心尽力,看到不但不损一丝一毫国库,还能不停给太仓储藏大量粮食,老朱感到很开心,由衷感慨自己“不费一毛而养兵百万”。

然而,老朱驾崩之后呢?

账面上的百万大军

等到老朱驾崩了,各路妖魔鬼怪就开始冒头了,卫所制度的妖魔鬼怪主要集中在这么几方面:第一方面,卫所制下的军事长官带头侵吞军户田产,迫使军户沦落成农奴一般的存在;第二方面,五军都督府的权柄日益衰微,大权基本被兵部和平交接;第三方面,由于卫所制低下且固定的收益,迫使许多军户随着家族人口的增长而入不敷出,不得不开始出逃;第四方面,大明朝廷在老朱死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靖难之役带来的各地动荡,出现了为了适应日益艰难的战争形势,出现了官方认可的营兵制,营兵制待遇高,兵员质量也好,所以卫所军制在朱老四在位的时候就明显开始向着奇怪的方向变化了——朱老四的九边主力全部都是营兵制,还特地确认了九边总兵制度(就此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卫所制是“军”,营兵制是“兵”)。

就这样,本被老朱当国家常备武装锻造的卫所军居然慢慢的变成了籍选抽丁,乃至强使民为军的农奴,到了明代中后期,各地的卫所制军活的就更憋屈了,活的衣不蔽体,纷纷逃亡,当时全天下的卫所缺额居然能够达到七到八成,要是上峰检查,全靠临时拉人来凑数。

百万卫所军队成为了账面上的数据而已,仅此而已。将领们开始养起来了募兵和私兵,即为大家所熟悉的家丁。

总结

老朱要是泉下有知,非得把明孝陵的棺材板给咬穿喽,然后爬起来收拾这些不肖子孙,但是实际上,最后闹成这种样子,老朱的设计还是有点责任的,老朱设计的这种魔改版本的均田制、府兵制,本来就没有跳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框架,最后走到这一步,其实本质上还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


戴老师讲历史


因为当时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崩溃,军队腐朽,卫所士兵毫无战斗力,自然更加依赖于所谓的家丁或者是私兵,至于全靠将领的家丁作战,这倒也不是绝对。

卫所制度是明朝立国的根本

  朱元璋渡江南下占领应天,他所率军队不断扩大,但是他的军队来源比较多,编制也比较混乱,于是他在1364年制定了伍部法。伍部法其中规定军队的编制,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在此基础上设立卫所制度。

  明朝规定在军事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以5600人为1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定额1120人,长官为千户。千户下设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定额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之下设立两个总旗,总旗下设5个小旗。

  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内外卫,65个守御千户所,全国约有士兵180余万人。卫所的军士专门设立户籍,并且采取世袭制度。

  卫所制度,可以说是巩固明朝国家安全的根本,明朝建国初期,卫所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

军队的腐朽

  当大明朝到了明神宗时期,当时军队的腐朽程度,和官僚吏治的腐朽败坏,几乎是旗鼓相当的。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军队虚报人数,军官吃空饷。

  由于军队逃亡严重,加上各级军官的胆大妄为,吃空饷冒领饷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是军官对士兵的剥削和奴役。

  军官对士兵的粮饷层层拨扣,而且把士兵当作私人奴役。

  三是战斗力低下,军户不断逃离。

  建国初期,国家还拨给土地给军户进行开垦维系生活,随着土地兼并的情况日益严重,军户失去了土地之后,军籍又一直世代相袭,军户无法养家糊口,要摆脱也就只能选择逃离。而且即使不逃,连温饱都无法满足,自然也根本没有心进行战斗。

  如此一来,大明朝建国那一维系国家安全的卫所军队,根本不堪重用,也就只能进行募兵了。

  而作为将领,所指挥的军队当中,在作战当中的核心亲卫,自然更加依赖于所谓的家丁或者是私兵了。



善发历史说


明代中后期,大明王朝赖以倚重的卫所制度逐渐衰落,因此将领不得不依靠募兵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这带动了家丁制的兴起。卫所制度与其说是一种军事制度,倒不如说是土地制度,其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于屯田制难以维持,深层次的内因则在于大明王朝的财政集权体制。

“精明”但不“高明”的统治

朱元璋平定元朝以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难题,这两个难题可以说是困扰历代王朝的噩梦。其一是如何维持对帝国广大疆域的控制,并通过何种方式征税来维持这种控制;其二是如何防止造反以及颠覆王朝行为的出现。

对于在小农经济出身的朱元璋来说,预防造反保护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显得比较迫切,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通过造反推翻元朝而称帝的。因此在新王朝成立初期,维持社会稳定,预防造反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使得明朝的制度设计在一开始就显得比较短视、缺乏长远性。

为了保持稳定,明朝一方面轻徭薄赋,换取民众对新王朝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员流动,降低其反叛的可能性。不仅如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干民间的活力,减少社会流动性,明朝政府控制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重要的贸易实行国家垄断,严禁私人海外贸易。

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狡诈,绝其往来。

而这些社会控制举措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所有的生产要素被集中到农业上面,明朝政府只能从有限的社会产出内获取税收,为了维护统治,明朝政府只能减少税务支出,反映在军事领域,卫所制度随之兴起。

卫所制度的兴起与衰落

前文我们说过,明朝政府控制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明弘治十五年官田占到全国土地的 14.15%。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让兵士进行屯田,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在明朝初年,“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明朝的卫所制度实际上是兵农合一的耕战体系,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兵农合一,使得朝廷不需要动用国库开支,便可维持一支强大的边防力量。而朱元璋本人也对自己的这一制度设计颇为自得:

“吾养兵百万当不费百姓粒米,盖祖制屯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五十亩征子粒上仓,以正粮十二石自给,余粮六石分给守城,一军之田足以瞻一军之用”

也正是得益于卫所制度,明朝初期的军事实力十分强盛,蓝玉十万军队便能直取北元王庭,明成祖朱棣也能五次出塞,主动出击。为了使得这一制度能够维持下去,朱元璋苦心孤诣,给卫所将士划分军籍,军籍世袭,为的就是将士兵束缚在卫所中。

但是为大明王朝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的卫所制度后来衰落了呢?

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是军士的生活极端困苦,明朝国家军事补给不足,士兵不仅需要承担粮食生产的任务,还要接受国家指派的其他劳务,而这使得军士脱籍现象不断发生。由于军士的世袭,卫所士兵和将军之间很容易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发展到最后,边地将领利用职权侵夺卫所田产的事情不断发生。

边将广置庄田,私役屯军,改挑渠道,专擅水利,又纵下人占种膏腴屯田,是使军士怨嗟,民政废弛。

边将对于屯田的私占使得屯田不断流失,军籍人员的逃亡使得军士缺额,而人口逃亡加剧了在籍人口的负担,由此出现了恶性循环。卫所制度在明中期衰落,明朝的军事行动不得不转向民兵以及雇佣兵。

募兵制的兴起带动将领家丁制的兴盛

军户制度崩溃后,卫所制度式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募兵制度逐渐兴起。在募兵招收的过程中,大量家丁被招入其中,这成为家丁制的重要来源。

明朝以前,将领家丁一直存在,但多是数百人,根本构不成军事武装力量,而到了明朝,大量的家丁为将领所用,甚至成为明朝政府赖以倚重的主要军事力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武将所辖不入兵籍”,而这意味着将领的家丁是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

于是乎,在利益的驱使下,原先侵占了土地,获取了大量财富的边军将领大量招募家丁,充当自身的私人武装力量,而普通士兵也乐意追随在将领的麾下,凭借自身武力拿到远比军户高很多的待遇以及地位。

如此一来,将领的家丁战斗力越来越强,而明朝正规军几乎成为老弱病残的聚集地。在优渥待遇的驱使下,家丁的战斗力被激发出来,历史记载,家丁多为“以一当十, 摧锋陷阵”的勇战之兵,而优秀的家丁往往会得到更好的装备和给养,因此形成了正向循环。

明末北边,李成梁这位将星最为耀眼,他经略辽东数十年,武功极盛,在他的治理下,辽东安定,少数民族被打的喘不过气来,除了自身的军事的军事才能以外,其家丁的强大战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西北将帅所蓄家丁,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骁健,近辽左李宁远专仗此树勋。

但是,明朝依靠的家丁制度毕竟只是体制外的产物,再加上其为将领私有,朝廷难以控制,长期下去无异于饮鸩止渴,家丁制度的兴盛也间接打开了明朝灭亡的潘多拉魔盒。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代卫所制衰落原因初探》

3.《明代家丁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大话说史


这牵涉到了明代卫所制度的历史演变,自明初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朝末年,迭经营伍制和募兵制的变革和冲击,尤其是明中叶以后遭受土地兼并的冲击,卫所制度逐渐衰落,其兵役属性也逐渐遭到削弱。嘉靖中期以后,募兵制成为明朝重要的军事制度,而将领豢养的军事家丁正是募兵的一大来源,但终有明一代募兵制始终未取代卫所制度。有学者指出:“募兵制在明后期军制中居于主导地位, 主要指其军事作用而言。但招募来的职业雇佣军在明后期国家常备军中, 并不占绝对多数 , 甚至不占多数。” (李渡《明代募兵制简论》)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与屯田制度息息相关的,它是卫所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明太祖实录》),意思是天下所有的卫所士兵,平时有70%的人是在参与屯垦,负责生产粮食,剩下的30%负责戍守。生产的粮食都用来提供卫所士兵的军需,没有粮食或者粮食不足士兵就得饿肚子。由此可见屯田或者土地对于卫所制度和卫所士兵的重要性。兵农合一就是卫所制度的显著特征,明朝的上百万军队就是靠着屯田才能填饱肚子,也才能“不费百姓一粒米”。

然而,到了明朝中叶,这种平和的局面却被土地兼并的狂潮所打破。由皇帝带头,藩王权贵、勋戚官僚、地主乡官们都疯狂的兼并土地,据当时人的统计,从洪武到弘治的140年间,明朝的国有土地面积从849万余顷直接下降到了422万余顷,直接减少了一多半。就连卫所的将领也跟官僚地主一样,疯狂的侵占官田,如正统以后的边镇将领 “广置屯田, 私役屯军, ......又纵下人占种膏腆屯田” (《明英宗实录》卷10)。这种状况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卫所的士兵无田地可耕种,屯田制度有名无实。


屯田所产就是卫所士兵的军饷,现在土地大量被兼并,士兵无地可种填不饱肚子只能大批量的逃亡,选择加入流民队伍。这些流亡四方的军士为了生活所迫,有一部分便投充于那些侵占屯田的卫所将领麾下,做了人身依附、隶属于主人的家僮,这部分人就成了卫所将领的私人武装、军事家丁。

屯田制的有名无实直接导致了卫所制度的衰落,大量卫所士兵逃亡,导致卫所制度的崩坏。但是国家要打仗要戍守各地就不能没有军队,在这种局面下,募兵制提到了台面,并逐渐成为明朝中叶以后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而将帅蓄养的军事家丁则成为募兵的一大来源,因为这部分人相当一部分本来就是原来卫所的士兵。


由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倭寇的袭扰、西北边备不稳等一系列导致朝廷不得不倚重军事家丁来巩固边防,为稳定局势。甚至由国家公养这部分人,军事家丁成了职业雇佣军,军事家丁制度也定了型,获得了较大发展。明政府甚至允许将帅私募家丁和家丁随任,由此导致全国各地的将帅都有相当规模的家丁,如辽东的李成梁有 “雄冠诸路” 的数千家丁,吴三桂有三千家丁等。


于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个奇特的现象来了:一方面明朝各地依旧分布着大量的卫所,并没有被募兵制所代替,因为卫所制度既有兵役制的属性,有军事防守的功能,但同时也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每逢战事国家无兵可用只能临时募兵,将领自带家丁成为募兵的一大来源。而这正是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严重,以致屯田制名存实亡的直接后果。



柚子爱历史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务必要了解一下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事编制制度是卫所制度,兵役制度是军户制度。这两种制度构成了明朝在军事力量上的基础。


明朝这种制度将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度和元朝时期的千户制度结合在一起。大体概括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卫所,卫、所作为军事基本单位,卫下设所。而军士的来源则是采取世兵制,从世袭的军户中征召而来,国家方面专门开辟土地,屯田养军。 这种制度从明朝成立起开始形成并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它支撑了明朝前期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几代帝王大规模地频繁用兵,在明统一全国战争和抵御外族入侵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朝推翻元朝统治之时,全国人口在6000万左右,随着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人口也快速增长,到明朝后期万历年间,全国人口已达一亿三千万左右,人口数量翻了一倍。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国家分配给军队的土地越来越少,同时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不仅存在于民间地主阶级,同时也存在于地方卫所之间,卫所长官对于兼并土地也是趋之如骛,导致军户所配给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批军户不得不逃离这片土地,成为流民。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军户数大量减少,同时军队的战斗力也下滑严重,军户制度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种新的兵役制度来补给兵源,于是募兵制度应运而生。就像上述所提到的背景一样,募兵制度的实行也不只存在于政府的意志下,在地方卫所长官和将领之间之间也开始萌生并付诸于行动。


前面有我们说过,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各地的卫所长官以及将领也通过土地兼并积累了大量财富。在这种财富的刺激下,他们开始大量招募士兵为己所用。他们或征召原来在军户制度下流失的士兵或者重新募兵组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这时候就形成了在明朝中后期占据重要作用的家丁制度。

家丁制度下的军队属于将领的私人武装,它不同于国家的正规部队,也正是由于它是由将领直接统率的,军事训练是由将领直接督促,粮饷也是按时足额发放,不存在像正规部队中克扣粮饷以及军备松弛的情况,所以,家丁部队所凝聚的战斗力已非正规部队所能比。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后期,家丁队伍成为明朝对抗农民起义和满清势力的中坚力量。


大家所熟知的戚家军就是家丁制度下的产物,同时在明末闻名遐迩的关宁铁骑也是从家丁部队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最初的卫所军户制发展演变到卫所募兵制,再逐渐发展为以家丁制度下的军队为主力,并成为明朝后期军事的核心力量。这一变化不仅是明朝军事力量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更是明朝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变化的集中体现。


小宋拾趣


有卫所不一定有足够的兵,就像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农村,也有地,但是没有多少人就在家乡种地吧?多少农村都成了空村,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吃的粮,菜大部分靠买。

明朝的卫所和军队跟我们现在农村发展是类似的,最初明朝有军户,实行的府兵制,兵是国家的兵,国家给拨土地,后来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慢慢不够用了,卫所头子还要克扣兼并土地,把土地据为己有,这使得军户生活日益艰难,加上军护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军户很多是囚犯里拉出来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军户选择了逃离!



这样卫所辖下府兵越来越少,不足以应付军队储备需求,一旦发生战乱,起义之类的,社会马上会陷入混乱,所以各卫所头子只能再花钱雇佣兵士,也就是再次回归了募兵制,募兵制形式下,兵不再是国家的兵,而且卫所头子私人的兵,是他花的钱养的兵,也就是家丁的雏形。

这家丁可不是跑腿打杂的杂役,而是私人军队!


明朝的军官无论官职大小,都养有家丁,规模大的甚至达到上万,这些家丁反而慢慢成为了作战主力部队,为啥呢?看我们现在事业单位有合同工和编制工吧,真正干活多拿钱少还卖力干的是不是合同工?明朝家丁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土地,没有生活来源,做好家丁做一个优秀能打的家丁才能给生活带来一丝保障!

所以明朝大规模家丁作战实际也是土地兼并,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人力,土地,财富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兼并,集中流向少数人手中,然后爆发动乱,再次洗牌重新分配。


历史随笔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卫所吃空饷严重,上百万的军队到了中后期估计连三分之一实数都没有,而且卫所士兵长期受长官压迫,如同奴隶一般,战斗力是非常弱的。


所以明朝中后期打仗基本就是朝廷给一个大臣兵权,给你银子,然后告诉你哪叛乱了,你自己到地方招兵打仗去。

像王阳明一次南赣平叛,一次平宁王之乱,都是自己招兵再加上个州府自己招的兵,卫所的兵根本不能用。

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戚家军也是戚继光自己从义乌拉起来的队伍。

但是这些军队绝对不是家丁,说家丁的也太不把明朝法度放在眼里了。明朝中后期不是募兵制,也不是家丁打仗,一个臣子哪来那么多家丁,想造反吗?而是雇佣兵制。

打仗的时候各地官府出钱招兵,打完工资一结这些人该干啥干啥去,比如广西狼兵就是如此,戚家军实际上也是这样。


守仁读仁


靠家丁作战只是战争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做笼统考虑。

明朝军队,统一由兵部指挥,将领靠令旗经兵部同意方可调度军队,这里主要有两个典型的战例:

一、无法做前期准备的战争:王守仁平叛宁王之前已经有令旗在手,但却调不动兵马,因为宁王还没正式造反,兵部不会拨给他兵。等到宁王真正造反动手之时最先就要杀他,兵调来也就晚了,所以宁王起兵时王守仁只能在逃跑的沿途收集散兵游勇作为对抗宁王的主要力量。

二、可以做前期准备的战争:越南国内发生内乱,原国王孙子陈太平流亡明朝寻求帮助时,朱棣派了五千精锐兵护送他回国登基,结果中计陈氏被杀,五千精兵被灭。彻底激怒了朱棣后,朱棣组织部队三十万远征越南,彻底将其国灭!


大都市放牛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养兵之法,士兵平时轮班种地、训练。既保证了粮食供应,战时又能允许集结出击,朱元璋曾经得意地表示用这样的方法养兵百万而不费一钱。

但是随着到了明朝末年,卫所制度已经形同虚设。主要原因在于一来卫所指挥官吃空饷,号称百万大军,实际能有十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

二来军官们还要奴役士兵为自己干私活。肥沃的土地都被军官们占据,普通士兵不但要替军官白干活,自己能分到的地又是最差的,每年该交的粮食一分不少,甚至官老爷还要加增摊派。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兵已经跟普通农民没有区别。指望他们打仗根本不现实,他们也不会为了官老爷去卖命。所以到了明末家丁横行,军官们用剥削来的钱养着家丁。家丁们吃得饱穿的暖,也知道跟着谁才有活路,战斗力自然厉害得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