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視頻學習真的有用嗎?當心兒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藥)

門診經常見到屏幕不離手的小朋友,不給就哭,一給就安靜得旁若無人,可以推測在家中也是這樣——孩子抱ipad、爸爸媽媽各拿一手機刷屏,長此以往,整個家庭還會有正常的親子交流嗎?

有一次在餐館看到一2歲多的小朋友,一口接一口自己喂自己,專心吃飯不吵鬧,正想感慨真不愧是別人家的孩子,結果仔細一看,前面擺一手機正在看動畫片,一集又一集。也不知道吃下去的真正消化了多少?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本文指的是屏幕包括電視、ipad、手機、投影屏幕等一切數字化媒體。


家長朋友往往覺得給孩子看的是早教視頻,通過屏幕學英語、認形狀、認漢字互動學習,這是好事,有什麼不對嗎?

<strong>殊不知,不分年齡、毫無節制的屏幕時間,不僅損害孩子尚在發育中的視力、培養出“安靜的胖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功能,將孩子暴露於自閉內向、社交障礙的風險之中。

早教視頻學習真的有用嗎?當心兒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藥)


繪本閱讀≠早教視頻

學習是一種主動去探索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填鴨式輸入、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

繪本閱讀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家長帶寶寶讀繪本,通過看圖,先問寶寶看到了什麼,激發想象力;然後家長朋友再講故事,講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故事提問、討論;講完之後最後引導寶寶把書翻一遍,複述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如果有疑問,鼓勵寶寶自己翻繪本尋找答案,這就是主動聯想、尋求知識的能力,孩子長大了才能夠舉一反三,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而早教視頻,只給寶寶稍許停頓思考的時間就主動給答案,哪怕是互動屏幕式的,總會有閃爍圖標提示選項,寶寶當然會好奇、喜歡去點答案,從而缺乏主動思考的過程。這樣填鴨式地灌輸知識,來得容易也去得快,寶寶對知識點的記憶很短暫,反而是被鮮豔的顏色、活動的畫面吸引了注意力,喧賓奪主。

孩子一開始就習慣了點一下立馬有答案,以後還會願意費心思主動去思考嗎?

豈不打著教育旗號的屏幕學習,最後反而嬌慣出了懶散思維,成為了孩子培養學習探索能力的攔路虎?

<strong>大人尚有可能追劇不停眼、刷屏不離手、遊戲戒不斷;對於幼小的兒童,往往缺乏自制力和判斷力,更容易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缺乏與真實世界的聯接,久而久之容易自閉內向、社交障礙。

早教視頻學習真的有用嗎?當心兒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藥)



邊看邊吃,真的消化了嗎?

小寶寶因為哭鬧不吃飯是常有的事兒,要麼因為喂得太頻繁寶寶不餓,要麼全憑心情這一頓就是不想吃。其實不必太擔心,多帶寶寶出去戶外活動,等到下一個餐點再喂就可以了。

但是,現實的操作往往不是這樣。

新手爸媽或是爺爺奶奶,看寶寶一不吃就很焦慮,也捨不得寶寶哭,在某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給個手機寶寶就安靜了,能乖乖坐著一口一口地喂著吃了。長此以往,便形成了邊看邊吃、不給看反而不吃了的壞習慣。

很小的寶寶不給手機就哭,一給手機就安靜,看著小寶寶熟練的刷屏手勢,作為兒保醫生的我不由得為祖國的花朵擔心起來。

其實人體內有一個體重的調定點,維持體型不會過胖或過瘦。這個調定點通過飢飽感來發揮作用。意思就是長身體需要吃多少,寶寶自己心裡有數。<strong>寶寶的表達是很直白的,餓了就吃,不吃就是不餓。

一個飢飽中樞正常的寶寶,自然會在吃飽了之後主動停止進食,這個時候哪怕是小寶寶也會表現為“勺子伸過來不張嘴了,多的一口也喂不進去”。這樣的寶寶哪會超重或肥胖呢?往往體型維持在剛剛好的狀態。

<strong>不要以“白白胖胖的”標準來凸顯家長的成就感,也不要嫌寶寶“瘦”。

寶寶的體重只要達標且生長速度正常即可,而理想的有助於長高的體型是——身高比體重高一個等級,稍偏“瘦”的體型。

邊看屏幕邊吃,寶寶的注意力常常是在屏幕而不在食物上,寶寶只是機械地邊看邊把食物一口一口吞下去。這種情況下,寶寶不容易有飽腹感,反而容易額外進食了過多的食物,為成年的超重/肥胖埋下隱患。

而我國目前的公共衛生問題已經不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超重/肥胖。其實,【瘦】只要不影響身高沒有太大的風險,而【胖】則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高危人群,甚至有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

<strong>所以,從一開始就要避免邊吃邊看屏幕,否則後患無窮,輕則影響學習成績,重則給健康埋下隱患。


早教視頻學習真的有用嗎?當心兒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藥)



該如何正確利用屏幕?有指南可循

美國兒科學會2018年發佈了明確的《兒童屏幕使用指南》。現將核心內容為大家介紹如下:

  • (1)不推薦小於2歲的嬰幼兒屏幕暴露(電視和視頻):

因為,2歲以下的兒童對於屏幕上看到的,會有一個難以理解的過渡期,意即看到的不一定能理解,只是填鴨灌輸式的機械重複。

小年齡孩子在真實世界中探索、和身邊的人互動交流,他們進步得最快。這不禁讓我想起了——<strong>真實的生活(包括親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在孩子還懵懵懂懂無法明辨是非的時候就長時間地給予屏幕,那麼孩子會不會以為世界就是屏幕中虛擬的樣子?豈不為以後的“網癮問題少年”埋下了隱患?

  • (2)在合適的時機可以引入屏幕,但是凡事要有個度,而不是毫無節制:

鑑於科技的不斷髮展,現在的孩子不可避免地很早就會接觸到屏幕。意思就是,現代人的學習方式離不開數字信息產品,一味地限制反而會激發無限的渴望。

<strong>2到5歲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可以引入屏幕,但是每天總時長不超過1小時,每次最好控制在20分鐘之內(符合孩子專注力的時間)。

接觸的屏幕內容是經過家長嚴格篩選的,是有互動性的、非暴力的、具有教育性的媒體。而且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一起看、一起玩、一起討論。

  • (3)使用屏幕的場景有原則:

<strong>孩子睡眠、進餐、親子游戲時間不使用屏幕。

<strong>避免孩子睡前1小時使用屏幕,從而影響睡眠。

黃小邪跟眼科醫生聊過,如果非得使用屏幕,出於對視力保護的角度,電視等大屏幕會比ipad、手機等小屏幕好。


早教視頻學習真的有用嗎?當心兒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藥)



習慣了長時間屏幕暴露,怎麼辦?

一開始沒注意,現在知道了原則,但是孩子已經習慣了長時間看屏幕了,怎麼辦?

我的建議和經驗是:逐步減少,尋找替代。

  • (1)逐步減少時長:

孩子其實對於時間長度沒有什麼概念,但是對於動畫片的集數有概念。剛開始減量時我們可以在保持原有集數的條件下,減少觀看的總時長。

何以理解?因為對於深諳兒童動畫片的家長朋友都知道,不同的動畫片,每一集的長度是不一樣的,有的20分鐘一集,有的才5分鐘一集。所以,<strong>對於動畫片時間長度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習慣了看兩集動畫片,之前是看米奇妙妙屋,20分鐘一集,兩集就是40分鐘。可以換為超級飛俠,同樣看兩集,但是一集只有10分鐘。以後再換成小豬佩奇或是托馬斯、卡爾變形車,一集才5分鐘。同樣都是兩集,但是總的時長縮短了,家裡那位“美猴王”絲毫不會覺察,還是一樣地開心。

(說到這裡,我不禁露出深入“敵人”內部一招制敵的狡黠微笑)。

  • (2)尋找多元替代

比如,跟孩子拼樂高、摺紙、大富翁等需要系統性一整塊時間的動手遊戲,讓孩子沉浸其中而欲罷不能。等到了平時該看動畫片的時間,讓孩子自主選擇:要麼停止手工,看動畫片;要麼咱今天不看動畫片了,利用看動畫片的時間把手工做完?

<strong>只要孩子有某一次放棄了看動畫片選擇了其他替代,那麼在TA的世界裡,看動畫片就不是每日必做的事情了,是可以替代的了,因為TA找到了更好玩的遊戲。

  • (3)讓孩子自己關掉屏幕

可以提前講好,比如看兩集、或是10分鐘(需要設置鬧鐘提醒),時間到了讓孩子自己關掉屏幕,培養自控能力。

  • (4)及時獎勵

對於孩子放棄了看動畫片選擇其他替代的行為,或是自己到了時間主動關掉屏幕的行為,要及時給予誇張的表揚或是貼貼紙、積分的獎勵。

  • (5)多進行戶外活動和有質量的親子陪伴

什麼好玩孩子就喜歡什麼,從生活和遊戲中學習是孩子的天性。想想也是,真實3D世界中有溫度的遊戲當然比屏幕中2D的平面小人好玩。現在的孩子屏幕不離手,是我們家長沒有用心陪孩子玩,還是我們自己太無趣了?

<strong>不要讓孩子覺得“無聊”,不要一開始就把屏幕當作安撫孩子的工具。孩子一哭就塞屏幕,其實是對孩子需要親子陪伴的本能需求的敷衍。除非是特殊場合,比如在醫院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孩子安靜而孩子不配合的時候,可以藉助於屏幕的幫助。

最後,黃小邪呼籲,<strong>在孩子2歲以前還無法明辨是非的時候,杜絕屏幕暴露

,多帶孩子出去戶外活動,多進行親子互動,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愛運動的習慣,讓孩子在真實的世界中去好奇、去發現、去探索,以後還愁這是一個不愛學習、不熱愛生活的孩子嗎?

早教視頻學習真的有用嗎?當心兒童屏幕暴露之毒(附解藥)



【關鍵詞】電視,早期,教育,早教,視頻,ipad,手機,動畫片,視力,肥胖,超重,心理,行為,自閉。社交,學習,網絡,網癮

如果您覺得有用,歡迎點擊關注並轉發,

擴散靠譜的育兒知識即是傳播正能量~~

——————兒寶幫主黃小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