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铜缸烤汉王:“仁宣之治”是这样炼成的

铜缸烤汉王:“仁宣之治”是这样炼成的

铜缸烤汉王:“仁宣之治”是这样炼成的


登基之后,摆在明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

在宣宗的身边,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朱瞻基即位后,深知两位皇叔久蓄异志,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反而重加赏赐,以礼相待。而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更加积极谋夺皇位。八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并派人到京师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起初,宣宗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宣宗决定亲征。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

宣宗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

正如宣宗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宣宗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城四面包围,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谕朱高煦出降。此时,朱高煦已经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王斌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宣宗。大臣请求将其立地正法,宣宗顾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送回北京,废为庶人,禁锢在西安门内。

班师回朝,宣宗特意将乐安改为武定州。这时候,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祖父朱棣,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熟悉军事, 带着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如果祖父有知,一定会为自己兵不血刃平叛欣慰,况且自己还保全了叔父朱高煦的性命。

赵王这次没有举兵,并不是因为他突然改过自新。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赵王对汉王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汉王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赵王才逃过一劫。假如赵王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宣宗对赵王的了解,他肯定知道赵王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赵王,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

汉王朱高煦本来也是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宣宗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宣宗勾倒。

宣宗惊魂未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三百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烧火,将其活活烧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荡然无存。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 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明宣宗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

在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宣宗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义;事涉军旅,则多从荣 ;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的良马。宣宗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宣宗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 。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宣宗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

明宣宗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