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太極拳能技擊嗎?如何做到技擊和養生兩不誤

之前也討論過很多關於太極拳的東西,太極拳的功用可以發揮在養生與技擊兩方面。為養生而學,就要練就知己之功,求得內氣充實通暢,由此方可。為技擊而學,則要在知己之功的基礎上,加練知彼之功,防敵護身。目前習練太極拳者,絕人多數都是以養生為目的。即使有些人以提高技擊功夫為目的,也得首先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充足的內氣,因此必須從養生架子學起。練氣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既不能求得養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技擊本領。

太極拳能技擊嗎?如何做到技擊和養生兩不誤


從歷史來看,楊式太極拳的前輩初到北京時,除了教練旗軍,主要是在王府教貴族子弟練拳。這些養尊處優的人不能刻苦習武,因此,教授的只是由陳式太極拳發展成的楊式太極拳養生架子。目前流傳於世並廣泛習練的就是這套養生拳架。單練這個套路是不能技擊的,需要補充揉手技法。楊式太極拳的技擊架子只傳給了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前人把勝人之招綜合起來,編成套路,這種技擊架子可以用於技擊,但必須有內功作為基礎和後盾。“招”是外部動作,單純用招技擊,對功夫淺、體質弱的人可以取勝,對功夫深、體力強的人就不能取勝。“術”是指內功,是自身“神意氣”的結合。技擊時要用自己的“神意氣”去控制對方的“神意氣”。“招”中必須有“術”, “術”中必須有“招”,招術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楊式太極拳的威力,巧妙地勝人。因此,練拳和技擊時,不能只重外形不重內功,不能只重“招”,不重“術”。有關技擊的具體運用,在以後的章節中再作解說。這裡,主要就楊式太極拳對於養生的作用做些簡單介紹。

練習養生拳架是根本。練拳必須注重內功的修煉,培養內氣。練拳的初步階段就應當要求神意氣內含而不外散。內含不是強聚,而要自然合度地使內氣在體內運行。內氣不散於體外方利於靜養。軀體、四肢的動作和姿勢都屬於外形,內氣依靠外形的運動而得以舒展,從而不斷充盈、滋養。外形依靠內氣提供的後援,才能進行連綿不斷的“松、穩、慢、勻”的運動。神、意、氣貫注到姿勢動作上,體現為術的運用,可逐漸代替拙力,並且反作用於神、意、氣的培養。只有學會內氣和外形互相配合,才能起到養生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學會楊式太極拳的技擊功夫。

“一身舒適為萬法宗。”說明養生架子的主要特點和中心要求是舒適、得意、大方。練習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身形要自然調直,不偏不倚。老拳譜所講的”中正安舒”、“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都是說明這一要求。前面講過的開胸張肘是練養生架子的必要條件,如果胸不開、肘不張、頭頸不調直,意就不能舒巍,氣就不能松;通,精神就提不起來。但開胸不是挺胸,張肘不是撐肘,立頭頂不是挺脖頸。習練者必須特別注意。調直身形一定要自然,使頭、頸、胸、背、肩、肘都感到舒適放鬆。

第二,全身放鬆。各個關節、每塊肌肉都要放鬆,使全身無絲毫僵硬之感。全身放鬆時,下腹部(丹田)要始終鬆弛微鼓,絕對不能緊張用力。“氣沉丹田”不是“氣壓丹田”,須用意使之自然放鬆。全身重量不要壓在膝蓋、小腿和足腕,要全部松到腳底。

第三,內外相合。拳架運動中,內氣和外形必須協調配合。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習練時應注意順乎自然,務必使全身始終感到舒服、暢通、得意。不可外部動作先行,強制內氣供應,使用拙力必然全身緊張,於養生不利。練拳時,先要全身放鬆,才能使內氣從脊背通過肩、肘、腕達到手上。然後,再把內氣接回運行於體內,如此往還,彷彿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形成正姿勢時,要周身松、軟、圓、活。不勉強,不過分,合乎標準而又尚有餘力。

第四,開合適度。在一開一合之間要掌握適當的分寸,特別是開的姿勢不能過分。如果過分地開了再開,就會導致意氣散亂,姿勢與內氣相脫離,長久下去還會耗傷內氣。開了以後就要及時地合,使意氣復原。保持內氣舒適平穩,有益於養生。因此,必須注意對於難度較大的姿勢動作不可過分追求。發現內氣不夠用時就不要勉強,以免傷身。要掌握以適當的內氣去支援相應的姿勢,保證內氣圓活不散,姿勢自由適度。使每一個動作都在一開一閤中有節奏地運行。練功初期可假想由體內散出肩、腰、胯三個氣圈,藉以習練內功。隨著功夫的不斷精進,氣圈便會逐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並能收到較好的養生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