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當我們一旦有了孩子,有一個詞就開始如影隨形,它就是

“聰明”。

如果你是孩子的老媽老爸,相信你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話:“這孩子真聰明,學習不錯吧!”

如果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著看孩子,相信我們經常會得到這樣的通風報信:“這孩子就是聰明,今天如何如何……”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學,在學校出過小插曲,或許你還聽到過老師說:“這孩子聰明,如果用心,學習一定不會差。”

如果你遇到了一些小麻煩,比如,孩子的成長和你印象或期待中的有點偏離,或許,你還說過這樣的話:“這孩子特聰明,就是不用心。”

這些本不是什麼大事。但這些年來,“誇孩子聰明其實是害孩子”、“我們要更多的誇孩子努力,而不要表揚孩子聰明”的呼聲越來越高,讓一些父母茫然了。

明明自己內心期望孩子聰明、也喜歡別人說孩子聰明,但卻要壓著這份衝動,正兒八經的引導。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為什麼專家建議“不要說孩子聰明”?

這個建議,來源於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實驗。

當時選了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在進行完簡單測試後誇獎他們聰明,而另一組誇獎他們努力。隨後又進行了自選難易測試、超難測試,最後迴歸簡單測試。

結果表明,被誇聰明的孩子,會在有選擇時挑選簡單的,在遇到無法解決難題時歸因為天資不足,而在受到打擊後在遇到簡單問題成績也會明顯下降。

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會在有選擇時選擇難得,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歸因努力不夠,而在受打擊後在遇到簡單問題,成績會大幅提升。

這個實驗重複了很多次,不論家庭背景如何,孩子會為了保持聰明的評價,而躲避出醜的風險,也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學齡前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建議,我們要更多的誇孩子努力,而不要表揚孩子聰明。“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聰明真的是燙手山芋麼?

1、人天生都喜歡被誇聰明

心理學——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類行為都以目的為導向,而所有行為的首要目標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對於孩子來說,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不光是孩子,其實每個人都很喜歡別人誇自己聰明。這樣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受到了重視,顯得自己天生就比一般人強,因而獲得極大自我價值感。

2、讚美聰明可以激活人的潛能

20世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曾在《人性的弱點》寫到自己小的時候母親過世,父親娶了繼母,並指著自己對對繼母說:“這個孩子是全鎮最壞的孩子,你要提防著他,他可能會給你搗蛋。”但卡耐基的繼母卻責怪父親:“你怎麼能這樣說自己的兒子呢?在我看來他可能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而這句話打動了卡耐基,讓他不斷地按照繼母的期望和鼓勵成長,最終成為了很優秀的人。

卡耐基的成就並非個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所提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就是“人際期待效應”指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讓人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行為發生變化,並逐漸成為你期待的樣子。

所以,期待和表達孩子聰明,並不是毒害孩子的罪責,而是託舉孩子成功的翅膀。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3、“聰明不努力”才是危害孩子的根源

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提出:社會交往就像戲劇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某個角色,在社會互動中每個人都竭力維持一種與當前社會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確保他人對其做出愉快的評價,即“印象管理”

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都會進行“印象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有些人為了避免或減輕失敗的消極印象影響,會提前給成功設置障礙,提高失敗外因的影響,心理學中稱之為“自我妨礙”。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學習越不如意時,孩子越容不努力。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在沒有用心,進而保護他不是Loser的自尊。

其實羅爾·德韋克提出不要誇孩子聰明,也是為了提醒大家,避免孩子因此陷入印象管理的“自我妨礙”狀態。

而作為父母,說出“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努力”的話,其實也是印象管理不佳時“自我妨礙”的一種表現。這反映出了兩個問題:

一是,“我”不願意承認我的孩子不行(不聰明=不行)。

二是,“我”對改變孩子目前的狀態表示無力。

這兩個問題均源自於家長在管教孩子上的自卑與逃避,而這種消極的暗示,一是會引導並加強孩子的“自我妨礙”,同時也會產生“期待效應”的結果。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用聰明啟動,靠努力前行

聰明——天性——自信努力——品質——自強

聰明讓人自信,但只以聰明自賞的孩子,會畏懼困難、害怕失敗;努力讓人自強,但只能低頭努力的孩子,會容易陷入沒有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抱怨。

其實,聰明和努力,本是同胞兄弟,只有兩手都抓,才能讓孩子自信與自強共存,內心充滿力量。這樣,他在印象管理時,就會更關注於自身的成長,而非他人的評價。

那麼,我們到底該引導孩子面對失敗與不足呢?

1、在誇孩子本人時,大膽的使用聰明

卡耐基的人生轉折,就在於父親否定他的為人時,繼母用“聰明”支撐住了他的自尊,獲得了自我價值感,這點對孩子非常重要。

孩子一生下來,就要不斷的面臨學習、挑戰、失敗再挑戰。一個人何以擁有巨大的勇氣,不斷的跌倒還能不斷的爬起來?主要靠他最在乎的人,始終對他的信任和陪伴。

當孩子受挫時,一個微笑,告訴孩子,“你很聰明,你能做到”,比一本正經的幫他分析前因後果,一百種解法,更能給他破解的能量。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2、在孩子行動時,卸掉你對結果的各種預判

要讓孩子寵辱不驚,最重要的是我們對結果寵辱不驚——不對孩子的失敗和錯誤進行指責。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能犯錯誤,犯錯誤會讓人感到羞愧。

然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犯錯誤就是不完美的最真實體現。

簡·尼爾森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們究竟從哪裡得來的結論,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先要讓孩子感覺更糟?當我們自己都不能從訓斥、懲罰中受到鼓舞的時候,我們又如何要求孩子從訓斥中感受到令人鼓舞的進步?

所以,當孩子被“聰明”啟動,開始行動時,我們要有勇氣面對他們的“不完美”,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遭遇不完美時,專注於如何改變,而非如何逃避。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3、對於具體的事情,關注孩子的努力

當我們把孩子扶上馬,心無旁騖的前行時,還需要“送一程”。這時候,就是“努力”的主場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我發現+孩子進步,一定是+努力的行為(可以是你的期待)”,來幫助孩子持續的提升某一種能力。比如:

“我發現這次你做這道題時有了一些進展,一定是剛才你特別努力的去思考還有什麼辦法。”

“我發現今天你的字寫的比昨天快了,一定是你剛才特別努力的去集中你的注意力。”

“我發現今天你和弟弟吵架時沒有扔東西而是選擇了畫畫,一定是你很努力的告訴自己我很生氣,但我可以不扔東西”。

專家:孩子要多誇努力忌說聰明?卡耐基:我就是被聰明改變的孩子

我是甜嫻,80後二胎老媽一枚。迷戀遊戲力,追逐陽光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