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张瑾: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机遇和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新型肺炎疫情爆发,国家卫建委公布的数据称,全国各省市奔赴湖北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医护人员已有4万多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优秀医生通过互联网参与了此次战“疫”,线上问诊和远程会诊成为抗疫“第二战场”,互联网医疗服务迅速升温。互联网医疗的供给端(互联网医院和医生)激增,需求端(消费者)的规模爆发式增长。行业供需双增,对互联网医疗行业进一步加速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驱动作用,给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机遇

(一)医院、医生、居民的就诊行为和认识发生变化

2B医院端远程会诊:为减少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和提高整合医疗资源运营效率,提供线上远程多学科会诊,远程阅片等。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要求,2月27日中国医师协会远程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正式启动。中国医师协会与清华大学共同组织远程医疗国家诊疗队,由15名院士和感染病分会、呼吸医师分会、重症医学分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放射科医师分会等45个专科千名以上的医生加盟,“医疗队预期将会汇聚全国万名以上的优秀专家”,协助一线医护人员做出更完备的诊疗方案。技术团队由清华大学、晋铖医疗、华为、联通作为技术支持,通过智能化信息支持系统,实现“武汉前方临床救治,后方多学科远程支持”相结合的远程救治模式。给予一线医护人员巨大的支持,使一些医院更加接受和认可远程医疗。

2C远程问诊:不少医生主动提供线上诊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新型肺炎及其他疾病的线上咨询和诊治服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线上问诊。据新华社统计,疫情期间共有阿里健康、春雨、企鹅医生、平安好医生等1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线上医疗服务平台的问诊量呈几何级速度增长。阿里健康在除夕夜紧急上线针对湖北地区居民的义诊服务。截至2月8日晚24点,问诊页面累计访问用户近1000万,累计在线问诊用户超过93万人;医生人均日接诊量100人以上,呼吸科医生人均日接诊量在200人以上。截至2月12日,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平台日均问诊量在10万左右,80%-90%的问诊与疫情相关,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轻病和慢病患者由于无法去医院就诊,在线问诊数量也开始急增。

(二)政策支持使整合线上和线下医疗资源成为互联网医疗重点方向

互联网医疗在2019年获得多项政策性利好,包括《药品管理法》的新修订,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允许网售处方药品,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并对纳入项目准入的标准、医疗服务范围、医保支付价格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说明。疫情发生以来,2月6日,国家卫健委快速出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意见,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进行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发热患者组织呼吸科、感染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精神卫生科及全科医生开展互联网诊疗咨询,这对行业而言是一个积极信号。2月2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85号),指出要加强远程医疗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服务,提升中医诊疗服务,开展心理援助服务,规范网上诊疗服务。2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国家远程医疗队的成立,都说明经历这次疫情政府主管部门更加重视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更加认识到其对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重要性和建设的紧迫性。

(三)5G和AI等对远程医疗提供技术支撑

5G给远程医联网带来巨大潜能。在高速率、大带宽、低延时的5G网络支撑下,医院信息系统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里的海量数据,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武汉之间高速交互传递。5G超大的连接能力,能够在医院内外提供大量医疗设备连接,支持24小时实时无线的生命体征检测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对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移动的无线检测,特别对于隔离病房,可以减少医务人员暴露的机会,同时对病人的生命体征通过连续监测,数据能够汇集到终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病人病情是否危重化做出预测和预警,提高诊断治疗的效果。5G移动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网络技术能够构建医疗健康虚拟专网,实现医疗业务系统、医生、患者、设备和救护车应急救援的连接。5G和AI等技术完全可以支持远程影像会诊平台、远程移动集成医疗平台、社区疫情智能监测防控系统、智能辅助分诊系统、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无线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等高速运行,保障医疗业务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搭建数字健康资源供给对接平台,整合国内5G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网络、移动健康APP、网络安全等资源,协调相关企业义务为湖北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及其他防控机构提供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高速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产品以及网络安全保障,并建立与湖北的防控物资对接渠道,支撑主管部门防护物资调配。

(四)互联网医疗产业链的联动与成熟带来机遇

疫情期间物流配送服务受限,但疫情之后各类药品配送服务供给恢复,医生线上处方到药物配送的环节打通,包括大量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以及各类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服务供给,将进一步拓展问诊服务线上化的客户认知度。随着患者就医习惯、医患的认知、技术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互联网远程医疗可以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互联网医疗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行业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二、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一)建议政府加大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将互联网远程医疗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把支持保障全民的健康放在首位。

(二)加强培养了解医疗行业的需求又懂通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建立“5G+医疗行业应用”的智库,为医疗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培养医生和患者对远程医疗的认同感,鼓励医疗机构要积极与移动运营商、第三方平台合作,布局远程医疗服务。

(四)出台可以操作的定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的报销制度。可以根据远程医疗的服务类别、专家级别、服务复杂度和服务时长定价。

(五)出台对产生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或医疗服务合同纠纷的民事赔偿承担相关责任的制度。

【本文作者:张瑾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

审核:贾芳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