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1、古之善書者多壽,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

2、書法亦就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於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

3、內典《金經》雲:“非法非非法。”書家悟得此訣,何患食古不化。

4、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

5、清心寡慾,字生精神,是亦誠中形外之一證。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6、 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云:字為心畫。

7、昔人有聯語云:夫復何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書亦當知此意。

8、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書亦如之。

9、“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作書須有此氣象。而其細心運意,則又如穿針者束線納孔,毫釐有差,便不中竅。

10、 明窗淨几,筆墨精良,於時抽紙揮毫,以繪我胸中之所有,其書那得不佳!若人聲喧雜,紙墨惡劣,雖技如二王,亦無濟矣。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11、一部《金剛經》,專為眾生說法,而又教人離相。學古人書,是聽佛說法也。識得秦漢晉唐書法之妙,而會以自己性靈,是處處離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靜坐,收拾得此心,潔潔淨淨,讀書有暇,興來弄筆,以自寫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餘未之能也。

13、作字須敬,非僅欲字好,即此是學。味明道此語,謂作字能主一無適,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氣,不食其質。

15、心粗氣浮,百事無成。書雖小道,亦須靜定。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16、冷看古人用筆,勿參以雜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離形得似,書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黃山谷曰:“詩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餘謂書亦不可鑿空強作,神與古會,便自工耳。

19、握筆之法,虛掌實指。指聚則實,指實則掌自然虛。

20、死指活腕,書家無等等咒也。指死則筆直,腕活則字靈。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21、逆筆起,最得勢。褚河南書,都逆起,隸法也。

22、字須筆筆送到,到筆鋒收處,筆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須明隸法,作隸切忌楷氣。作隸須有萬壑千巖奔赴腕下之氣象。

24、用筆最忌妄發筆力。筆鋒未著紙,而手已移動,則浮而輕,蓋力在外故也。

25、“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此兩句極盡書法之妙。意到筆隨,不設成心,是上句景象也;無垂不縮,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26、初學臨書,先求形似,間架未善,遑言筆妙。

27、作楷最重賓主分明。譬如寫一“日”字,左豎為賓,宜輕而短;右豎為主,宜重而長;中畫為賓,宜虛而婉;下畫為主,宜實而勁。

28、筆須凌空,固也。然學者誤會斯語,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氣空筆實,方能無弊。

29、無垂不縮,欲往仍留。《蘭亭》之妙,盡乎此矣。

30、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未能畫平豎直而遽求神妙,是猶離規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31、書貴熟後生。

32、書無定法,莫非自然之謂法,隸法推漢,楷法推晉,以其自然也。唐人視法太嚴,故隸不及漢,而楷不及晉。

33、學楷宜由唐而晉,隸則非漢不可。

34、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

35、初學,但求間架森嚴,點畫清朗,斷勿高語神妙。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36、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

37、筆畫極繁之字,當促其小畫,展其大畫。如《九成宮》“鑿”、“鑑”、“臺”、“縈”等字皆是。

38、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藉筆以達之,方能神似。

39、意居筆先,形隨法立。

40、不貴多寫,無間斷最妙。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41、賓主、操縱、開合、虛實、順逆諸法,可以語人。外此,則欲語不得,有語反惑。

42、既曰分間布白,又曰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何其言之不相謀耶?不知前言是講立法,後言是論取勢,二者不兼,焉能盡妙。唐代北海、河南書,真是善於取勢者。

43、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自能一氣相生矣。

44、疏勢不補,密勢補之。《九成宮》“聖”字上畫,“舜”字下點,皆補法也。若“乃”、“力”等字,左上右下皆缺勢,無可補。

45、筆法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不韻。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46、熟能生巧,凡事皆然。書未熟而專事離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47、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曰:“既雕既琢,復歸於樸。”善夫!

48、秦漢之書,其巧處可及,其拙處不可及。

49、強毫弱紙,強紙弱毫,剛柔相濟,書乃如志。

50、工夫深,結體自穩;天姿好,落筆便超。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51、渣滓未淨而遽言渾厚,不可也。須俟筆無點塵,微嫌薄弱,乃向渾厚一路寫去,方妙。

52、字心貴聚,不可並頭。

53、蠅頭楷宜用大筆提空寫,勢乃開展。

54、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纖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筆頭過小,雖清不腴。

55、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56、晉人書,形不貫而氣貫;唐人書,形氣具貫。

57、唐代諸賢,運筆有靜躁之分,立體有夷險之別,實則殊途同歸,無所分別。

58、歐書用筆,不方不圓,亦方亦圓。學者欲其方,易板滯;欲其圓,易油滑。此中消息,最宜微會。

59、唐人嚴於法,所謂法者,不過左顧右盼,前呼後應,筆筆斷,筆筆連,以及修短合度,疏密相間耳。

60、歐書貌方而意圓;褚書貌柔而意剛;顏書貌厲而意和。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61、臨漢碑宜有石氣,然非拳曲之謂也。問:何謂石氣?曰:不可說。

62、顏書極神妙,以深墨重筆效之,輒不合度。問:神妙何在?曰:凡學人所不能到處,即其神妙處。

63、學漢魏晉唐諸碑帖,須各各還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純熟後,會得眾長,又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

64、古碑無不可學,如北朝諸摩崖,手不能摹,可摹以心。心識其妙,手亦從之。

65、李北海書,每字上半右邊皆極欹,至末畫兩邊放平。欹故峭,平故穩,不獨北海為然,北海其尤顯者也。與其肥也寧瘦,與其肆也寧謹。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66、褚書高明,歐書沉潛。學歐不成,刻鵠類頰鶩;學褚不成,畫虎類狗。

67、唐碑最難學,一畫有一畫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畫走作,即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為通幅之累。若漢與六朝,自可因失得救,因難見巧,非若唐碑之一無假借也。

68、漢隸為篆、楷中間過脈。《石門頌》篆意多;《西狹頌》楷意多。

69、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

70、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71、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蓋草之道千百萬化,執持尋逐,失之愈遠,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臻於至善耶。

72、顏書貴端,骨露筋藏;柳書貴遒,筋骨盡露。

73、山谷擘窠書,學《 鶴銘》,瘦勁清慄,真出鐵石手腕。

74、臨書,易得意,難得體;摹書,易得體,難得意。

75、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便能如人意。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76、不熟則不成字,熟一家則無生氣。熟在內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77、學一家書,知其好不知其惡,學諸家書,好惡瞭然矣。

78、不見真跡,不知妙境;不觀古刻,孰辨敗筆。

79、字有三品,曰庸,曰高,曰奇。庸之極致曰時,高之極致曰妙,奇之極致便不可知。

80、古人法書,篇有篇法,行有行法,字有字法,畫有畫法,是以名帖,隻字半行不可苟且。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81、好古不知今,每每入於惡道;趨時不知古,侵侵陷於時俗。

82、字熟必變,熟而不變者,庸俗生厭矣。字變必熟,變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

83、初學書,先須大書,不得從小。

84、鐘太傅雲: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衛夫人云:意在筆前者勝,意在筆後者敗,二語皆佳絕。

85、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86、小心佈置,大膽落筆。

87、結字因時而轉,用筆千古不易。

88、篆字必須正鋒,須用飽筆濃墨為之。

89、學篆字必須博古,古器之款識,神氣敦樸,可以助人。

90、篆書中小篆、真書中小楷,非強紙不可。二體行筆,不得急就故耳。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91、未曾從事於漢隸,而欲識晉唐楷法,恐數典忘祖,終不濟事。

92、晉唐媲美,晉以韻勝,唐以力勝;晉人法度,難以揣摩,唐人法度,歷歷可數。

93、智永、世南得寬和之量,少俊邁之奇。

94、歐陽得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

95、顏柳得莊嚴之貌,而失之板。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96、李北海得豪挺之氣,而失之疏窘。

97、過庭得逍遙之趣,而失之儉散。

98、旭、素得超逸之興,而失之怪。

99、米元章書得縱逸之致,惜時有諧筆。

100、趙孟頫得溫雅之態,然過於妍媚。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


王羲之16歲時被郗鑑選為東床快婿。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鑑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遊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祠於墓前。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歎:“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王羲之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它著錄極多,並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後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愙齋書法」書論金句100條(附王羲之書法合集)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