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古希臘的哲學如果展開來講是比較複雜的,但是如果刪繁就簡,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點,

一個是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一個回答了“為什麼”的問題,前者展開了本體論的討論,後者則開啟了自然哲學的探究。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古希臘哲學的兩位人物,他們的思想是對立的,甚至可以說是水火不相容,但是他們卻是後來的西方哲學流派的開創者。這兩位就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畫作《雅典學院》一角的赫拉克利特

如果你對西方的哲學是稍微有一些瞭解,你就會對這句話比較耳熟“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就是赫拉克利特提出來的。他的對手,存在論的維護者,巴門尼德,同樣有一句名言“思維和存在是同一回事。”

先說赫拉克利特,他是古希臘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是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王族家庭。原本赫拉克利特是要繼承王位,享受榮華富貴的,但是他的思想卻與常人不同,他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了兄弟,還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這個想法在常人看來都是難以理解的,據說當時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過信,邀請他去波斯的宮廷教授希臘文化。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赫拉克利特是樸素辯證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第1位提出認識論的西方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主要觀點是,他認為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當中,不僅僅是自然界,人和社會也是在不斷改變的,沒有什麼是可以永存的,就像他說的那句話一樣,“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當你第2次踏入河流的時候,河流已經發生了變化,河流一直在流動,或者說你踏入的河流已經不再是剛才那一刻你踏入的河流,而是現在的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主旨是:萬物都處在變化當中,他將米利都哲學推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較為完整的樸素辯證法的世界圖景呈現了出來。後來他的理論人的認識只能從感性具體的東西中產生,這一觀點發展成為了西方哲學的分支,也就是現象學。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基礎是宇宙從一開始就是處於演化過程的,萬物只能單向推進,就像河流,不會倒著流動。變化是世界的本質。

再看看巴門尼德的學說,巴門尼德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人物,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受到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巴門尼德認為世界的本源和發展並不是變化,世界是一萬物都是從“一”發展而來的。宇宙的生存和演化並不是時間在先,而是邏輯在先。世間萬物先有存在,然後才能演化出各類的事物。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巴門尼德

在這世間有永恆的不變的東西“一”,是真實的,可以被感知,而感性的世界是否存在是假象。他還說人的感官和經驗總是會騙人的,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感性來認識理性。

由此可見,巴門尼德的觀點與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是相反的,甚至說是對是對立的。巴門尼德的觀點和理念的提出,延展出後來的柏拉圖的理念說,巴門尼德認為人們在認識的過程中有兩條路可尋,一條是真理之路,一條是意見之路,而真理之路就是所謂的存在。

萬物發展之初就有的實體,而意見之路是非存在的,是人們的感官世界。巴門尼德認為普遍的必然的,認識的道路只有一條,也就是存在、真理之路是有普遍性的,但是意見卻沒有。意見和感覺是因人而異的,並不能作為知識的範疇。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比如你覺得哲學知識晦澀難懂,但是有一部分人卻說自己能在哲學中找到生活的樂趣,這是一種感覺,不叫知識,是會因人而異的。但是真理是必然存在的。比如說數學的概念是知識不會產生歧義的。

巴門尼德還提出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只有在思想中才能達到知識和對象的同一性,由此才可實現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感覺經驗中是沒有辦法來認知世界的。這是西方思辨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雛形。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巴門尼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思維模式,即通過不變的理性來認識萬物,由此也奠定了哲學的一大內容構成本體論,從巴門尼德開始,人們嘗試著用邏輯論證思考觀察的方式來認識世界,讓西方哲學和科學有宇宙生成論轉向了存在本體論。

這就是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他們圍繞著“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展開了哲學的討論,而他們的討論和學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像是精神世界的孿生子,因為他們最終關心的都是那個真正、唯一、包括了整個現實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