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房企2月發展路線分化:有的忙著回籠資金,有的忙著拿地囤糧

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今年的二月可以說是房地產行業的一個分水嶺。我們通過對二月份房地產市場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

開發商一側做出了“鮮明”的分工,一部分企業忙與銷售回籠資金;另一部分房企忙於拿地緊急囤糧。各房企之間似乎已經不是過去既要在銷售領域爭高低,又要在土地市場爭“囤糧”的時代了。

房企2月發展路線分化:有的忙著回籠資金,有的忙著拿地囤糧

房地產企業分為兩種:一種是私營的企業,一種是國營的企業。這就帶來了兩種企業的發展路線差異。也就造成了一部分企業賣房,一部分企業拿地,互不相擾的情況。

01 民營企業忙於銷售,資金壓力倍增,回籠資金才最重要


房企2月發展路線分化:有的忙著回籠資金,有的忙著拿地囤糧

在今年1-2月的房企拿地和銷售業績的數據當中可以反映。三家龍頭房企恆大、萬科、碧桂園都更專注於銷售。這三家龍頭房企都是屬於民營的企業,民營企業的屬性決定了這幾家公司在總體融資和發展的情況上都需要自己更加主動。一旦遇到資金問題那麼幾乎都是需要自己解決的。自2019年以來,房企的融資渠道一再被收緊,房企的總體融資成本也在不斷的增長。而在今年2月疫情發生之後,這三家房企連同其他民營的房企都需要儘快回籠資金。因為在3月以後,這些企業當中的債務很多就要到期了。如果不抓緊銷售挽回之前的業績,那麼企業後續的發展就會變得比較困難,疫情的發生也讓企業運作的各項成本變得更高。因此,充足的現金流是這些企業必須在疫情期間爭取到的。

這也是為什麼疫情期間這些房企是網絡銷售手段使用最多,廣告投放量也最大的原因。相比拿地囤地,更重要的就是先確保充足的資金。畢竟這些房企目前的土地儲備還夠後續開發使用的。

02 國有企業忙於囤地,其他房企忙於資金回籠,留給國企拿地空間

對於房企而言,不斷的拿地開發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要做了開發商,那麼就意味著不能停止拿地開發的腳步。土地對於房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房企拿地資金也定是第一位的,相比私營企業在疫情期間關心“牛奶和麵包”,國企的風格就大不一樣了,顯然是一副“財大氣粗,不差錢”的感覺

房企2月發展路線分化:有的忙著回籠資金,有的忙著拿地囤糧

在1-2月拿地排行前十的房企當中,含有國有性質的房企就有六家。這六級企業當中,國資混合的綠城顯得格外搶眼。1-2月份的拿地數據幾乎達到了2019年度前4個月的拿地情況,要知道綠城在今年前兩個月的銷售情況並沒有十分搶眼。其他房企也是一樣,除了香港置地是老牌港資企業財大氣粗之外,其他國企也在今年前兩個月尚未打開銷售局面的情況下,率先選擇的囤積土地。尤其是保利和中交前兩個月的拿地數據遠超去年同期。總體來看,國有企業都表現出了較強的拿地“囤地”的意願,並且頭部房企暫時側重於銷售之後,也留給了國企更多的拿地空間

房企2月發展路線分化:有的忙著回籠資金,有的忙著拿地囤糧

以上是傳統四強房企在今年1-2月的拿地情況。可以看到除了碧桂園相比去年同期拿地金額有了不小的增長之外(碧桂園在2月份的銷售情況相比之前有了不小的下降,可以說並沒有過於側重銷售,因為碧桂園當前銷售的房價均價較低,所以為了完成每年的業績,銷售的房屋面積就要很多,而大面積的銷售數據就需要大量的土地支出,因此拿地也是碧桂園必不可少的發展核心)。其他房企在1-2月都沒有像去年一樣拿地,並且拿地金額與面積的佔比相比2019年也還不到1個月的數據水平。(為什麼要對比2019年,因為2019年房企的拿地數據相對一般,相比2018年增幅較少,相比之前有明顯下降

03 形成分化的原因

總的來說,今年疫情發生之後房地產市場的表現與以往有了許多不同。過去我們總使覺得排名靠前的房企不差錢,但是在實際遇到問題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如果真的脫離了銷售的資金回籠,房企所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民企房企與國有房企最大的差別也就是在於融資的問題。雖然各自的融資渠道和方式都是一樣的。但也總有國有企業可以享受一些“優越”的待遇。國有企業也並不像民營企業一樣需要一直為解決融資壓力而奔波。

房企2月發展路線分化:有的忙著回籠資金,有的忙著拿地囤糧

隨著後續房地產市場逐漸恢復政策,購房者需求逐漸表現之後,在民營房企解決了眼前的資金壓力之後,土地市場的格局也將會重新“回到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