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文|鶴鳴甘棠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或許古裝穿越劇看多了,沒成想自己也大夢一場,並一下子穿越回了宋朝。

與夢想相反的是,全沒有《步步驚心》、《宮心計》等楊冪、馮紹峰大牌明星那樣的瀟灑與超然。

此時,正值趙匡胤建立北宋不久,自己由南唐的遺民搖身一變成了大宋的朝臣。

說朝臣是好聽的,實際上也就是知州府的幕僚,相當於參謀、秘書一類職位吧。

就是這小小的幕僚,就讓自己忙的手足失措,整天的膽戰心驚。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我們先交代一下當時的政治背景,大宋王朝剛剛立國,五代十國的亂局尚不平靜。治國官為先,就是要先從當時的“公務員”入手。

趙匡胤為了大宋江山的穩固發展,學習借鑑了唐朝以來的“考課”制度,嚴格考核地方官的“德能勤績”。

而此時的自己,作為知州的左膀右臂,焉能不連軸轉?最要命的自己對“考課”一問三不知。

01 “考課”制度的歷史淵源

當下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連做夢也得學習,看來自己也是命中註定。

我國古代同現代一樣,對官員(也就是公務員)實行考核制度,稱為“考課”,也叫“考績”。

所謂“考課”呢,就是我國古代一種常態化的職官管理制度,對選賢用能、獎勤罰懶、改善吏治、確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發揮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從東周列國時期就有明文記載,到了秦朝,《為吏之道》明確提出了“五善”標準:

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

西漢時期,考核的標準規則有了較大改變。州、郡、縣等地方官通過“上計”的方式向朝廷作述職彙報,主要內容已經有“重德”向“重績”轉變,具體表現為“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開始重視民生和社會治安。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到了唐朝,“考課”標準是“四善”和“二十七最”。其中“四善”是德、慎、公、勤,重點考核“德”,出現了現在考核版本的雛形。

而“二十七最”呢,那就是分門別類、具體細化了,實際上是考核二十七種不同職務官員的依據和標準,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考核體系,重點考核“才”

細想一下,大唐王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有它內在原因的,也是名至實歸的,歸功於它的“德才”並舉的考核原則。

有了這點知識的儲備,自己更是竊以為喜。

02 宋朝“考課”制度的發展成熟

要在宋朝當個“公務員”,自己也要發揮穿越的優勢,“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載”。

然而,看了宋朝的“考核”制度之後,自己暗自叫苦,腦門冒汗。

趙匡胤雖說是靠勇武起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但是治理朝政也有非凡之舉,注意聽取文人大臣的意見,以“循名責實”為指導思想,嚴格執行了“考課”制度,考課地方官的重點也是勸課農桑、戶口增益、剪除盜賊。

就這一點來說,它與西漢沒有什麼兩樣,自己認為,也不足為慮。

可自己畢竟是穿越,說不定又一溜煙跑到了趙匡胤的子孫輩朝。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宋太宗趙光義更是重視吏治,發展成熟了“考課”制度。

  • 其一,明令嚴懲為首。對於出任知州、通判、知縣等職務的官員,凡貪贓枉法給以嚴懲。具體措施是:

京朝、幕職州縣官,犯贓除名配諸州者,縱逢恩赦,所在不得放還;已放還者,有司不得敘用。

  • 其二,明確考課等級。詔令各路(宋代行政單位)轉運使察舉部內的京朝官,根據他們的治事效果,分上、中、下三等上奏朝廷。
  • 其三,建立監察制度。為了“考課”實效,設立京朝官差遣院,相當於現在的紀委和監委部門,專門負責考察自少卿監以下從政在外、受代而歸的京朝官(官吏任滿由新官代替為受代)

同時設立磨勘院(後改稱

審官院,),負責考察京朝官和幕職州縣官。

所謂“磨勘”,就是審核、推究的意思,作為考課和銓選的一項制度,包括審核、推究、勘驗簿歷文狀等一系列工作,

可以說,差遣院負責的是初考,磨勘院進行的是複核。

  • 其四,規範管理程序。隨著官吏管理形勢的需要,宋太宗規定由審官院統一負責京朝官的考核;磨勘院改為考課院,負責考核幕職州縣官,隨後併入吏部機構之一的流內銓

所謂“流內銓”,相當於現在的組織人事部門,這可是“肥差”,主要承擔著考課、磨勘、銓選基層幕職州縣官(即“選人”)的重任,審核選人寄祿官升轉的資格、銓注選人新職等,可以說是宋朝基層公務員升遷的要害部門。

所謂寄祿官,就是指有官名、有待遇,但沒有實際差事;

銓選呢,就是吏部按照規定選補某種官缺,在唐宋兩朝考中進士只是有了當官的機會,只有通過銓選才能稱為實質意義的官員。

看到這裡,自己對宋太宗也甚為佩服,大宋立國三百多年也有它的原因,只不過可惜了太祖、太宗的心血,他的後輩們沒有做到堅守和秉持。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宋神宗時期,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的網紅階段,流內銓先後更名為尚書吏部、侍郎左選。同時,審官院被撤銷,審官東院改為吏部尚書左選,審官西院改為吏部尚書右選。

普通官員的“考課”歸入吏部,吏部考功司總攬文武官員的考課、磨勘等,成為專職考課機構。

自宋神宗開始,吏部集選拔官員、考核官員、監督官員為一身,可謂是大權在握。

英國曆史學家阿克頓勳爵有句名言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北宋自“靖康之恥”以後,經過南宋的“一葉飄零”輾轉,結束了王朝的使命。

03 宋朝“考課”的具體細則

梳理完了宋朝“考課”的制度框架,自己明確了工作的指導方向,在驚歎之餘,也感知了宋朝基層公務員的工作壓力。

有壓力是好事,而後才有動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但是翻閱了宋朝地方官員的考核細則,也是手心裡冒汗,心裡好像揣了兔子一樣,忐忑不安,履職有點難度。

還是從宋太宗說起吧。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當時州縣官的“考課”辦法具體如下:

郡縣有治行尤異、吏民畏服、居官廉恪、蒞事明敏、鬥訟衰息、倉廩盈羨、寇賊剪滅、部內清肅者,本道轉運司各以名聞,當驛置赴闕,親問其狀加旌賞焉。

其貪冒無狀、淹延鬥訟、逾越憲度、盜賊競起、部內不治者,亦條其狀以聞,當行貶斥。

以上第一段講明瞭什麼情況下“獎”,第二段是“懲”的各種類型。

那麼,如何排名呢?

凡“‘政績尤異’為上,‘職務粗治’為中,‘臨事弛慢所蒞無狀’者為下,歲終以聞。”

只要賞罰分明,吏治一定清正,一個王朝才能長治久安。

宋真宗趙恆又出臺了“州縣三課”法:

公勤廉幹惠及民者為上,幹事而無廉譽、清白而無治聲者為次,畏懦貪猥為下。

宋哲宗趙煦時期,又對考課的內容加以補充修改,頒佈了新“三最”標準,即

  • 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稅賦無陷失,宣敕條貫、案賬簿書齊整,差役均平為治事之最
  • 農桑墾殖、野無曠土,水利興修、民賴其用為勸課之最
  • 屏除奸盜、人獲安處,賑恤窮困、不致流移,雖有流移而能招誘復業為撫養之最”。

可以說,“考課”的等級標準進一步發展細化。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還有一點,也非常關鍵,精神獎勵是榮譽,物質獎勵也是刺激。

但是,縱觀宋朝,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雖然“考課”有法,但是在實踐推行中賞多罰少。

綜合考慮一下,其實也是正常的,獎就獎出動力,罰就罰出威懾,一切還是正能量引領為主,帶動後進的,實現整體提升。

因此,自己也要有三點遐思,其實穿越也得有自己的思想。

第一,作為穿越者的自己,心裡也略感安慰。

宋朝的官員一入仕途,不問治績勞逸,只要無大過錯,照例“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遷”。

看起來,現在的公務員“職級並行”制度在宋朝就開始推行了。

也就是史書記載的“知縣兩任,例升通判;通判兩任,例升知州”。

穿越之旅,自己作為小小的“幕僚”也得想點辦法,不“跳級”也要快點置換身份,早點“入行”。

同時,自己也心生埋怨,穿越誰不行?非得一個“幕僚”,莫非又是“命”?

第二,但是宋朝的另一種情況,自己甚為反感,那就是“賢愚同等,清濁一致”,前提是工作好歹不說,只要不出問題,官官一律平等。

這不是典型的“大鍋飯”嗎?

“考課”制度再優秀,有這樣一個漏洞,長此以往,大宋王朝的堤壩早晚會沖毀的。

第三,還有一點,也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其實現在的人事檔案也是宋朝發明的,專利人是宋太宗。

當時由朝廷統一印發“歷紙”,就是一種由所屬長官記錄官員任內政跡、功過以備考課、升降之用的檔案記錄。

由此看來,作為小小“幕僚”的自己,也暗藏風雲,前途未卜。

穿越千年回宋朝,遇見“考課”亦發愁

結語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詩云:“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太多的糾結,以致於失去了當初的執著。夢總歸是夢,穿越畢竟代替不了現實。

但這個夢很有價值,彌補了自己學識上的不足。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大家蘇洵說過:

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賞罰。有官而無課,是無官也;有課而無賞罰,是無課也。

這是他歷經仕途變換、精闢總結出的我國古代察官治官之道,放之於今朝諸類,亦是醒世恆言。

察古鑑今,去粗存精,仍有極為深厚的他山之義。

碧玉無瑕,相期如茶。

學一點傳統文化,更是厚積薄發的必須。

參考文獻

1、凌寒《北宋時期的考課》

2、廖華《中國古代文官考核制度之沿革》

3、張晉藩《考課——中國古代職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4、李治安、杜家騏《中國古代官僚政治》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