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現在社會,時間就是金錢。閱讀,也開啟快餐時代。


我們學速讀,學跳讀,學閱讀技巧,大多都是怎麼節約時間怎麼來。自然,這些都是針對實用類書籍閱讀而言。


面對文學作品,我們該如何閱讀呢?


可能大家會異口同聲回答,精讀。


什麼又是精讀呢?


逐頁逐字閱讀,就算得上精讀嗎?


三島由紀夫在他的《文章讀本》中有詳細回答。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在此,大家可能對"文章讀本"這幾個字的意思理解不清楚。那麼該書還有另一種解讀——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講義。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作為二戰後日本國內的文學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有較高聲譽,在西方世界也得到了較高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海明威”。


如果說,《刻意練習》告訴我們,若現實中無法找到合適的導師,就可以模仿導師的作品。《如何成為作家》告訴了我們如何模仿自己導師的作品。那麼,《文章讀本》就是讓我們學會根據各種優秀導師的作品,我們學會該如何循序漸進,選擇導師,選擇可以模仿的作品。


開篇,三島以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狄伯德的觀點來回答了何為精讀讀者的問題。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狄伯德把小說的讀者分成兩類:一類是“普通讀者”,另一類是“精讀讀者”。根據狄伯德的定義,“普通讀者對小說就是有什麼就讀什麼”,他們不會追隨‘興趣’一詞可能涵蓋的任何內在或外在要素。精讀讀者乃是“小說世界因他而存在的人”,他“並不把文學當成短暫的消遣,而是當成目的本身。他是小說世界的居民”。


繼而,他直接講明寫此書的目的。在我看來,稱得上直指要害。


“請容我區區一介小說家講句僭越的話。我認為,作家首先是一個精讀讀者,若沒有經過精讀讀者的階段,就不能品味文學本身;若對文字缺乏品味,是當不成作家的。”


“我寫本書的目的,就是期望能夠引導普通讀者,進一步成為精度讀者。而要成為一個作家,必須先是一個精讀讀者”。


三島的這句話不難理解。就是說,在我們寫出優秀的文字作品之前,先要是一個精讀讀者,去閱讀分析優秀作品,對文字具有一定鑑賞能力。


讀書和寫作,本來就是同一體系下的不同環節,相連,相扣,相互制約。

精讀,對寫作的人,尤為重要。想要寫好文章,卻不知道什麼是好文章。或者,看到了好文章,卻不自知,不懂欣賞,硬是錯過。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學習寫文章,除了讀乾貨,學技法,更多的是大量閱讀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字品味和鑑賞能力。如同書法練習。要寫出漂亮的字,必先讀帖臨摹。鑑賞在先,練習在後。


隨後,三島分析了小說、戲劇、評論等文章的文字和文章技巧,如手法高超的外科醫生,從不同層面剖析,展示優秀作品的各個方面,細緻精到,讓人不忍釋卷。


書中,大量展示了日本和西方優秀文學作品的精彩段落,篇章。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到描寫風格,從外貌描寫到心理描寫,都舉例分析,一一對比。在文章技巧部分,還將優秀作家的寫作手法與普通寫作者可能寫出的文字對比,分析。其中異同,清楚分明。


三島以擅長的比喻為讀者分析文字風格異同,不同作家的文字傳承。讀起來,輕鬆易懂,卻總在不經意間產生被擊中似的頓悟感。


該書大部分在日本文學和西方文學之間的對比,多以日本文學為例,但中國讀者仍然可以借鑑很多。畢竟,日本文學有一部分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及漢字影響形成的。看到他的例舉,或許我們在各自心中都能找到與書中例子中相對應的作家和作品。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他的分析講解,或許還會解開我們閱讀時遇到的疑惑。


在讀老舍、汪曾祺、賈平凹等大作家作品時,大家會覺得他們的文章文字簡樸,凝練,稚拙,不加修飾,看似毫無文采的平鋪直敘。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莫言和安妮寶貝,差在哪裡?》以為只是標題黨的伎倆。仔細看文章,作者將莫言與安妮寶貝的文字相比,認為安妮寶貝的文字更加能構成一種特有意向,更有文采。


本人文學功底淺薄,對此不做任何評判。


三島在書中,對日本優秀作家森歐外和泉鏡花的優秀作品比較分析,展示解剖不同文字表達方式所呈現的不同美感。這個過程,已經很好地解答了上面的疑惑。


"我之所以在開頭引用他們的兩段文章,就是為了要點出之前提到的男性文字與女性文字的傳統、邏輯的世界和抒情的世界各自對立的情況,在現代文學的森歐外和泉鏡花的文章當中依然歷歷可見。其他作家的文體就像星座一樣居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這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折衷,也出現各自的變種。"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現在明白,文學和書法一樣。每個作者根據自己創作內容,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書法中的不同書體,魏碑、行書、草書、楷書。而每位書法家又在不同的書體基礎上有傳承,有創新。同樣是楷書,歐陽詢和柳公權的字放在一起,都是功力深厚的書法名家,卻在表達上明顯不同。


三島就此也指出了當時日本作文教育中的問題和疑問。我想,這往往也是許多新手作者會遇到的問題。


"作文教育是以一般情感為出發點的,而被讚譽為好文章的則是那種平鋪直敘、不加修飾的文章,或是淡淡寫來卻含義深刻的文章。只是,這樣的文章乃是作家剔除了諸多額外的要素才能至臻的理想境地,如何要求中學生這種精力旺盛的年紀去理解?”


有人看到大作家文章,就盲目模仿,卻不知道,大家的文章已經至臻化境,是大量積累打磨的結果,不是初學者所能模仿來的。就像練字,基本的行書筆法還未完全掌握,就臨帖《蘭亭序》,恐怕也消化不了吧。

或許有人會覺得,三島由紀夫在書中的觀點只代表他自己的偏愛。


是的,沒錯。《文章讀本》也只能是拋磚引玉,提供鑑賞文章的解讀角度,至於孰好孰壞,還要看自己的品位和喜好。


但我相信,即使在現在這個電子閱讀的時代,仍然有人堅守著文字追求,仍然有人堅守著對文章的品味和挑剔。我們無法確定,這些人中,誰會和他的審美一致。

三島由紀夫:寫作者必須是精讀讀者

三島的高明就在於,沒有就寫作談寫作,從精讀的角度讓有志於寫作的讀者學會品味鑑賞,讓這本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無論是對想要進階的普通讀者還是寫作者,都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而這樣的指導,在今天這樣信息洪流的時代,更顯彌足珍貴。


寫到這裡,我似乎理解了作家馮唐在推薦中文書單裡,介紹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時,這樣寫:"出手便知家學和幼功深厚,這樣的文筆,如一手漂亮的瘦金體毛筆字,不知道以後到哪裡找。"


於是,將已經看過的《臺北人》置於案頭。這次,不為故事,只為欣賞文字本身。


如同三島書中所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營養掛帥的時代,食物是否賞心悅目已經不再重要,但憑心而論,最上等的文章,應該要嚼之有味,而後富於營養,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