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在日本近代文壇上,有這樣一位特別的作家,在他短暫的四十五年人生中,做了許多引人矚目的事。除了以作家身份創作出堪稱經典的文學作品外,他還投身政治,組織過私人武裝力量,綁架過日本自衛隊將領,更在眾目睽睽下舉刀切腹,被人介錯四次,才轟烈地屍首分離,結束了自己戲劇性的一生。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出生於1925年的他,正值日本昭和年代(1926-1989)的開端,他的一生也與時代產生了深刻的羈絆。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三島由紀夫在展示刀具

提到作家三島,大家最先想到的或許還是他的代表作——《金閣寺》。這部作品以1950年日本金閣寺被焚的真實事件改編,傳達了三島的獨特美學觀念,一經發表便獲得了巨大反響,被翻譯為十三種語言出版,享譽海內外。由於文風簡潔,具有內斂之美,三島本人也被稱為日本文學界的“海明威”。

其實除了文風與海明威相似,在生活中,三島也貫徹了這種硬派風格。這種性格受到狂熱時代和個人生活的雙重影響,尤其是他生命後期的政治訴求,甚至陷入了一種不切實際的癲狂中。社會上對於作家三島的評價譭譽參半,多與他前期高超的文學造詣和後期激進的政治主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三島的作品中,總是存在著諸多矛盾的因素,像是作家手持利刃將世界一分為二,故事的起點總在無限接近邊緣的兩端展開,極致的美與猥瑣卑微的惡,青春與衰老,雋永與傾頹,人性之複雜詭譎在三島的作品和他本人身上都得淋漓盡致的體現。回顧這位作家的一生,我們會發現,童年時期對一個人成長之影響竟如此深切。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雪中的京都金閣寺

1.幽冥中開出的倒錯之花

三島由紀夫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三島的祖母夏子出生於江戶時代顯赫的貴族家庭,下嫁給三島的祖父平岡定太郎後生活得並不幸福。丈夫定太郎官場失意,轉行實業又屢屢受挫,致使家道中落,兒子平崗梓也只是碌碌小官,夏子將全部的寄託都放在了孫子平岡公威也就是三島身上。

在自傳式私小說作品《假面的告白》中,三島曾經寫下過這樣一段與祖母夏子有關的文字。“她有一個清高孤傲、不屈不撓、一種瘋狂的詩一般的靈魂。她的痼疾——腦神經痛,長久、頑固地侵蝕著她的神經。同時,這又在她的理智裡增加了無益的清晰。那一直持續至死的狂躁發作竟是祖父壯年時代留給她的,這又有誰知道呢?”正是這樣一個固執而略顯病態的祖母,在三島剛剛出生49天的時候,就將他與母親久久地隔離,並將其豢養在了那間小小的,始終關閉著門窗,瀰漫著嗆人的疾患和老年人氣味的祖母的病室。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少年平岡公威

在祖母近乎病態的保護和管教下,幼年的三島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日子,一直到十三歲,他才終於得以回到母親的身邊,享受和其他孩子同樣的正常生活。然而長達十餘年的幽閉生活,早已在三島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扭曲的種子。「13歲的我,有一個60歲的戀人。」由於缺乏正常的童年生活和玩伴,在祖母廕庇下長大的三島表現出了陰柔的特質。除了性別的倒錯,長時間在祖母幽閉的病室中生活,也讓三島的內心變得細膩敏感,只能自娛自樂的他也在這一時期發掘了自己的文學天賦。

<strong>

2.肉體崇拜與殉道之學

日本攝影大師細江英公曾為三島由紀夫掌鏡,於1961年拍攝了一組名為《薔薇刑》的藝術寫真。如果說少年時期的三島由紀夫是一株幽冥中開出的纖弱嬌花,那麼壯年時期的三島,則更像是荊棘中綻放的薔薇,豔麗而帶刺,擁有濃烈而鮮明的生命形態。這一時期的三島,充滿了對力量和肉體的崇拜,他開始投身於健身事業,同時還苦練空手道與劍道。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我決不容忍肉體的衰退”——三島由紀夫

我想,這與三島所秉持的美學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繫。在《金閣寺》中,金閣雖然擁有極致的美,卻被付之一炬,這種美看似永恆實際上卻非常脆弱。而人的肉體雖然極易衰頹,但卻可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因此,肉體遠比金閣寺來得永恆。

在三島的作品中,時常對男性肉體之美有著細緻的描寫,《騷潮》的主人公新治,有著聖塞巴斯蒂安般的肉體,兼具力量和觀賞性,並有著海水的腥鹹氣息。在歐洲文藝作品中,聖塞巴斯蒂安一直以受難者的形象出現,他的身體光裸,被縛住以亂箭刺死。

傳說聖塞巴斯蒂安是皇室的近衛隊長,因為形貌俊美,被皇帝求愛,由於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寧肯被亂箭刺死也沒有屈從。集肉體美和殉道精神於一身,這種極具張力和矛盾的形象使得他成為歷史上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源泉。聖塞巴斯蒂安的形象也是解讀三島美學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三島的家中,甚至有著一座聖塞巴斯蒂安的裸體雕像。

這種對肉體,尤其是男性肉體的美的推崇,可以追溯到三島的童年成長經歷,或許,那個封閉環境中成長的孱弱少年永遠都居住在三島心中的一隅。他渴望著光明,同樣也渴望青春與肉體的激盪以及永恆的自由。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三島模仿聖塞巴斯蒂安形象

三島由紀夫一生三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但最終顆粒無收,而他的恩師川端康成於1968年成為了日本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師生二人都喜歡在作品中描寫帶有自殺的情節。川端康成獲諾獎的兩年後,三島由紀夫上演了那場轟烈的政變並以失敗告終,自決於天台之上,1972年,川端康成也選擇了自殺以結束自己的人生。川端康成認為人生乃是一場徒勞,這源於他骨子裡深刻而一貫的物哀思想,而三島由紀夫與老師相比,則更像是一座分裂而失控的鐘擺,從境界的一端砸向另一端,只有粉碎自己的肉身,才能最終停止憤怒。就像聖塞巴斯蒂安最終選擇了忠於自己的信仰,他最終也選擇了殉心中之道。

3.怪異鬼才,自己的劊子手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三島的另一身份:軍國主義復辟狂

日本小說家有馬賴義認為,三島的作品從戲劇《憂國》(1960年)之後便不再是文學。戰爭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也將這位作家與日本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當裕仁天皇的投降公告傳遍世界,三島由紀夫和諸多昭和男兒都陷入了惶惶之中。嗜血的狂歡落幕後,正是長久的黑暗與寂靜到來之時。三島由紀夫將自己的一腔熱情投入到政治活動中。他渴望喚醒戰後的日本民族,激起屬於其民族的精神,令日本不至於淪為金錢和強權的奴僕。他將自己宏大的民族理想立足於軍國主義的復活無疑是愚蠢的。

“六年前我寫了《憂國》,現在又寫了《豐饒之海》,沒想到今天自己要實際表演了。真想象不出再過三小時我們就要死的樣子是怎麼樣的。”

這是三島由紀夫在出發進行政變前留下的話,可以說,他的自殺是一場有計劃的表演。而諷刺的是,目睹整場政變的憲兵隊員對於三島慷慨激昂的演說無動於衷,甚至發出譏笑,令三島不得不草草結束演說,實行最終的自殺計劃。三島曾在描繪自己的寫作生活時說,自己要“既當死刑囚,又當劊子手”,他的確做到了對自己的肉體行刑。由於難忍兩次介錯失敗的痛苦,他還嘗試咬舌自盡,終於在第三次介錯後屍首分離,結束了這場戲劇性的演出。

三島由紀夫:昭和狂漢的倒下

對於三島由紀夫的自殺,三島由紀夫文集的編譯者許金龍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三島由於自己成長經歷和身體條件限制,內心是自卑的,怪異鬼才是對三島較為適合的評價。

“對於死,三島由紀夫做了精心的準備,比如此前幾天他只喝脫脂牛奶,為了防止切腹時大小便失禁,影響美學效果,他在直腸中置入脫脂棉,長達30多公分,可見這是經過相當周密準備的…… 總之,三島由紀夫並非正常人,他不斷在遮掩,他之所以死,因為他不想暴露出真實的自己。這與軍國主義沒有關係,他想恢復的是天皇文化,並非天皇制度,只能說是思想保守。他的死,是刻意演出的一場戲。”許金龍:書外才能讀懂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曾對日本的切腹文化有著這樣的形容:“在過去,我們相信罪惡潛駐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如果有必要揭示自身的惡,我們必須剖開肚腹,將可見的罪惡掏出來。”無論是出於逃避身體的衰老,還是選擇忠誠地殉道,三島的一生所追求的美,最終是以自我毀滅的形式完成的。或許正如西諺所言,一切毀滅的根源正在於自我毀滅。當他終結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世界也終於達成了某種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