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口頭禪“不許動”沒作用,孩子感官敏感期好動,父母2招解決

週末閨蜜帶著孩子到我們家玩,從進門的那一刻起,閨蜜說的最多的三個字就是,“不許動”,孩子碰碰桌子上的杯子,她說,“哎呀,這個不能碰哈”,孩子動動書架上的玩偶,她說,“不許動哈,這個可不能動......”,1個小時的時間,我就只聽到她不停不停的說,“不行,不能動”。

在寶寶們玩耍的間隙,我跟閨蜜聊了一下,我說,你咋那麼多規矩呢,你在家裡也這樣嗎?閨蜜跟我說,孩子太調皮,怕他受傷,基本上是這樣,不準爬桌子,不準站在凳子上,他們家的抽屜被她全部封上了,通通不準......她描述說,他家寶寶天天拽抽屜(閨蜜把抽屜封上根本打不開,只能晃動),咣噹咣噹的。

家長口頭禪“不許動”沒作用,孩子感官敏感期好動,父母2招解決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從出生開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動作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等等。孩子這種“好動”,其實就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著聽,視覺,味覺,觸覺來熟悉環境,瞭解事物。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感覺體,從嘴巴開始慢慢的感知,漸漸喚醒身上的每一種感覺。孩子通過觸摸來感受周圍的一切,家長的一句句“不許動”,徹底的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書上是這樣描述觸摸的:觸摸是孩子體驗界限的一種方式,他們通過觸摸體驗,哪裡是自己,哪裡是外界,哪裡又是邊界。那麼面對孩子各種好奇,各種“動”,家長們應該如何加以引導呢?下面2招教你搞定。

第一,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給孩子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身為家長的我們,經常主觀的、想當然的,在沒有經過任何驗證的情況下,就對孩子的要求加以否認。

例如:

孩子:媽媽,我餓啦!

媽媽:餓什麼餓,剛剛吃完飯就餓了?

孩子:媽媽,我吃飽了!

媽媽:怎能可能,就吃這麼少,怎麼可能吃飽了?

孩子:媽媽,洗澡水太燙了!

媽媽:我試試,不燙呀!

其實關於餓不餓、飽不飽,燙不燙的問題,當事人是最有發言權的,孩子是不會撒謊的,請不要用大人所謂的邏輯來做判定,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皮膚嬌嫩,大人的皮膚粗糙,大人試著不熱但是孩子因為比較嬌嫩,相同的溫度她就會感覺燙呢?

作為父母,可能我們大部分人是在這種被否定的環境中長大的,大家不妨回憶一下,這種被否定的感覺,是不是不太好呢?是不是感覺自己不被重視?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要重視孩子的感受,不要輕易否認。

家長口頭禪“不許動”沒作用,孩子感官敏感期好動,父母2招解決

第二 ,認真聆聽,試試共情

記得有一次寶貝很認真的跟我說,媽媽,我覺得我姥姥脾氣不太好,很能嘮叨。一時間我竟不知如何回答,片刻停頓後,我說,姥姥總是大聲說話,你不適應是嗎?寶貝回答,嗯。我接著說,你覺得姥姥為什麼會這樣?寶貝回答,姥姥很著急。

然後我就問寶貝,首先姥姥身體不太好,她的血壓有點兒高,你早上上學起晚了,她怕你遲到就會催你,你慢吞吞的,她著急,本來血壓高,聲音可能就高了,你慢,她就會不停的嘮叨你,所以你以後要怎樣做呢?寶貝回答,我要快點,抓緊時間。問題就這麼愉快的解決了。

其實道理孩子都懂的,先試著理解他,適時的共情,然後再找問題的突破口,會讓問題簡單些。

假想一下,如果寶貝跟我說姥姥脾氣不好,我來上一頓劈頭蓋臉的批評,然後講一大堆道理,問題會解決嗎?也許會讓寶貝從此之後都不在跟我袒露心扉了,他跟姥姥的關係也不會有所改變。

適時的做一個聆聽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家長口頭禪“不許動”沒作用,孩子感官敏感期好動,父母2招解決

孩子好動是孩子自身的天性,這種天性有助於孩子更好的去關注這個世界,去關注外界環境的變化,從而做出相應的適應。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需要在瞭解孩子心理、生理的基礎上,做好對孩子的整體呵護。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