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業內也常稱之為“茅臺教父”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季克良先生

季克良出生於1939年,1964年畢業於無錫輕工業學院食品發酵專業,是當時少有的大學生。(值得一提的是,茅臺前科研所所長陳興希也曾在無錫輕工業學院學習)

時逢茅臺酒質量波動嚴重,周恩來對此十分看重,特意關照輕工部要選一些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文化人到酒廠來,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茅臺酒的生產工藝,總結特點跟規律,保證茅臺酒的品質。

大學畢業後的季克良就在歷史的選擇下,還未來得及對人生有過多的思考,就被分配到了貴州茅臺酒廠工作,至此,開啟了自己與茅臺長達50年的廝守。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茅臺酒廠

季克良老家江蘇南通,接到通知後就即刻上路,一路歷經了船、火車、汽車,幾乎把當時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做了個遍,甚至還在遵義逗留了三天,只因為1964年的茅臺鎮實在太偏僻了,三天才有一班車,就是在等候的期間,季克良咬咬牙,掏出了三角六分錢,買了一杯茅臺散酒喝,這也是季克良人生第一次喝到茅臺酒。

即使後來季克良在無數的場合品嚐了無數的茅臺,記憶最深的,仍是當年那個淫雨霏霏的傍晚,一個25歲的無知少年,小口小口抿著手中那一小杯珍貴的茅臺,具體茅臺酒什麼味道,除了濃郁的醬味,彼時的季克良也說不上來,一切都充滿了未知。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季克良年輕時照片

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季克良從一個滿頭烏髮的小季變成了現在鬚髮皆白的老季,也從一個剛走向社會的懵懂少年,變成了現在白酒行業首屈一指的泰斗級人物。

名利都不缺的季克良,本可以舒服的窩在家裡,靠著在行業內的名氣和聲望,就可以收穫不菲的財富,但季老沒有這麼做,至今仍住在八十年代初的單元樓裡,80平米的小屋略顯擁擠,但對季老來說

“房子夠住就行,這不算什麼事”

如今的季老拖著80歲的高齡,仍然活躍在醬香酒的一線,很多人都勸他休息休息,在家裡打打小牌、帶帶小孩、喝喝小酒就行了,但季老自嘲自己是天生的勞碌命,一輩子都在和酒打交道,要說再見,實在捨不得,還想為醬香酒的傳承和發展做點啥。

脫離茅臺的身份,讓貴州更多的醬香酒能為世人所知,是季老一個更大的夢想。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對於醬香酒的核心產區的品質價格問題,季老覺得應該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既要賺很多錢,又要銷很多酒,在薄利多銷和高品質高成本高價之間要尋求一個平衡點。

對於坊間流傳的現在的白酒行業誰能找到替代茅臺的產品就有錢的看法,季老也不置可否,季老認為,茅臺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要替代茅臺酒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但喝不起茅臺也不要緊,喝不起茅臺喝醬香酒就好了,在茅臺鎮核心產區內同樣有很多優質的醬香酒,這是茅臺鎮和醬香酒行業的一個優勢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這是因為茅臺鎮獨特的地理因素,給當地的醬香酒行業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優勢,早在1975年,為了擴大茅臺酒的產量,周總理給輕工部下達了一個任務,組織一些茅臺的技術骨幹,一比一在複製一個茅臺酒出來。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輕工部從茅臺酒廠調動了一批專家,選定了同處赤水河流域的遵義,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最終在1985年出酒成功,但遺憾的是,數位國家頂級品酒師的品鑑下,最終得出了雖為好酒,但跟茅臺酒仍有差距的結論,最終該酒被更名為“珍酒”。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時任茅臺酒廠的季克良也發出了“離開茅臺鎮就釀不出茅臺酒”的感概。在後來的歲月,季克良針對這個疑問,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研究,最終發現,離開了茅臺鎮,釀不出茅臺酒的秘密,就藏在一個肉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小東西里面。

這個小東西就是茅臺鎮千年釀酒培育出來的獨特微生物群體,忠心耿耿的守護著這個從西漢就開始釀酒的千年古鎮。

“什麼都可以帶走,唯獨土生土長的微生物帶不走”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茅臺教父季克良為何這麼說?

這群微生物“吃著紅纓糯高粱”喝著“白酒母親河的水”,最終反饋給貴州人民的,是大自然的饋贈,醉迷天下世人的瓊漿玉液。

它們從不嫌貧愛富,也不只屬於茅臺,它們毫無保留的將自己奉獻給了茅臺鎮用心做酒的匠人,也正是它們,讓“茅臺教父”季克良可以自豪的說出

“喝不起茅臺就喝醬香酒,這是醬香酒行業的優勢”

適度即可,過猶不及 ,人生也是如此。

我們這一生啊,缺的不是酒,缺的是能一起喝酒的人

我願意陪你一起,嚐遍這世間所有美酒與苦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