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平定“安史之亂”時殉難的侄兒顏季明撰寫的祭文,其時,顏氏家族已痛失多位親人。因此,其撰寫時的悲憤和憂傷不難想象。或因為如此,思緒噴發,一蹴而成,免不了塗塗改改,如果不是具備較高的審美眼光,第一印象必是潦草而雜亂。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此卷沒有顏真卿的署款、印鑑,與其常態書風也有明顯的差距,通捲包括趙孟頫在內的不少藏印都是偽印,本幅也不見名家題跋……如果不是元初被鮮于樞定為“天下第二行書”,以及之後的豪華人脈流傳,這些問題放在今天的市場,任何一條都能成為質疑甚至打槍的理由。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或因開篇時,顏真卿的思路、情緒沒有完全放開,再是毛筆剛剛泡開,水分飽和。因此,文稿初始,速度緩慢,墨色清淡,直到第三行淡墨寫幹,才從“蒲州”蘸上濃墨。之後,書寫速度加快,淡墨不再出現,線條一直處在濃墨的乾溼變換中。這種明顯的墨色變化,印刷品大多弱化,尤其是濃淡關係,幾乎很難感受得到。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有過書法實踐的人都知道,行草書的書寫,淡墨水分多、膠質少,行筆不容易黏紙,而濃墨水分少、膠質多,容易黏紙。因此,淡墨適宜揮灑,濃墨則書寫緩慢,難以表現快捷節奏。此次同時展出兩件黃山谷的手卷,其中的《李白憶舊遊詩》,淡墨,疾速書寫;濃墨書寫的《經伏波神祠》,則速度緩慢從容,正好體現了這兩種狀況。而《祭侄文稿》的高明之處在於,一反常態,以濃墨快捷行筆,表現出乎意料而絕妙無比,這在歷代名品很難見到第二件。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從線條質感判斷,《祭侄文稿》使用的是舊筆,文字多處塗改,因此,從技法的角度算不上精美,但技法精美並非書法的全部內涵。此卷不計工拙的線條,任其自然的形態,不顧章法形式,構成了渾然天成的篇章。加上一氣呵成的氣勢,令精緻技法的作品無法望其項背。尤其是最後階段不可抑制的渴筆焦墨線條,如風雷閃電,疾風暴雨,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因此,看似潦草雜亂,卻有一股莫名逼人的氣勢撲面而來,直搗內心,讓人喘不過氣來,其神妙處不可端倪和言喻。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這種氣場和震撼,需要看到原作才有所感受,印刷品則不行。啟功先生曾經表示,從印刷品看不到的信息,正是書法原作的絕妙之處,直接道出了玄機。回到前面的話題,顏真卿在書寫《祭侄文稿》時,其悲憤、憂傷的情緒,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呢?是內容,還是線條?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記得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便一直有學者不厭其煩地從線條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情感,哪兒強忍悲憤,哪兒咬牙切齒,哪兒又是悲從心來,最後無法自已,悲痛欲絕。但筆者愚鈍,實在有點疑惑,如果不是藉助文字內容,單純從抽象的線條,如何解讀出這些情感?當某種獨特的現象或情緒被無限誇張的時候,往往會成為皇帝的新衣。書法的情感表達也是如此。過去人們對於顏輝道釋人物的怒眼、朱耷的筆下禽鳥的白眼,以訛傳訛地視為對前朝的不滿,其實不然。當然,根據《祭侄文稿》目無技法且快捷的線條、無所顧忌的形態、隨心所欲的章法,稍有審美感悟能力的人,都可以解讀出其中強烈的情緒波動。

妙在何處?淺談顏真卿書法墨跡《祭侄文稿》

從《祭侄文稿》的表現,即可得知,一流的書法,往往在技法之外。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法在先。而真正的書法,卻能忽略甚至拋開法的限制,而進入書道。所謂由技入道是也,兩者的境界高低自然不同。

(摘自2019 年3 月13 日《收藏快報》,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