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下历史中的青帮是怎样的存在?

驻足小站看历史


青红帮一脉两支,都是从民间秘密组织“天地会”里分出来的,两家都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明末,清兵入关,崇祯帝自缢煤山,史可法在扬州血战不屈,最终兵败殉国。史可法部下有一幕僚洪英,此人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史可法殉国后,他扛起反清旗号,召集各地仁人志士,不久便拉出一支两万人的队伍。

顺治二年五月十三日,洪英身受重伤,死于三叉河,临终前命蔡德忠等南下福建,投靠郑成功。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退守台湾,招兵买马,徐图反攻清廷。清睿亲王多尔衮使用反间计,散布“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攻心言论,郑成功帐下谋士集议,创设“汉留”,开山立堂,定名“金台山”、“明伦堂”,军营之中,一律兄弟称呼,共同以“反清复明”为宗旨。

为了联络志士,扩大反清力量,郑成功派大将陈近南赴珠江流域,万云龙往黄河流域,蔡德英等五人到长江流域,深入民间,反清复明。

陈近南因为语言不通,地方不熟,遂将珠江流域的话事权交给蔡德英等人,自己则远走云南、贵州、四川,在湖北襄阳附近的白鹤洞以修道为掩护,召集志士,共筹大举。

雍正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陈近南与众志士在红花亭歃血为盟,兄弟结义。当晚夜色朦胧,天发红光,众人惊异,以为天意相成,遂号“洪家大会”,揭竿起义。

这便是洪门的由来。

康熙二十年,郑成功嗣子郑经病死,郑克塽继位。两年后,施琅攻占台湾,郑克塽兵败后将洪门弟兄花名册、规章(俗称海底),以及郑成功“延平郡王招讨大元帅印”,藏入铁箱,沉入海底。

谁曾想,天意不灭。

四川药材商人郭永泰,以经商为掩护,由川入闽,试图联络洪门。一日,他到达金门,借宿在一户渔民家,不经意间,他忽然看到渔民家的米缸盖上赫然有“汉留”规程和海底,于是急忙追问。

渔民告诉他,他曾在台湾近海捞出过铁箱,其中有一枚“大元帅印”,他以十两纹银卖给了邻家。

郭永泰随即出大价钱将“大元帅印”赎回,然后带返四川,之后洪门弟兄,身上所携凭证,一律盖用此印,在他们的江湖秘语中,这叫“宝”。因为无法把凭证发到每个兄弟手里,洪门又制订了许多暗号,行话叫“海底“,见面盘问,必须对答如流,这便叫”有宝献宝,无宝盘考。“

乾隆年间,天地会中人翁德正、钱德慧、潘德林,趁清廷困于盗贼遍地,漕运受阻,征募督办漕运人员之机,到京城揭了皇榜,他们建议清廷组织“青帮”,承揽漕运,以与“洪门”对抗。

他们提出“替天行道,戴发修行”的口号,表面上说替清廷行道,实际上是替天地会行道。

清廷因为形势所需,没有深究,允准立帮。

翁钱潘三位反间计成后,随即打着奉旨督办漕运的幌子,组建青帮,他们尊达摩菩提祖师为始祖,慧可禅师为二祖,僧灿禅师为三祖,道信禅师为四祖,弘信禅师为五祖、慧能禅师为六祖,再往下还有一众祖师,直到排到翁、钱、潘三祖。

除去尊祖,青帮又定下金祖清源禅师演传的二十四代法字,亦即二十四辈排行,也就是自清源禅师往下数:“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大通悟学。”

翁钱潘三位德组织能力极强,于是青帮发展迅速,不久便遍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省份,拥有帮头(分支)一百二十八帮半,船只九千九百九十九艘半。

一般来说,青帮组织严密,于有清一代,处于半公开状态,处境没有洪门险恶,但其声势,却远没有洪门浩大。

这主要是两个帮派的特点决定的。

青帮讲究宗派尊卑,有师徒如父子之说,因此形成了“青帮一条线”。

洪门崇尚手足义气,他们尊奉的三把半香,一是羊角哀左伯桃生死全交;二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半把香名为瓦岗威风。因为帮内“兄不大,弟不小”,所以洪门又有“洪帮一大片”之说。

青帮因为承揽漕运,早先开香堂都在船上,凡在船上进香堂的都称为“方门”;后来改在陆上收徒后,为了保密,每次都是在荒郊野外的孤庙里进香堂,这种叫“圆门”。

鸦片战争后,因为列强的舰船打开了海运的局面,漕运开始逐渐没落。

1855年,黄河发生洪灾,运河改道,漕运被迫完全终止,大批身在青帮的漕运水手失业。

就在青帮行将瓦解时,苏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名叫安清道友的新青帮组织,靠偷运私盐,这个组织为青帮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的传奇人物便是江湖诨号“徐老虎”的徐宝山。

徐宝山死后,大批青帮弟子转战上海滩,其中最具江湖号召力的即是徐宝山的两大得意弟子:张仁奎、高世奎。

为了生存发展,此时的青帮吸纳门徒时再不固守漕运人员的界限,三教九流皆可加入。营生也随之彻底罪恶化,贩毒、赌博、开妓院、走私军火、行劫窝赃、贩卖人口、绑票勒索——几乎囊括了所有弄黑钱的手段。

民国初年,上海青帮辈分最高的是“大”字辈的老头子,如张仁奎、高世奎、樊瑾成、袁克文、张树声等等,但总共也就十几位。

其中不凡显赫人物,如袁克文乃袁世凯二公子,清末民初的大名士;张树声乃西北军的著名将领。

但要说真正让青帮变成民国帮会龙头的还是杜月笙。

杜月笙加入青帮时,在辈分上只是倒数第二的”悟“字辈,但靠着会做人,能办事,八面玲珑,上下通吃的手段,短短十几年便将青帮的帮会势力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青帮以来三百余年,其帮内第一人的尊位,是民国时期公认的。

黑句本目前正在推出新专栏《杜月笙108堂江湖智慧课》,对青帮杜月笙感兴趣的,不妨看看去。

那里的江湖风云讲的透彻些。


黑句本


青帮源于洪门,创立于雍正年间,在民国时期到达发展巅峰。

大明被满清灭亡后,明朝旧臣就成立了一个反清组织,因为朱元璋号“洪武”,所以这个组织就取名洪门。洪门开山鼻祖是朱洪竺,军师是陈近南,军事首领是郑成功,初期主要成员是少林寺的和尚,以传教为掩护,广收会众。


后来洪门被康熙使计予以重创,洪门被迫分散。其中有个陈近南就组织了天地会,郑成功跑到他父亲的老巢台湾,继续反清。

到了雍正年间,清朝重视农业,全国大建粮仓,于是雍正就出皇榜招收漕运。这时有三个洪门弟子翁岩、钱坚、潘清就揭了榜,并创立了漕运组织,取名青帮,翁、钱、潘就成了青帮开帮之祖。


由于青帮源自洪门,所以还是供奉禅门祖师,以禅教的教义约束帮众。翁、钱二祖去世后,潘祖觉得仅靠教义难以管理日渐壮大的队伍,于是就实行家族式管理,设立家庙,制定家规家法。此后入帮,平辈之间不再是师兄弟关系,而是以兄弟相称,这点有别于洪门。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青帮的漕运生意大受影响,收入锐减,青帮由此陷入低谷期。到了光绪帝的时候,朝廷取消了漕运,彻底断了青帮的粮,水路没的玩了,青帮弟子只得上岸讨生活。


到了清末,上海发展成了最大的通商口岸,海运兴起,大批的青帮弟子涌进了上海。到了花花世界的上海,为了抢夺地盘,青帮不再局限漕运的行当,家规家法也大都还给了祖师爷,开始广收门徒。开始从事贩毒、开妓院、开赌场、绑架勒索等勾当,青帮也就成了黑帮。


由于青帮人员众多,遍及各行各业,青帮逐渐成为各方势力争相追捧的对象。到了民国时期,青帮在黄金荣、杜月笙的带领下,开始涉入政治,结交军阀,贩卖军火,甚至帮国民党收集情报。这个时期的青帮发展也到达了巅峰时期。


解放后,中国政府开始扫黑,大部分青帮分子都洗脚上岸了,少部分逃到了台湾、美国开枝散叶。



花木童说史


青帮是由漕帮发展起来的。

先了解一下漕帮的形成:

明朝和清朝早期,是靠大运河来进行南粮北运的,叫做漕运。



做漕运很辛苦,每年抛家舍业,飘泊在运河上长达七、八个月的时间。

这些辛苦的漕工们为了抱团谋生,按地域形成不同的帮派。统称为漕帮。

漕帮失去赖以生存的营生:

清朝末年,海运兴起,漕运没落。1903年,清政府彻底取消了漕运。



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漕工们无以谋生,纷纷离开运河,走上陆地。其中,漕帮工人们去上海谋生的比较多。

青帮正式出场:

民国时期,走上陆地的漕帮们正式改名清帮,也叫青帮。青帮由此正式出现。

其中,上海滩的青帮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当时,在上海三个流氓大亨黄金荣、杜月笙、霍啸林的运筹帷幄下,以赎卖鸦片起家,发展到工业、金融业、新闻和教育事业。上海滩青帮左右着上海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鱼龙混杂,黑白两道势力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在这种形式下,青帮我为各派势力(包括国共两党)的争取和拉拢对象。上海滩青帮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青帮没落: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世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靠江湖意气已无法立足了。上海青帮从此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