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次对安南用兵,都大获成功,为何明朝最后还是放弃了安南?

胡玛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越南已经独立很久,反抗意识强烈,人口又众多,想要控制没那么容易了。

大明朱棣时代,在公元1406年至1407年攻打越南。

当时越南是胡朝。

经过激战,越南战败,胡朝灭亡,越南被并入大明领土,成为大明的直辖地区。

其实越南曾经被中国控制1000年之久,各方面都受到中国巨大的影响。

此次被中国控制也不稀罕,无非是历史重演而已。

有意思的是,越南胡朝皇帝以中国大舜的后代自居,改国号大越为大虞。

看看,自己都称为是中国后代了。

这次战争起源很简单。

1400年,越南新皇帝(陈朝的大将)篡位消灭陈朝,谎称陈朝后裔已经灭亡。

而陈朝后裔陈添平面见朱棣,哭诉胡朝篡位。

当时越南是明朝的藩属国,朱棣出兵10万在南部威慑越南。

与此同时,胡朝开始出兵骚扰明朝边境。

胡朝皇帝使用计策,谎称屈服,要求明军将陈添平送回做皇帝。

朱棣派5000明军保护陈添平回到越南。

谁知道胡朝半路设伏拦截,全歼明军,还将陈添平凌迟处死。

朱棣勃然大怒,下旨攻打胡朝。

数十万明军开始南下,同时进行心理战,大肆宣传向越南普通民众宣传胡朝篡位。

当时越南民众不知道这种事情,纷纷转而支持明军,胡朝军人也开始逃亡。

双方在陆战水战仅仅3个月,胡朝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活捉胡朝皇室,随后战争结束。

大虞被明攻灭,安南成为明朝的一部分。此后的二十年时间被称为越南第四次北属时期。

不过20年后,明军撤走,原因很简单。

第一越南当时已经独立几百年之久,同中国已经有很大区别。

明朝直辖统治,还是中国那套。这让越南人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破坏了越南人以往的生活习俗,遭到反感。

一旦失去了民心,就不容易统治了。

第二越南民众不满异族统治。

越南人的民族意识比较强,之前常年和中国以及南方占族对抗,是厮杀中活下来的,比较尚武。

在明朝表示是为了复辟陈朝讨伐胡朝,越南民众都表示支持。

但明朝消灭胡朝以后,却借口陈朝子孙灭亡,直接管理越南,越南民众觉得被骗了,开始四处起义,要求中国人离开越南。

这20年内,越南比较有名的起义领袖就有三四十人,四处都是战火。

第三打着陈朝后裔的武装起义很多。

越南一些野心家自称是陈超后裔起兵,瞬间得到很多民众支持。

这些人深得民心,至少比明军得民心。

这些武装部队实力强大,曾经长期围困驻守各地的明军。

第四占领越南性价比很低。

明朝占领越南,其实只有越南北部地区,中部和南部当时还属于占城国和高棉。

越南北方没有什么出产,连粮食也不充足。

明军驻扎这里,军粮需要从中国跋山涉水运输过来,单单军粮运输就是大笔开销,同时还要支付大量军饷。

而且,越南当时和中国之前存在大片山区,交通很容易就断绝了。在越南的明军很容易被切断和中国联系,处于越南人的汪洋大海中,非常危险。

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撤军,让越南自称藩属。

最终,明军全部撤退,越南建立后黎朝,每年朝贡,自称为藩属国。


萨沙


中国于秦汉至五代十国时期,曾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置交趾郡等官署,进行直接统治长达千余年。其后越南于968年起独立建国,14世纪初期,越南(时称安南国,国土约相当于现在的中部、北部地区),陈朝接受中国明朝册封,双方处于宗藩关系。明成祖朱棣时,陈朝被权臣黎季犛所篡,建立胡朝。

明朝借保护藩属国王室,平叛乱,遂于1406年发兵,联合占城,于1407年灭亡越南胡朝。据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当时明朝遍求越南陈朝陈氏子孙,欲立为国王,安南官吏耆老说已被胡季犛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并向明朝提出“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其后,明成祖颁下《平安南诏》,声称为了回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便将当地改名“交趾”,再次进行直接统治,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在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推动交趾郡的“行省化”。安南成为明朝的一部分。

虽然明朝推行安南与中国同化的政策,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书籍输入安南,同时也将大量安南的书籍送往中国。为了争得安南人的支持,明朝任命莫邃、范世矜、杜维忠等安南人为官,与明人一起统治安南。为了获得安南士人的支持,明朝特意出资修葺了陈朝宗室和遗臣的坟墓,并为他们上了谥号,立庙祭祀。但这些行为仍然遭到了安南人的反抗。陈朝皇室的后裔发动反对明朝的叛乱,建立后陈朝。在明朝强硬镇压之下,英国公张辅三次南下讨伐,虽然后陈朝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灭亡,但安南反抗明朝的起义此起彼伏。持续了二十年不断,永乐十四年张辅被召回京城,一年后。公元1418年2月7日,来自越南清化省梁江县蓝山乡的豪族黎利,在蓝山发动起义,明军获悉黎利起义,

派马骐领兵征讨。黎利引诱明军到洛水(清化锦水),用伏兵将之击退,这是黎利最初尝到的胜果。从1419年至1424年,黎利以至灵山、蓝山乡等地为为主要据点,多次领兵与明军交战,各有胜负。1424年,黎利听从少尉阮只的建议,制定了“先取茶隆(在今越南乂安省),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资其财力,然后返斾东都”的方略,在越中地区日渐坐大,包围西都,进占顺化、新平等地,明廷也不得不多派兵员赴越增援。1426年,黎利军进迫河内,在崒洞之役大败明军。1427年明廷派征夷副将军柳升再增兵十万,马匹2万前来增援,黎利又在支棱之役中大败明军,击杀大将柳升于倒马坡(今位于越南谅山省境内)明朝征夷将军王通见援兵战败,知道大势已去,便与黎利议和,并向明廷通知实况。此时明成祖朱棣早已驾崩,明宣宗亦考虑到“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商讨后便允许撤兵。

黎利得胜后,就发布阮廌所起草的《平吴大诰》,称他自己的抗明斗争是“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提出中越两国是“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因而有必要脱离明朝统治,自行建国,于是建立后黎朝。随后黎利派出使节入明,要求册封其所立的傀儡君主陈暠为王。明封陈暠为“安南国王”,蓝山起义结束。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军全部撤出越南后,黎利便杀死陈暠,然后登基称帝,是为黎太祖,改国号大越,正式废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黎利获明朝承认其对越南的统治,以保持中越的藩属关系。越南重获独立,复国成功。黎利成为了越南人的英雄。

回顾明朝统治越南20年,最后撤军放弃,其主要有几个原因,对安南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国家意识,是明朝始终无法消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五代以来中原政权衰弱,丁部领统一越南,建立起一个统一独立国家,虽然后来历经黎,李,陈等朝代更迭,但是宋元两代,安南皆独立于中国以外,为宋元的藩属国。从独立以来到明成祖时,已有四百多年时间。国家意识愈加明显。翻开越南人历史的民族英雄,基本上都是反华先锋。如:征氏姐妹,陈国峻,李常杰,黎利,阮惠…他们将征氏姐妹奉为女神,认为这是他们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越南各地都有大量纪念二征的祠堂、庙宇和以她们命名的街道。说明越南自古就已反华。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针对越南地区都是采取的羁縻策略,以当地人自治为主,派遣去的行政长官也需要倚仗本地豪强治理,地方豪族势力是安南独立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安南作为“烟瘴之地”,民风彪悍,地理位置的偏远,令大部分官吏不愿去那里任职,所以,安南的各级官吏都是流放或贬谪过去的,总体素质极差,官员无能,激起民愤。《明史》记载“交人(越南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往往起附贼,乍服乍叛。”较显著的例子是侵渔当地百姓的中官马骐,“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但是明政府仍不恤当地民情,刑罚严酷,使起事者有增无减。加之明朝进入越南,本身就是以帮助藩属国王室平定叛乱为借口。平定了内部叛乱后,就直接纳入明朝统治,强迫越南人蓄发和改穿明朝服饰,都引起了越南本地人的强烈反感。自然是惨淡收场。当然,宋朝不够强大,不得不册封“安南国王”之称谓,把安南正式作为藩属国对待,也促进了安南国家意识的产生。

李公蕴开创越南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李朝,统治者多次“深入宋境,焚其仓而还”,“伐宋钦州,耀兵而还”。北宋疲于应付辽和西夏,无暇顾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强度一次次增加。宋越熙宁战争后,宋神宗赵顼以“荒远”、“瘴疠”为由,以广源州偏远难守,竟将广源州赐予交趾。元朝建立初期,忽必烈曾三次发动大军攻越南。前期都是来势汹汹,势如破竹,最后都已失败告终。后两次被越南陈朝皇族将领陈国峻率兵击败。陈国峻也因而成为越南民族英雄,越南视抗蒙战争为其历史上对外抗战最为光辉的一页。

这几次战争,使越南人引以为豪,大大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独立意识。所以明朝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成立后,当地民众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直至最后撤兵,越南复国成功,重新建立宗藩关系


走进越南


永乐五年,也就是1407年,张辅平定安南并且俘虏了黎季犛父子,黎季犛被押到京师,此后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杀了,有人说他被安排在广西当小官。张辅以得胜之姿还朝,被朱棣封为右柱国,英国公。自此,五代以来就脱离中原的交趾再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个过程用了400多年。明朝在此设立了交趾布政司。

永乐7年,由于安南又起战乱,张辅二度出征,征讨僭越称帝简定和陈季扩,到了用了八年正月,征讨结束,简定被俘虏。《明史》记载:斩数千人,筑京观,惟季扩未获。张辅班师回朝后,陈季扩再次造反,留下的守将沐晟无力制止他,永乐九年朱棣再次派张辅讨伐,并于永乐12年抓获陈季扩一家。到了永乐13年,陈季扩的残余势力再次作乱,张辅再次讨平。

张辅一生四次征伐交趾,4次获得成功,其中有3次都生擒安南“威望”,名震西南,安南人闻之无不丧胆。但是,安南毕竟路途遥远,长期的战争容易导致国库空虚,张辅第四次出征之后,黎利再次起兵,后来他建立了后黎。到了宣德年间,明朝内部对于要不要再次出兵安南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张辅力主出兵,首辅杨士奇等人力主放弃,最后张辅失败了,安南也正式结束了他们的“第四次北属时期”。这也是越南最后一次北属时期,此后越南再也没有被中国统治国。

公元1446年,明朝正统14年,4朝老臣,明初名将张辅阵亡于土木堡事变,当时他已75岁。


豫冀历史说


明朝征安南。第一次是洪武年间由沐英负责实施。不过并未实际占领。只是做他的宗主国。后来朱元璋把安南立为不征之国。因为这地方穷山恶水打下来就是往里面贴钱,而且打下来的难度太高。第二次就是永乐时期。因为安南内乱永乐皇帝嗅到了可以收复安南的味道。五十派遣成国公朱能任主帅。英国公张辅任副帅。领兵二十万征安南。途中朱能病逝。朱棣就任用张辅为主将。征讨安南。也正是这一次把安南彻底并入大明版图。但是后来这个地方反反复复。大明徒耗钱财投进去无数将士也没能彻底征服。反而徒耗国力。而捞不到任何好处。后来朱瞻基时期就撤回了部队扶持傀儡政府间接控制。一直到明朝灭亡。


人间凑个数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历史上要么属于中原王朝,要么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从汉朝一直到唐朝,越南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中原王朝的州郡之一。明朝是最后一个实际管辖过越南的朝代,但最后明朝放弃了对越南的管辖,代之以藩属国的形式出现。

明成祖时期,明朝军威达到鼎盛,使越南重新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并设立交趾布政史司,与内地无异。不过没有多久,到宣宗时期,明朝升交趾为国,正式放弃越南。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明朝放弃越南这一个战略要地,的确是一个失策。但是站在明朝当时的立场,这确实也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虽然在当时,以明朝的国力而言,完全是可以继续统辖越南的。只不过,明朝直接统辖越南的成本太高,且回报有限,不如使其作为藩属国,更为有利。

在当时,由于天高皇帝远,越南经常出现反叛势力。而明朝要维持对越南的有效管理,就不得不常年维持一支数十万大军常驻越南。然而,对于战略重要程度先北后南的明朝来说,这样的代价太高了,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越南地形复杂,反叛实力藏匿之地众多,很难根除。

并且,明朝进入仁宣时期以后,文官势力崛起。同时,明朝对于开疆扩土的热情也一下子没有了。对于统辖越南这样的局面,朝廷普遍认为是穷兵黩武。因此,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之下,宣宗皇帝放弃了越南。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在当时废除的。明朝由此进入了一个内敛时期。



苏绽


秦汉时期,古代安南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以后逐渐独立,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国。明成祖永乐四年,安南政权发生变故,朱棣派张辅、沐晟等人分路讨伐,大获全胜。永乐五年,朱棣诏告天下,在安南境内设置交阯布政司,重新把安南纳入中国版图。

此后,交阯叛乱不断。到了明宣宗元年, 形势再度恶化。明宣宗任命王通为交阯总兵官,兵部尚书陈洽为参谋,率军赶往交阯。结果明军在应平之战惨败,两万多人战死,陈洽自刎,王通受伤,与叛军首领黎利谈判。

明宣宗又任命安远侯柳升为交阯总兵官,增援交阯。又命黔国公沐晟为征南将军,从云南进军交阯。

宣德二年,柳升战死,沐晟也进军不利。朝廷中开始激烈争论是否应该放弃交阯。宣德二年十月,王通自作主张,与黎利盟誓,率领八万多军民退回广西,明朝正式放弃安南。

那么,明朝对安南的用兵一直很成功,为何最终放弃了安南?

个人认为,明朝放弃安南是必然的,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当初明成祖朱棣对安南用兵,本身就是一步臭棋,根本的原因是他得位不正,太想证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太想开疆拓土。

安南政权出现变动之后,明朝合理的作法,是在安南本地培植武装势力,给以物资、军事和道义的支持,在关键时刻、关键的节点,明军可以直接出击,配合亲明势力,歼灭反明武装的重要力量。事毕之后,及时退缩,总之,是尽量减少明军在安南的存在,以免引起抵触的情绪,同时减轻自己的负担,保持灵活性。

而朱棣头脑发热,直接派兵,获胜之后直接把安南变成一省,设置行政和军事机构,引起后来一连串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步子迈得太大了,容易扯淡。

第二,明朝建国之后,明军的战略重点始终是在北方,防范残元等势力。即使要在西南用兵,安南也不应该是重点,重点还是在云南。

洪武年间,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拿下云南,以后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经过沐英、沐春父子多年的经营,云南大局整体稳定,但也经常会有反叛发生。沐春死后,弟弟沐晟接管云南,但能力要比父兄差了许多。对于明朝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沐晟足够强大,云南的明军可以对安南形成足够的震慑,必要时可以独力解决安南的麻烦,不必从北京、南京千里迢迢调集兵将过来。但是,以沐晟的能力,能够保证云南不出大问题,已经不错了,很难再指望他在安南有所作为。

第三,明军南北两线作战,严重消耗国力。

永乐六年交阯发生叛乱,沐晟战败,朱棣只好再派英国公张辅和清远侯王友率兵回到交阯,平定叛乱。

但是,永乐七年秋天的胪朐河一战,蒙古军队大败明军,丘福、王聪、火真、王忠等高级将领被一网打尽。明成祖朱棣在第二年准备御驾亲征,被迫把张辅和王友等人从交阯召回来。

有趣的是,只要张辅一离开交阯,那里必定会出乱子,所以他在永乐九年和永乐十三年两次率军返回交阯。四次出征,张辅的明军虽然全部获胜,但胜得相当辛苦,得不偿失。

第四,明宣宗没有爷爷朱棣那么多的精神负担,趁着前线兵败和王通的错误,正好甩掉交阯这个沉重的包袱。


于左


没进行大屠杀,也没进行大规模移民,更不要谈改变文化什么的了


飞越20221


这种没史实根据的问题,无聊,浪费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