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因方士預言秦亡於胡,故秦始皇攻打匈奴,你怎麼看?

萬里公子


秦始皇因為一句預言,就對匈奴發起了大規模戰爭,這是真的。這反映出了一些問題,首先證實了“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強國”。

雖然預言是盧生包裝出來的,但並不是憑空編造,是確實有根據的。或許秦始皇開始沒有注意到匈奴的戰略威脅,但是盧生注意到了。當時匈奴越來越強盛,如果秦朝不主動出擊,用不了多久,就會陷入被動防禦,一旦被動,損失就更大了。“亡秦者胡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看作是盧生向秦始皇進獻的一道良策。

秦始皇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領袖才能還是具備的,如果不是少年時期受到了一些刺激,導致了扭曲,統一後有可能成為一位文治武功並盛的君王。當盧生告訴他預言的時候,他聽後馬上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馬上上升到了戰略高度,並果斷進行了決策,以大兵團閃擊的戰術,迅速擊潰了匈奴。

盧生能讓一位剛愎自用的君王,聽取了自己的良策,也是一大成功,水平比其他儒生高多了。其他的儒生,天天就知道直言勸諫,明明毫無效果,還撞南牆不回頭。盧生算是另闢蹊徑,換了一個進諫的方式,結果真的很有效果,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河套地區在夏商以及西周時期,都是中原王朝的控制區,到戰國時期也是趙國的領土。秦統一後沒有收復河套,這是一大損失,然而這個損失讓盧生給彌補上了。

盧生的進言是一語雙關的,一方面在戰略格局上言及國防問題,另一方面在皇統傳承上言及國本問題。秦始皇領會了其一,未能領會其二。盧生很有可能已經看出了胡亥的老師,也就是趙高,有擁立胡亥的野心,希望秦始皇能及早提防,但是可惜秦始皇已經完全被趙高矇蔽,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已危在旦夕。

秦始皇的暴斃,趙高脫不了干係,很有可能是趙高一手策劃的。因為不能再等了,再等幾年,扶蘇在疆場上礪練出來了,那就什麼都晚了。

扶蘇是一個有民間威望的人,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但是不夠成熟,有點軟弱。如果在軍隊裡再過上幾年的軍旅生涯,再跟強悍的匈奴人交幾次手,那錚錚鐵骨是很有可能被磨勵出來的。扶蘇性格雖軟弱,但底子還不錯,是可造之材。這個趙高是看出來了,所以他要及早下手。盧生也看出來了,但是在這一方面他無能為力了,只能避開了。


秦客逸民


亡秦者胡,是我國曆史上很有名的一句讖語。這事兒發生在秦始皇統一之後,最早記載於《史記》當中。

秦始皇好大喜功,統一之後還有很多宏圖大志想要展開,但是身體卻明顯一日不如一日了。常人尚且恐懼衰老和死亡,何況是秦始皇呢?所以秦始皇就信了一些方士,其實就是大忽悠,這些人騙他說海外有神仙,神仙有長生不老藥,您吃了就能永遠統治下去。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史記》

盧生奉命出海尋求仙藥,回來沒有找到藥,但是找了一部預言書,名為《錄圖書》,這上面說“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立刻坐不住了,他把這句話當中的胡理解為匈奴人,於是派遣蒙恬將軍發兵三十萬人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河南地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河套地區。

問題來了,為何盧生要編造這樣的一個謊言呢?

其實也沒有多玄乎,《史記》記載得很清楚,當時“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那會兒秦始皇剛好在帝國北部巡視呢,盧生跟他見面彙報求仙的事情。估計啊,這個盧生也是很瞭解秦始皇性格的,你要跟他說啥也沒找到,準保惹怒祖龍。乾脆,他想辦法岔開話題,分散一下秦始皇的注意力。

那怎麼分散呢?秦始皇最擔心的不就是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國家麼,不如說秦國有危險唄,反正那會兒秦剛統一,還不是很穩定,這個話最能引起秦始皇的緊張。盧生作為燕人,自然不會說亡秦者燕對不對?就近取材,就讓這些匈奴人背鍋吧!
於是,匈奴人就莫名其妙的捱了頓打,還丟了河南地。

差不多四百年後,東漢學者鄭玄解釋說:

“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見圖書,不知此為人名,反備北胡。”

鄭玄覺得人盧生沒說錯,人家本意是說胡亥要把秦國搞死,不是說匈奴,只是秦始皇自己給搞錯了。

答主以為,鄭玄想多了。

我們今天都知道,沒有長生不老藥,也沒有那麼準的預言(《推背圖》什麼的就不用拿出來說了),盧生確實是個大忽悠。

再說了,那個時候太子還是扶蘇呢,胡亥壓根沒有上位的跡象,盧生就是編謊話,能想到這一出嗎?他就是想到了胡亥,能不能說得明白一點?

當然,鄭玄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他的時代侷限性。東漢就是一個讖緯發達的朝代。漢光武帝的上位就藉助了讖緯,即新莽末年流行的那句: “ 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東漢建立後,劉秀本人更是支持讖緯學說的發展,以讖語來支持自家的合法性,對那些反對讖緯的大臣加以貶黜。到了大學者鄭玄這裡,他也曾經深入研究讖緯,在註解經書時還引用過讖緯,所以他認為盧生的話具有可靠性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為接受過科學教育的我們,就不必還被盧生忽悠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三十萬大秦銳士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這是一段不容置疑的光輝歷史。有傳聞因方士預言亡秦者胡,秦始皇秦始皇才派蒙恬率領大軍攻打匈奴。我通過查閱資料得出結論秦始皇讓蒙恬北伐絕對不是為了打擊匈奴,而是要完成一個一舉兩得的目的。一是消滅大月氏國,二是找到西王母的長生之術。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一下具體原因:

一 、打擊匈奴建立後勤保障基地

,如果秦始皇認為以後亡秦的是胡人,他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胡人實力榜排行第一的大月氏國。首先,史載“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其次,東胡與大月氏都存在實力差距。應該這樣說,當時所有的胡人民族和大月氏都存在實力差距。因為在秦朝以前除了大月氏以外,其他胡人民族都曾遭遇過中原諸國的軍事重創,特別是東胡。《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根據史書記載可見,胡人民族中唯大月氏未受過軍事重創。又因為匈奴活躍在河套地區,而要進攻處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國就必須清除匈奴在河套地區的勢力,以免與大月氏交手時遭遇前後夾擊,也更是為了建立征伐大月氏的後勤保障基地。所以,蒙恬北伐的第一仗必須是和匈奴打;蒙恬北伐要奪取和經營的地盤必須是河套地區。

二、征服大月氏國達到戰略目的

大秦帝國對大月氏國並不陌生。不要以為只有漢武帝時期的漢人對大月氏國有認識,其實秦朝時期的秦人對大月氏國也不陌生。大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或許秦帝國開始並沒有機會和他們接觸,因為義渠國擋在了兩者之間,義渠國的疆域主要在今甘肅慶陽西南和寧夏固原一帶。但是秦帝國在吞併義渠國後就應該有可能和大月氏人產生碰撞,因為兩國的疆域有機會接壤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甘肅地圖,看一看甘肅張掖與甘肅慶陽、寧夏固原相隔有多遠。距離還是有,談不上近,但相隔也不是很遠。而且本身大月氏就在河西走廊遊牧,既然叫遊牧,那大月氏還有可能從張掖往東遊牧的可能。總之,大秦帝國肯定有可能且有機會接觸到大月氏人,瞭解到大月氏的一些情況。雖然談不上熟悉,但一定不會陌生。

三、西王母的長生之術


西王母的長生之術和大月氏的富饒吸引著秦始皇。在先秦和秦朝時期,東方的海洋和西方西王母的所在地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疆域,所以道家始祖老子不是往北走,也不是往南走,而是朝西走。西王母早在先秦時期,就是一位有典籍記載的神話人物。《爾雅》雲:“西荒有西王母國”。《山海經》雲:“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授書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 《竹書紀年·郭注》雲:“穆王西征至崑崙丘,西見王母。” 《史記·周本紀》:“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特別是根據《爾雅》的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時候,西王母就曾幫助過黃帝,而周穆王這個時代還能見到西王母,這西王母不是長生不老的神仙那還是什麼?《穆天子傳》把西王母描繪得更是光鮮奪目。我相信這些先秦的典籍會讓求仙若渴、妄想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對西王母充滿難以抑制的嚮往。而根據《穆天子傳》的記載推測,西王母的住處就應該在今天新疆和青海一帶,而大月氏恰恰就建在通往西王母住所的必經之路上。不剪除大月氏打通河西走廊,就不可能到達西天拜母求仙。另外,相對南方的蠻荒和北方的荒蕪,富饒的西方更值得秦始皇關注。

《穆天子傳》裡面記載了西域的豐富物產和美麗風光,而且秦始皇也堅信神仙住的地方肯定也不會差。秦人和大月氏人的時常民間碰撞,也讓秦人領略到了這個胡人民族的強大和富饒。所以秦始皇在派遣盧生、徐市向神秘的東方大海探索之時,同時也命令蒙恬帶領大軍清除匈奴,剪滅大月氏,打通河西走廊以供自己親自前往西域向西王母討要長生不死之術和修仙成真之法。也只有大月氏這樣的強國才需要蒙恬率領三十萬大秦銳士親征。蒙恬之所以在趕跑匈奴之後,連續五年沒有出擊大月氏國,我認為有三種原因:一是在河套地區進行後勤保障基地的建設,以作長期戰爭的準備。二是想先建設好秦直道和長城等工程,因為長城可以防止匈奴去而復返騷擾自己後勤基地,而秦直道可以快速為自己補充兵源和糧草。三是想進一步刺探大月氏國情況及先行展開外交戰。

總結,只有大月氏國和西王母的長生之術才會讓秦始皇有動力令蒙恬率三十萬大秦銳士北伐且孤懸邊塞長達五年之久。也只有完成對大月氏國的征服,才能真正讓秦始皇做到東出大海、南服百越、北擊匈奴,西滅月氏的四維擴張。可惜秦始皇天不假年沒有等到那一天!


公子靈均


不可信,秦始皇雖然想長生不老,讓方士給欺騙的挺慘,但不相信秦會亡,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讓秦傳萬世,秦始皇派兵攻打匈奴有兩個目的。

一、開疆擴土,在秦始皇眼裡,日月所照之地,皆該歸他所管,滅六國就是為了大一統,北方盛產牧場,可育良馬,馬匹在古代可是戰略資源,秦始皇志在必得。秦始皇不僅向北用兵,向南派趙佗攻佔南越,中國今天為啥如此幅員遼闊,大半功勞歸於秦始皇,他不僅拓展土地,更是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讓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二、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秦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懈努力終於大一統,要保護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秦始皇的文功武治可以獨步天下,他擔心後世沒他的本領,於是他在尋找潛在威脅,要把潛在的敵人扼殺在萌芽中,秦始皇單位眼光真夠毒辣,北方遊牧確實是一直威脅中原王朝的統治,要是秦始皇多活幾年,沒準能找到解決北方遊牧禍亂中原的辦法。不過他倒是留下一個防禦辦法,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後期證明長城在防禦北方遊牧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想傳萬世,沒想到二世而亡。但不影響他千古一帝的地位,他開闢了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國的版圖,更創造了統一的中國文化,還是值得稱頌的。


饕餮中國


你好,我是小天品歷史,本著對歷史故事的喜歡和了解,我來交換一下我的看法。

一、故事出處

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如下: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二、故事梗概

秦始皇一直想得到長生不老仙藥,因此派燕地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去海上求訪仙人。當盧生回來的時候(實際上到底去沒去都不一定)空著手不好交差,便裝神弄鬼的忽悠秦始皇,說自己雖然沒有求到仙丹,但得到一本名叫《錄圖書》的寶書。秦始皇如獲至寶,翻開閱讀,發現書中寫著“亡秦者,胡也”。

“胡”在秦朝泛指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所謂的匈奴。思想比較迷信的秦始皇以為危及秦朝安全的是匈奴,便派大將蒙恬率兵去攻打。

三、故事巧合

因秦二世胡亥名字中帶了一個“胡”字,並且秦朝也正好二世而亡。因此,後世有人認為方士盧生所獻寶書中所說的“亡秦者,胡也”中的“胡”不是指匈奴,而是指胡亥,並且似乎有恥笑秦始皇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

四、我個人對此的看法

1、從一次次執著地派人求取仙丹來看,秦始皇確實比較迷信。但如果僅僅因為迷信就派30萬大軍去攻打匈奴,我覺得不太可能。即便有一定的原因,但也絕對不是主要原因。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匈奴的情況。

秦國在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統一六國的時候,匈奴趁著秦國無暇顧及北方,入侵併佔領了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範圍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這些地區在今天分屬寧夏、內蒙和陝西。這些地方落入匈奴之手,那麼對秦朝的領土便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當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當然無法容忍別人在自己的臥榻之側酣睡。應該說這才是秦始皇派重兵攻打匈奴的真正原因。

在攻打匈奴過程中,秦始皇也發現匈奴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聚居地,很難完全剿滅。因此才有了後來通過修建長城作為長久的防禦。而方士盧生編造那本所謂的寶書,杜撰那句“亡秦者胡也”的話,估計也是瞭解當時的局勢,並摸準了秦始皇的心理,這樣秦始皇才會認同寶書中的話,空手而歸的盧生也才能交差。

2、後世有人認為秦始皇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亡秦的“胡”不是匈奴那個“胡”,而是自己的兒子胡亥的“胡”。《史記》注述甚至記載唐代人鄭玄的認為:“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見圖書,不知此人名,反備北胡”!我覺得這種看法純屬無稽之談。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都來參與,談一談自己對此的看法,謝謝!


小天品歷史


秦始皇晚年特別迷信神仙之說,經常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秦國的北方邊境巡視。當時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盧生, 受始皇之命, 入海求仙回來, 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獻出一冊神秘的圖書名叫《錄圖書》, 《錄圖書》上說: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這則讖言, 心中大恐。他當時的理解是:“大秦王國,會亡於北方之胡人。”他認為: “六國已滅, 在中國境內, 大秦王朝沒有對手,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胡人,是秦國潛在的最大的威脅!”

於是秦始皇下令: “蒙恬統兵三十萬, 北擊於胡, 略河南地!”同時令手下大將,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據地靈州、夏州、勝州。為了一勞永逸地強化北方的防禦, 始皇下令在邊境上,修築了象徵中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太子扶蘇稍有不支持他的觀點,就被他貶到秦國北方邊境上,與蒙括一起築長城。可是,令秦始皇怎麼也沒想到的是,“亡秦者胡也!”不是指秦朝亡於“北胡”匈奴,而是指秦朝亡於“家胡”胡亥。他更沒有想到的是,胡亥竟會如此“坑爹”。



東方創為


其實說白了這些都是後世抹黑秦朝,抹黑秦始皇的,無非為大秦帝國的滅亡找出原因罷了。秦帝國攻打匈奴,無非是匈奴南下和匈奴勢力強大帶給大秦威脅而已。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燕、趙、秦就相繼修建長城,就是為了抵禦越來越強大的蠻族。到了趙武靈王的時候,趙國消滅了周邊的樓煩、戎狄等部落,可以看出蠻族之禍一直困擾著中原各國。所以秦始皇出擊匈奴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甚至來說比滅六國還要更加積極。可以參考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就要滅國了,也沒有調李牧的雁門邊騎,足見中原國家對蠻族的防備。


歷史的寵兒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秦國的北方邊境巡視。當時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盧生, 受始皇之命, 入海求仙回來, 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獻出一冊神秘的圖書名叫《錄圖書》, 《錄圖書》上說: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這則讖言, 心中大恐。他當時的理解是:“大秦王國,會亡於北方之胡人。”他認為: “六國已滅, 在中國境內, 大秦王朝沒有對手,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胡人,是秦國潛在的最大的威脅!”

於是秦始皇下令: “蒙恬統兵三十萬, 北擊於胡, 略河南地!”同時令手下大將,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據地靈州、夏州、勝州。為了一勞永逸地強化北方的防禦, 始皇下令在邊境上,修築了象徵中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太子扶蘇稍有不支持他的觀點,就被他貶到秦國北方邊境上,與蒙括一起築長城。可是,令秦始皇怎麼也沒想到的是,“亡秦者胡也!”不是指秦朝亡於“北胡”匈奴,而是指秦朝亡於“家胡”胡亥。他更沒有想到的是,胡亥竟會如此“坑爹”。



御前帶刀侍衛


我是小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燕人盧生使入海內,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南地。——《史記·秦始皇本紀》

大概就是燕國人盧生被派入海內求仙回來了。為了鬼神的事情,他向秦始皇上奏了一份圖書,上面寫著:"滅亡秦的是胡。”於是,始皇派遣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但是自秦始皇即位以來,橫掃六合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自比三皇五帝,創下了赫赫功勳的一位偉人,怎麼會因區區一句子虛烏有的話就大興兵將攻打匈奴,要知道此時的秦國內部因為暴政時不時的還有人民暴亂,正是用兵的時候。說到底還是匈奴對此時的秦國威脅太大。

匈奴的發展

匈奴是在古代被稱為“戍”、“胡”等許多民族,部落經過同化、融合而形成的部落聯盟。各部落之間時而聚在一起,時而分散,常常為牛羊馬匹批次爭鬥不休。

匈奴的生活來源,一直是以畜牧業為主。他們哪裡的草鮮美,他們就往哪裡放養家畜;哪裡的水源充足,他們就往哪裡遷移。在遷移放牧的過程中,狩獵一直是匈奴賴以生存的手段,也就養成了三歲孩童也能馬上彎弓的本領。

在秦朝建立的時候,匈奴的首領為頭曼單于。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自淳維至頭曼,時有千歲”。在頭曼的領導下,匈奴慢慢的向中原靠攏學習,開始發展農業,冶鐵等技術,社會生活漸漸壯大。但是草原就那麼大的地方,更何況還有那麼多的部落,頭曼常常因牲畜、人口的不足而發愁,於是乎,就把目光望向了中原。

戰國末年,強大起來的匈奴開始把中原地區作為侵略對象,掠奪中原的人民、財產,使這裡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當秦滅六國的最後階段,趁著中原各諸侯國無暇他顧,佔據了河套地區的“河南地”。對秦朝來說,匈奴佔據了“河南地”就彷彿一把尖刀插在背後一般,時刻想要驅趕出去。但此時正處於統一六國戰爭中,牽扯了太多的兵力,只好任由匈奴發展。

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秦王朝的建立之後,匈奴的威脅就凸顯出來。當時社會上流傳“亡秦者胡也”的傳聞,這也反映了人們對匈奴的優慮。所以,始皇帝派遣蒙恬率兵三十萬秦軍討伐匈奴。始皇三十二年,一舉收復了“河南地”,奪回了河套地區。第二年秦軍又越過黃河,奪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闕、陽山等地。

匈奴在秦軍大打擊下,只好放棄了河南地以北的地區,退卻了七百里地。秦王朝就在收復的河套地區設置了四十四各縣,為九原郡。而後,大量遷移了內地百姓進入九原郡,從此,陰山至內加爾湖正式納入了秦朝的版圖。

萬里長城的修建

為了防禦匈奴的進攻,也杜絕社會的留言,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萬里長城。

本來,在戰國時期,各國都在邊境上修建城牆。雖說秦軍趕走了匈奴,但匈奴的實力並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內地的威脅依然存在,秦朝需要隨時防備匈奴的進攻。於是,秦始皇就決定在原有的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一條阻礙匈奴進入中原的長城。

這就是萬里長城的由來。

結語

萬里長城的修建在當時和以後的時間裡,對組織北方民族攻略中原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保護了中原地區農業的生產和生活的穩定,直到今天,長城任然以巍峨壯闊的身影向我們訴說他的功效。但長城的修建,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加劇了秦朝的滅亡。

直至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等人逆改詔書,胡亥登上王位。從此,秦朝走向了末年。這或許應驗了那句話:“亡秦者胡也”。


小白讀秦漢


秦始皇攻打匈奴,與當時的秦帝國、匈奴力量對比相關,與方士的預言(假定確有其事)基本無關。所謂的“亡秦者胡也”,如果確有其事,也不過是後來者附會而已。秦始皇死前幾年,對扶蘇、胡亥或者其他任何一個皇子,做出過權力交接的安排沒有?史書中看不出來,所以代表宮廷力量的趙高、代表官僚集團的李斯聯手,才能輕易地逼死扶蘇、蒙恬,又把秦始皇的其他兒女基本殺光,胡亥沒有自己的政軍班底,自然只能做個傀儡了,所以秦朝覆滅的原因很多,但胡亥背不了這麼大的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