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正常嗎?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異常?

肺炎疫情,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心理應激事件。而在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包括焦慮擔心,恐慌,悲觀抑鬱,失眠,甚至言行異與以往,其中大部分的心理情緒行為都是應激事件下的“正常”反應,但並不是所有的表現都僅僅是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


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正常嗎?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異常?


應激反應與精神異常?

當人遇到不良情緒刺激時(醫學上稱為不良生活事件),不論這事件是怎樣引起的,在心理上總會產生某種壓力,心理學稱為“應激反應”。當生活事件發生後,心理應激反應使大腦皮層功能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大腦邊緣系統,使垂體內分泌的活動發生病理性改變。

在心理應激反應初期,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催乳素等分泌増多,並迅速達到頂點,然後又迅速降到正常基線以下(心理否定期),並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正是這種變化,使得人的心理、生理產生致病性改變。如果這種改變達到一定程度,超過了機體的調節能力,就會產生心理平衡失調,大腦功能活動紊亂,進而發生精神疾病。


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正常嗎?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異常?


在精神科門診和心理諮詢工作中,醫生們常常會遇到有的人已表現出明顯的精神症狀,但卻未能引起家人及單位同事們的注意。這些人如能早期得到精神治療,要比將來症狀發展以後容易治癒得多。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對精神心理異常的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心理疾病早期治療不但療效好,還可以消除一些不安全的危險因素,防患於未然。


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正常嗎?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異常?


那麼如何早期發現精神異常,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觀察:

1、性格改變:性格變得與平時不一樣了,如一向沉穩內向的人,忽然變得“外向”,興奮話多,蠻不講理,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發脾氣。或一貫活潑外向的人變得“內向",沉默少語,不與人交往。或疑心重重,認為四周的人都跟他過不去,見到有人講話,就懷疑在議論自己。

2、情緒及情感變化:精神病人的情緒改變也往往是毫無原因的,即使是小“刺激”,也會引起大反應”。如狂躁症病人常表現出終日喜氣洋洋,過分熱情:抑鬱症病人則表現為情緒低落,抑鬱寡歡,甚至煩躁易怒:還有一些病人會出現情感倒錯,如聽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興的事卻唉聲嘆氣。

3、人際關係變化。對人冷淡,好獨處一隅,不願參加集體活動,疏遠親友,沉默寡言;或突然變得過分熱情.樂於助人。

4、行為和工作方面:辦事常心不在焉,工作拖拉,經常出錯,遲到、早退或整日不上班。學生可表現為無故曠課、學習成績下降等。

5,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突然改變:病人變得懶散,不按時起床,不注意個人衛生,有時不遵守制度。出現睡眠不好,常常深夜伴孤燈而坐,或者做一些完全可以在自天去做的事情,或者半夜醒來輾轉難眠;也有的恰恰相反,絕大數時間都在床上度過,整天沒精打采,飯量銳減,不是吃飯的時候自己弄東西吃,有時一連數餐不吃東西,間或又暴飲暴食,不加選擇地亂吃東西。其他方面如業餘時間的安排以及興趣嗜好等方面也顯出突然的變化。

6、學習或工作效率無原因地急劇下降:如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學習興趣消失,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千方百計躲避上學和考試。工作一向認真的人驟然不能完成作任務,對工作無故地拖拉或產生牴觸情緒,很不情願去工作。

7、意志減退:一反原來積扱、熱情、好學上進的狀態,變得工作馬虎,不負責任,甚至曠工,學習成績下降,不專心聽講,不願交作業,甚至逃學;或生活變得懶散,儀態不修,沒有進取心,得過且過,常日高三等而擁被不起。

8、類神經意弱表現:頭痛、失眠、多夢易醒、做事丟三落四、注重力不集中、遺精、月經亂、倦息乏カ,雖有諸多不近,但無痛苦體驗,且又不主動就醫。對這些主訴如果不深入分析,有不少病人會被誤診為“神經症”而延誤治療。

9,出現短時片斷地說錯話或做出別人都以為是不應該的事情:由於這類事情短時出現,而且一出現就得到周圍人的幫助和糾正,往往容易忽略。ー個人如果多次出現類似的錯誤言行,就應該提高警惕,及時主動地去求治於心理醫生。


肺炎疫情,心理應激反應正常嗎?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異常?


總結

上述幾點就是精神病人發病早期常見的症狀和表現。總之,當一個人在思維、行為、意擊、情感等方面同以前判若兩人,本人又無具體認識,就有可能是患精神疾病的早期信號。當然不是有上述某些表現就可斷定某人有精神疾病,而要全面觀察其整個精神活動才能斷定某人有精神病的結論。要肯定是否屬於精神異常,有無精神病,真正做到早期發現、早治療,必須儘快送病人到精神病專科醫院檢查,明確診斷、早發現、早治療,預後也好,且能減少復發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