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加繆的《局外人》,篇幅不大,僅有五六萬字,但卻成為了法國二十世紀一部極有分量、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它的內容比起很多作品來說,既不豐富,也不波瀾壯闊,只不過是寫一個小職員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塗犯下一條命案,被法庭判處死刑的故事。在《局外人》中,最著力的揭示點之一就是現代司法羅織罪狀的邪惡性質。


《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家公司的小職員,自己沒有錢贍養母親,再加上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出於理性的考慮,把母親送進養老院讓她結識更多的朋友。三年後,母親去世,默爾索來到養老院時,母親遺體已經被放進了棺材。他拒絕見母親的遺容,也沒有流露悲傷的表情,他覺得母親已經死了,再見這一面又有何區別。


喪禮完畢的第二天,默爾索去游泳,遇到了他以前的女同事瑪麗·卡爾多娜,隨後和她一起去了電影院,最後共同回到了默爾索的住處。


《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忽然有一天,平靜的生活被一聲槍響改變了。 默爾索槍殺了自己朋友的仇人,他們兩人之間並沒有什麼爭執,只是當天被烈日燒得頭昏眼花,失去理智的他射殺了阿拉伯人。


面對如此多的群眾和司法機構,默爾索非常乾脆地承認自己犯了殺人的命案。他真誠地感到了心虛理虧,有時還“自慚形穢”,甚至第一次與預審法官見面,為對方親切的假象所迷惑而想要去跟他握手時,就想到“我是殺過人的罪犯”而退縮了。


《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但他從未想到的是,曾經的“旁人”被請到法院,訴說著他曾經的所作所為 。默爾索不想看母親的遺容被指責為冷血。喪禮完畢的第二天就和女友出去約會,被指責為沒有人性。他含混的殺人動機,被指責為殘忍。總之,默爾索平常渾渾噩噩,漠不關心的生活狀態,在法庭上全都變成了一個變態殺人狂魔殘酷的冷靜。儘管與當前的案件沒有直接關係,但隨著“旁人”描述的增多,默爾索在群眾和陪審團心中的形象似乎越來越清晰。人們將其描述為沒心沒肺,放縱自我,結交惡黨,甚至是沒有靈魂的這麼一個人。


《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法律和道德就這樣來回地撕扯著默爾索單調的生活,前者想定他的罪,後者想要殺掉他!檢察官在法庭上義正言辭地控訴說默爾索在精神上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在行動上殺死了一個男人,以這樣一種方式自絕於人類社會!結局默爾索被重重地判處了死刑。


在人間的最後一天,在生命的盡頭。默爾索說:我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善始善終,功德圓滿,為了不感到自己屬於另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這一刻,默爾索愛上了生命,但一切都晚了。


《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小說概括起來就是,披上“主流”的保護色就能存活,穿著格格不入就會額外顯眼,也許有人會敬佩你的特立獨行,但大部分人會覺得你讓他們很不舒服。究竟是我偏離了世界,還是世界偏離了我,然而不管哪種情況,這種“偏離”本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每個人各自的“真我”都有差異,這是再正常不過。但“真我”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差太大時,這時就需要“表我”來做緩衝(妥協),以便在社會存活下來。默爾索的“另類”在於他的“真我”與“表我是”一致的,並且不太在乎“他我”,這直接導致他的“真我”是赤裸裸地面對著社會的道德審判。一開始看到默爾索這樣對待母親,是否也覺得不妥,也覺得他只是找藉口,其實就是不愛他的母親呢?他沒有不愛母親,只是單純地覺得去做這些事情沒必要。 而這也就造成了這場悲劇,“真我”與“他我”的徹底決裂。


《局外人》- 你的罪名是不迎合世人


此外,小說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點。我們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局外人的影子,主動的我們不想捲入任何事情中,被動的我們用手機切斷跟他人的情感連接。其結果就是,我們將會逐漸地失去了愛與同情的能力。面對一個社會事件,我們理性地評論,所以那些“鍵盤俠”心裡是怎麼想的呢?當我們以這樣一種所謂“旁觀者清”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進行理性的分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