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這是一場荒謬與真實的較量,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十九世紀末,人類哲學界出現了一種新的哲學思潮——存在主義。該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

《局外人》這是一場荒謬與真實的較量,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關注人的價值與尊嚴,它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思想,有多少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發軔於哲學界,卻在文學界開花結果。存在主義主張這裡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將表現存在主義思想觀點為己任。在存在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包括薩特、加繆、波伏瓦、梅勒等。

其中,加繆的《局外人》則是存在主義中最為經典的小說之一,它們用一個荒誕的故事,揭露了荒誕的人生。

《局外人》的故事並不長,講述主人公默爾索被告知母親去世,他請了兩天假去參加母親的葬禮,葬禮結束就跟朋友一起出遊,結果卻因為捲進了朋友的感情問題中,而殺了一個印度人。之後被捕,在法庭上,法官審判的焦點並沒有放在他為什麼殺人的案件本身,卻以他沒在母親葬禮上落淚而強加於罪,但這兩件事上並沒有任何關聯,最後,卻因為一件毫無關聯的事情被判死刑,可以說是一場荒謬與真實的較量。

1.

在我們的身邊也時常存在這樣的一群人,表面看上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你給他講笑話,所有人都笑,而他卻不笑的時候,你會覺得他那麼格格不入。但事實上,並非他格格不入,只是他不喜歡,或者說每個人的笑點同而已。

這往往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或者家庭教育過於嚴格有關,就像小說中的默爾索,他自幼和母親相依為命,至於父親他說:“我沒有見過我的父親。關於這個人,我所知道的全部確切的事,可能就是媽媽告訴我的那些事。”也就是說,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並且他跟媽媽的交流從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並不多。

心裡學家說,孩子都比較敏感,在父母離婚以後,父母的負面情緒就會映射到孩子的身上,使其變得敏感、焦慮、冷漠甚至逆反。

而默爾索就是一個冷漠的人,開篇第一句話:

“媽媽今天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清楚。養老院寄來通知,說"令堂過世,請來料理後事。“

就點出了他的冷漠,在大眾的心裡,當兒子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時,應該是悲痛的,難過的,但主人公默爾索的臉上卻看不到任何的感情流露。他繼續做著自己的工作,因為母親去世的那天不是週末,他只能週末才有空。不過,他還是請了兩天的假。

《局外人》這是一場荒謬與真實的較量,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葬禮上他既沒有看母親遺容的最後一面,全程也沒有為母親的死流一滴眼淚,更沒有在他的臉上更看到一絲難過的神情。甚至為母親守靈的時候孩子喝咖啡,打瞌睡,更不知道母親去世的確切年齡。

他說:他人之死,母親之死,他人所選擇的生活,他人所選擇的命運,與我何干?

在葬禮結束的第二天,他約女友去洗浴中心,兩個人一起游泳,看電影,最後發生了關係。面對女友“你愛不愛我”的問題,他會直言不諱的說“我不愛你,但如果你想結婚的話,我也不會反對”當面對鄰居“要不要做朋友時”,他說:“怎麼都可以”。

可以說,默爾索的冷漠不過是一個單親家庭的產物,並非他的錯。他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會聽老薩拉瑪諾這樣一個和狗相依為命的鰥夫訴說自己的故事,雖然很多時候他都不在意他說了什麼,但對於一個鰥劇的人來說,這樣的傾聽就是莫大的關懷,並且,在得知狗走丟了,他還會幫他出主意,告訴他如何去找到丟失的狗。

2.

默爾索是個收入微薄的小職員,他之所以把母親送去養老院,並不是他不想養,而是情非得已,他工作太忙,不能24小時陪伴媽媽,並且即便在一起,兩個人也無話可說,就像他自己說的:“媽媽在家的時候,一天到晚總是瞧著我,一言不發。”

但媽媽去了養老院以後,似乎更加開心了,就像養老院院長在安慰默爾索時說的一樣:

“您知道,在這裡,有一些跟她年齡相近的人和她做伴,他們對過去時代的話題有共同的興趣,您年紀輕,她跟您在一起到會感到煩悶的。”

以至於,後來當默爾索想把母親接出養老院時,她也的確不願意離開,因為不習慣,在那裡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圈子以及自己的快樂。

《局外人》這是一場荒謬與真實的較量,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這不正是我們當下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問題,父母跟孩子之間總有很多互不理解的問題,很多家庭裡,都存在這樣的一個狀態,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狀態。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圈子,兩代人之間的共同話題也就少了。所以,默爾索把母親送到養老院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相信,天底下的孩子都是愛媽媽的,只是每個人都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有人覺得讓母親跟自己住,即便只是一天看上一眼就是孝順,有人覺得讓母親24小時候有人照顧就是孝順。

表面上看默爾索對媽媽很冷落,但事實上他很愛自己的媽媽,才會在審判庭上當著所有人的面毫不掩飾的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愛:

“我愛我的母親,像大家一樣”。

但他這種異於普通人意識中對媽媽的愛而讓他成為了別人眼裡的異類。也因此,檢察官在法庭上,說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人,一個沒有人性的人。

甚至以此推斷出他殺人是有預謀的,是故意的。最終,檢察官以法蘭西國民的名義,因此宣判默爾索死刑。

3.

默爾索死了,對於這樣的宣判他是不服的,他曾經掙扎,一反之前的沉默,站起來,激動的為自己辯駁,甚至都有些語無倫次。

他覺得自己很委屈,明明自己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大家都說他不愛,明明是在討論他殺人的案件,為什麼大家卻在討論他究竟愛不愛媽媽的問題。

《局外人》這是一場荒謬與真實的較量,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但這些已經不重要,因為薩特曾說:

“他之所以引起社會的公憤,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

最終默爾索也看清了事情的本質,他與他們而言,他就是局外人,而他們於他而言同樣是局外人,他們彼此都生活在互不相干的人們眼中,即便自己做了什麼都可能錯,與其任人擺佈,不如活得真實。

他說:“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不演戲作假就是真實,真實就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比如,你看到什麼.....做了什麼....心裡想的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實事求是。

當法庭派來牧師拯救他的時候,他拒絕了,因為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他對牧師說:我只是被告知犯了罪,要為此接受懲罰,除此之外,沒有人有權對我做出任何要求,我從來不後悔之前的決定。

其實,在整本書裡,默爾索才是那個真正真實的人,或許就因為他太過追求真實和本真,才會被世人排斥,才會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活在當下,我們曾經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默爾索呢?在進入社會之前,我們總是最求真實,追求真相,可在社會的洗禮中,慢慢的失去了自我。變得隨波逐流,最終丟了自己的初心。

這或許就是加繆《局外人》的真諦,用荒誕的寫法來諷刺那些失去本真的人們,從而喚醒我們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