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親人過世了,我一定要“哭”?

《局外人》:親人過世了,我一定要“哭”?

《局外人》:親人過世了,我一定要“哭”?


第一次對這書有印象,是在之前大熱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反覆提到《局外人》這本書,也沒有很好去了解,今天終於有機會一睹為快。


01


這書分為倆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人公默爾索住在養老院的母親去世後,所表現的一種淡然的態度,以及之後照常的生活習慣。


人生的改變就是在一瞬間,在海邊,他意外開槍打死了一個阿拉伯人。


第二部分是入獄後,默爾索這種表現出的漠然,置身事外的態度,以及法官們對這件案子的判決,不是來源於這個案子的本身,而是取決於默爾索日常的生活習性,待人待事,以及母親過世後的態度,這個反倒成為這件案子的重點。


《局外人》:親人過世了,我一定要“哭”?


02


通過這本書,我想講個話題:親人過世了,我一定要“哭”嗎?


這裡的哭不單單是指哭泣,以及這段時間裡我需要沉浸在一種悲傷的情緒裡嗎?


我附上一段主人公默爾索,在母親去世後,參加葬禮時的描寫。


“此外,還有教堂,還有站在路旁的村民,開在墓地墳上的紅色天竺葵,還有貝雷茲的暈倒,那真像一個散了架的木偶,還有撒在媽媽棺材上的血紅色的泥土與混雜在泥土中的白色樹根,還有人群、嘈雜聲、村子、在咖啡店前的等待、馬達不停的響聲以及汽車開進阿爾及爾鬧市區、我想到將要上床睡上十二個鐘頭時所感到的那種喜悅”。


這裡一段主人公的態度,他覺得母親死了是正常的事情,生活不會改變,照常繼續,葬禮上並沒有陷入巨大的悲傷,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大哭一場,他還有心去留意觀察葬禮上的情景,以及累了就要睡的這麼一個生理需求。


03


但他的這種態度,日後遭到了法官的譴責。


“陪審團的先生們,此人在自己母親下葬的第二天,就去游泳,就去開始搞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就去看滑稽電影、放聲大笑,我用不著再向諸位說什麼了。”


我看到這一段,我會覺得這個法官先生,真多管閒事。


主人公的人生態度就是漠然,置身事外,好像什麼事情都不會影響到他,就是一個社會規則的局外人。


不會去敷衍,順從社會上的規則,自己是什麼人生態度,就怎麼面對這個事情。


《局外人》:親人過世了,我一定要“哭”?


04


所謂人生百態,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生活態度。對於親人過世後,其實大家的普遍態度都是悲傷,不管是真假悲傷,還是真假哭泣,都是個人的態度。


小時候在老家那邊,參加過幾個老人過世的葬禮,其中一個印象最深的是,如果是父親過世了,女兒就得第二天早上開始哭,村裡走一遍,帶有節奏的哭泣,喊著爸爸的尊稱,以及說著一些自責的話。


小時候不懂,後來問家裡的長輩,這是怎麼回事。


才知道,這叫哭喪,一種以哭的形式表達哀思的禮俗。


我記得在參加葬禮後的一段時間裡,大家都是沉浸在一種情緒裡,不能去一些文娛活動,別人看到你,一定會察覺到你的悲傷。


如果你要是活潑亂跳,那你真的會像《局外人》的主人公一樣,遭到譴責,村裡一遍一遍流傳你的作風和態度。


05


其實道理很簡單,每個人對親人死亡後,應該持有什麼態度,這都是個人對死亡的看法,淡然或是哭泣,都是面多人生的態度。


如果哭可以帶來緩解你的悲傷,那你就哭,不管流眼淚,還是在心裡暗自哭泣,都是自己對這件事的一個態度。


那反然,像主人公默爾索覺得,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現象,順其自然,化為塵土,迴歸自然,也是另一種人生態度。


藉著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說一句,哭不哭泣由自己決定,生活態度也是自己的事,別人要是插足一腳,閒話譴責,就是多管閒事,不予理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