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張藝謀主演的《老井》是導演吳天明的現實主義代表作之一。然而,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下蘊含的是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

1986年,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吳天明執導,張藝謀、呂麗萍、梁玉瑾主演的電影《老井》上映。上映後先後獲得日本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國第7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第11屆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等獎項。

電影講述的是生活在太行山上老井村的村民們鍥而不捨的打井找水的故事。影片故事平淡而簡單,但是卻充滿精神力量和人文內涵。導演吳天明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將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與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

《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老井劇照

本文從解讀《老井》劇情著手,解決三個問題,分別是:什麼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老井》有蘊含了那些中國傳統文化?影片對今天我們傳承、創新傳統文化有何指導作用?

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解析

從理論上來講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指的是,電影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進行形象再現,力求還原生活真實面貌。恩格斯曾強調,在現實主義電影中除了需要細節絕對真實外,還需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中國電影自誕生之日起便有著濃厚的現實主義傳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電影主要描寫人生疾苦,正視現實狀況,以苦難百姓為表現對象,反映時代生活的真實悲劇。如《神女》、《漁光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

到了70年代電影創作則把現實主義發展為革命現實主義,以獨特的方式反映現實。出現了一大批革命現實主義的力作,如《李雙雙》、《青春之歌》等等。但是,這一時期的電影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在觀念上與現實主義有所背離,電影成為政治主張下的文化工具。

現實主義的迴歸出現在80年代後,第四代電影人承擔了恢復傳統並將之發展的重擔。不同於以往現實主義傳統的通見形式,此階段是冷峻現實主義形態的獨特時期。以冷峻現實主義特質所統轄的中國電影,呈現出前所未見的直麵人生的深刻性和影像表現的創新性。比如《鄰居》、《沙鷗》、《人鬼情》《夾蓉鎮》等。以謝晉為代表的的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者從社會生活的實際需求出發,破除了脫離實際的虛假內容和陳舊錶現的雙重腦疾,使中國電影腳踏實地的表現真實生活悲歡,深入揭示人物心靈世界,讓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佔領了當時電影美學的大半江山。這一階段的電影大都表現為以下兩個特點:

  • 真實地、直觀地反映時代生活,沒有鮮明的主觀色彩的誇張、變形、抽象、編排,極具時代感;
  • 通過典型化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現實生活的本質,不專注於個體的記錄與社會狀況的散漫照相。

電影《老井》以農民為敘事主體,切實反映當時中國農民的普遍生活狀況,堪稱現實主義經典之作。然而,細細揣摩劇情,在現實主義之下亦蘊含著許多中國傳統文化。

《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老井劇照

電影《老井》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解讀

01 倫理和教化的思想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教化與倫理,把“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為道德典範,同時男尊女卑是主流意識。在電影《老井》中的男主人公孫旺泉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完成了祖祖輩輩的夙願,取得了祖輩難以企及的成就,但是也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而這一系列的悲劇與他所受的文化教育是分不開的。

因為父親的教育和囑託,他將自己的事業與打井緊緊相連。為了完成父親規劃的事業,他付出了自己的愛情,在械鬥中跳井,參加地質班的學習,最後終於得償所願。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父親的“教化”下進行的。

《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孫旺泉

講述愛情時,《老井》的敘事框架是:鍾情——約會——偷情——家長反對——抗爭——妥協——逃離——倫理勝利。在電影中倫理是村民們世代生活的基本原則,而這倫理的監督者與執法者就是孫旺泉的爺爺。他不僅以長老的身份告訴村民們老井的意義,還掌握著村民的生息和繁衍。

當孫旺泉與趙巧英私奔時,孫旺泉是企圖用現代文明對抗傳統倫理婚姻的,可是當爺爺宣判他的做法是對孝、義、忠的背離時,孫旺泉膽怯了。接受傳統教育的他不敢揹負背離傳統倫理道德規範的罪名。爺爺的斷喝、老井的未來、小寡婦喜鳳的溫暖讓他無法逃離。於是我們看到了每天起床倒尿盆(倒插門的女婿要倒尿盆),漫山遍野找水、打井的孫旺泉。

在孫旺泉的愛情、事業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抗拒倫理卻又迴歸倫理的歷程。他不愛喜鳳,但是迫於倫理和責任只能做她們家的苦力和生育機器,對趙巧英一往情深,卻只能遙遙相望。而趙巧英呢?她嚮往愛情,深愛孫旺泉,但是卻掙脫不了倫理束縛,只能看著心愛的男人另娶她人。

《老井》讓我們看到了倫理、教條框架下,現代年輕人生活的矛盾。他們一方面深受現代文明的影響,渴望自由;一方面又被倫理束縛,只能按部就班的生活。

02 儒家思想薰陶下的傳統使命感與責任感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可謂影響深遠。在電影《老井》中村民們既有“捨生忘死”的豪氣,也有“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儒學精神。

孫旺泉在父親打井犧牲後,擦乾眼淚繼續上陣,將打井視為神聖而莊重的使命。歷經千辛萬苦,差點丟失性命也不曾放棄,這就是永不言敗的民族品格。此外,他對愛情的選擇也是基於儒學的“孝道”。因為不能違背爺爺的意願,他放棄了摯愛的巧英,迎娶小寡婦喜鳳。

《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孫旺泉與喜鳳

在儒學在思想中,人倫至為關鍵,“妻事夫”“子事父”是基本準則。《老井》中孫旺泉和爺爺的關係就是如此,長期深受儒家孝道文化的影響,他不敢也不能忤逆自己的爺爺,即便是內心波濤洶湧,也只能不動聲色的接受。

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以現實主義為切入點,將紀實性與中國文化的哲理性結合在一起。在反映老井村居民生活的同時,把村子中代代相傳的精神文化內涵也凸顯出來。孫旺泉對婚姻的屈服一方面是出於孝道,另一方面是他內心深處根植的民族憂患意識與使命感。正是因為受這種複雜的情感因素的羈絆,他選擇了留在小山村,而不是與巧英私奔。

電影中的械鬥、打井,都是對這種傳統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昇華,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神支柱。

因為堅持,因為敬畏,所以永恆。

《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喜鳳

03 電影中蘊含濃厚的鄉土文化

《老井》裡太行山中的“瞎子唱歌”、“井繩上系紅布條”、“紅色棺材”、“倒插門女婿倒尿盆”等等這些民俗的表現探究著華民族文化結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嬗變軌跡,重新審視原始生命狀態下的古老民族如何在壓抑中奔突、掙扎、苦鬥、艱難前行的心路歷程。展示出我們民族所固有的那種於愚味中透出純樸風情、於麻木中顯現堅毅韌力、於殘忍中示展頑強精神的人格力量。

在《老井》中導演吳天明試圖將現代文明與現代化意義凸顯。然而,在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情感之下,理性的認識還是投降了。孫旺泉最終還是放棄了愛情,皈依了生養自己的黃土地,成為太行山上的一粒“石子”。

孫旺泉代表的是自主意識覺醒的“個體”,可是在“老井”的傳統文化裡他還是走向了泯滅。在這一過程中他的掙扎、妥協,就是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反思與批判。片尾處那塊石碑既悲壯又崇高,悲壯的不是個體與命運的抗爭,而是“個體”被“民族”“傳統”的同化。

在吳天明的拍攝過程中,他通過孫旺泉讓我們看到了第四代導演身上揹負的歷史。他們也曾想在艱難、矛盾中掙脫,但最終仍舊無法擺脫自己骨子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種建立在倫理基礎上對“鄉土”無限依戀的紮根意識構成了影片的鄉土文化核心。

《老井》:張藝謀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巧英

現代社會下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創新傳統文化?

《老井》不僅對西北農耕文明真實再現,更向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對傳統農村的影響,再現了大環境對命運的改變。面對文明的衝擊我們是接受現在化意識,還是守護傳統文化瑰寶,亦或是全盤接受傳統文化的種種包括封建愚昧?

在影片中,巧英一直是現代文明的擁護者,她購置電視機,買西藥、繃帶。對於這片黃土地,對於老祖宗所在的村子她是打心眼裡厭惡的,一直渴望逃離。她接受過高等教育所以對於封建禮教敢於挑戰。但是,巧英的骨子裡仍然有著傳統女性的善良、賢淑。雖然愛旺泉,可是始終不曾違背倫理,在生死攸關之時,她將自己奉獻給愛人,可是當他們獲救之後,她選擇了離開和成全。

從巧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那麼在當代,我們又該如何傳承、創新我們的中華傳統文明呢?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01 客觀認識傳統文化

任何文明都有其精華,也有糟粕,中華文明亦是如此。我們不可否認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亦有其不如人意之處,或者說有不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思想。文化的產生依賴於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和人生觀、價值觀,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不斷更新。因此,在選擇、學習傳統文化時,要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出發,不以當下社會的實際需求為選擇標準,不落窠臼讓文化為實際生活所用。

在《老井》中老井村封建、落後,村民們以世代相傳的倫理道德規範為行為準則。可是在這奉為圭臬的準則之後不僅有生生不息的品格,更埋藏著無數人的痛苦與掙扎。他們在自由與道德、歷史與現實的夾縫中艱難的生存。如果他們可以早一點接受現代文明,走出大山,學習新知識,或許旺泉的二爺不會瘋,他的弟弟、父親也不必去世,他更不用犧牲自己的愛情。

02 把握好“中”與“外”的關係

文化是不斷髮展的過程,隨著時代的改變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文化產生於人民群眾,其落腳點必須迴歸到人民生活之中,滿足人人民的需求、思想、情懷。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社會發展大方向。因此,不可避免的遇到傳統文明與外來文明相撞擊的時候,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中國文明傳承、創新的關鍵。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是在與其他各國文化不斷交流中豐富的。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西洋,一樁樁、一件件彰顯的是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胸懷。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轉變,文化的“中”與“外”變得複雜。

  • 有些人唯洋是從,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落後,不及西方文化開明;
  • 還有人盲目排外,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由,貶低、抵制外來文化。

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中”與“外”本應該是互相借鑑、互相成長的。在處理文化的“中”“外”關係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對未來,既要立足本土,對自身文化秉持高度的自信、定力、耐力;又要面向世界,不斷汲取優秀的外來文化,從而豐富文化內涵。

結語

《老井》採用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大西北的農耕文明的真實面貌。從電影中可以窺探吳天明導演對於現代文明的嚮往,然而由於鄉土文化的影響,電影裡也蘊藏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如何平衡發展是導演在探索的,也是看完影片之後我們需要思考的。

在文化傳承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外來文明,面向世界,才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展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