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小妍三歲半了,長得像個洋娃娃似的,漂亮又乖巧,非常惹人喜歡。然而小妍媽媽卻說,小妍什麼都好,就是太小氣了。例如,昨天爸爸下班回家的時候,給她買了一塊奶油蛋糕,她非常高興,一拿到就馬上要吃。

奶奶見狀,問她能不能分點給奶奶吃,沒想到小妍卻連一口拒絕了。奶奶只好半開玩笑地說,覺得自己平時白疼小妍了。

奶奶確實很疼小妍,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留會給她。即使小妍真的把蛋糕分給她,她也不會要,因為她只是逗小妍玩而已。然而,小妍媽媽看見小妍這麼小氣,心裡很不是滋味。所以,她要想辦法讓小妍改掉“小氣”的壞毛病,變得大方點。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孩子非常喜歡吃蛋糕

其實,小妍會有“小氣”的壞毛病,主要是因為奶奶太疼她而“慣”出來的。因為平時,小妍把東西分給奶奶吃時,奶奶總是說不要,讓小妍自己吃。慢慢她便不再把奶奶的要求當一回事了。

想要改變小妍的這個壞習慣,其實也挺簡單的。媽媽可以讓奶奶試一試這樣做:平時小妍把好吃的東西給奶奶時,奶奶可以開心地接過來吃掉,然後對小妍說聲謝謝,再誇一誇她,告訴她東西很好吃。這樣,小妍自然就會願意和奶奶分享食物了。

為什麼卡卡媽會建議這樣做呢?因為我覺得,小妍奶奶雖然疼愛小妍,但是,她的行為,卻只把小妍當成一個可愛“小玩偶”,並不尊重她,也不把她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平等的人來看待。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奶奶非常疼愛孩子

家長注意三個細節,可平等地對待孩子

其實,家長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平等。當然,平等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的細節上體現。

一、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小,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孩子安排好一切,所以,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去為孩子做各種決定,並美其名曰是為孩子好。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

其實,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尊嚴。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學會尊重孩子,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最好讓他自己做主;即使孩子還小,父母在替孩子做決定時,也要聽取孩子的意見。

例如,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不能因為自己想孩子學什麼,就給孩子報什麼,而是要徵詢孩子的意見,因為需要去學習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作主

二、多與孩子商量和溝通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告訴孩子,認為孩子知道了也沒用,反正也幫不上忙。

其實,家裡的事情不和孩子商量,是剝奪孩子的知情權,因為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這樣做,會令孩子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他不但會因此而自卑,還會養成冷漠和自私的性格。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

父母的正確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尊重孩子;平時遇到事情,要多與孩子商量和討論。這樣,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重視,樂意說出自己的想法的。

另外,孩子還會因為自己能夠為父母分擔壓力而自豪,併產生強烈的使命感,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父母遇到事情多與孩子商量

三、父母錯了,要真誠地向孩子認錯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父母也不例外。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即使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會承認,更不會向孩子道歉。甚到還會對孩子說:“錯了就錯了,又能怎樣?”

有的父母會向孩子道歉,但是,語氣卻非常令人不舒服。例如對孩子說:“我錯了,那對不起行了吧?”“我不是說了‘對不起’嗎?你還想怎樣?”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父母錯了,要向孩子道歉

很多父母在錯怪了孩子之後,根本不會進行自我批評,說是向孩子道歉,實際上,卻是對孩子進行變相的責備,最終甚至以批評孩子告終。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其實,父母做錯了事情,正確的做法是放下自己的架子,真誠地向孩子道歉。這樣,不但能夠解除孩子心中的不快,對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也有很大的幫助。

而且,父母的這種做法,會給孩子樹立起知錯能改的好榜樣。

孩子小氣,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要把他當成“獨立的人”

父母要放下架子

結語:有生活中,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從來不會平等地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他們不知道孩子有什麼想法,孩子也不知道父母對他的要求,這樣很容易產生親子矛盾。

所以,父母要儘量平等地對待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卡卡媽的看法有道理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