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氛圍下,頭部房企裁員潮背後

春意將至,諸多地產人感受到的卻只有刺骨的寒意。

從初始的降薪到組織架構調整,最後也難以避免帶來了更加凜冽的優化潮。


除了近期所提及的通過區域合併來優化部分員工的房企,事實上豔姐聽到越來越多的頭部房企們在紛紛手起刀落,優化調整。


微妙的優化氛圍下,比的是誰更優秀,你是如此,企業也是如此。


我們需要探究的不是這些房企怎麼動了,而是究竟為什麼動,又給了我們哪些警示?


01

頭部房企大幅裁員


豔姐的一個朋友今天告訴豔姐,某頭部房企華北區域優化約700人,北京區域也有30%左右的大規模人事變動。並且前幾日開始,已經陸續有人離職了。


據說除了核心高層保持穩定外,裁員的幅度很大,各個部門的比例不一,基本上20-30%,某些部門在30%以上。

其中波及最大的可能是工程崗和銷售崗,一些核心員工則是被列在了調崗行列。

同時,集團層面及其他區域雖不似這兩個區域一般大動干戈,但在現階段同樣有正常的人員優化。

目前,大多數人員該優化的優化,該調崗的調崗,但是按照一般企業優化人員的進程來看,這場優化行動大概率還要持續2-3周


豔姐瞭解到的情況,目前地產圈在動刀的絕不止這一家房企,雖然每家房企的動因都有所不同,但是卻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存在。


豔姐認為,該房企兩大區域之所以會有如此大幅度的人員調整,其實映射出了整個行業的現狀,背後潛藏著3方面的原因。


1、市場環境影響:銷售狀況不理想


對房企來說,銷售是生命線。區域一旦成績跟不上,簡單的裁員都算是小,更殘酷的是直接被合併甚至是取消


有些房企之所以大舉人員優化核心問題還是在於佈局,銷售狀況不佳,又揹負著對賭協議,對銷售的重視程度遠超其他房企,不得已之下,經營層向管理要費用,除了合併部分區域進行人員優化外,也別無他法了。


豔姐猜測,這家頭部房企動刀的最直接的原因應該也與銷售狀況有關,因而業績不佳的華北區域和北京區域也隨之成為了重災區。


近兩年來,環京限購政策愈發嚴苛,讓此前重倉環京的房企不得不考慮轉變戰略,同樣的也對這家頭部房企打擊不小——


該房企在北京區域有多個項目,華北區域這兩年也拿了不少項目,環京限購政策的影響再加上主要走高端路線,去貨速度並不理想。

2、行業現狀導向:由做增量轉向做存量

隨著隨著地產行業到達天花板,並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對於很多頭部房企來說也逐漸寸步難行——再往前衝1名比以前衝10名都要難得多。


當下的情況,相較於繼續對外擴張做增量,頭部房企們也都開始轉而抓住做存量的機會。


在近期大動的幾家房企中,很多都是對戰略進一步收縮,將一些區域合併、取消,更是大幅對人員進行了調動,也開始更加深耕一些城市。


這就需要要消化掉以前拿的地與收來的項目,所以現在對這些房企來說要做的更多是內部整合,而非外部增量。


尤其在疫情的大環境下,更不能去做擴張性的東西,沒有新項目了,公司自然也不能養一些閒人,優化難以避免。


瘦身是為了讓企業更好的前進。


3、併購帶來的正常的架構調整

事實上,如果過往大家有關注過各大房企的動向的話,會發現新年的年初和每年的年底都是大量標杆房企“大動”的時刻。


也就是說即便沒有疫情的黑天鵝,很多房企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架構調整。


有些房企甚至一年要調整好幾次,而在調整的時候,就順勢優化掉了很多跟不上企業發展的員工。


而對於一些有收併購舉措的房企來說,這中間還涉及到新員工和老員工的磨合問題,在磨合的過程中,也免不了帶來一些無法適應的員工的離去


據豔姐所知,此次該房企華北區域和北京區域所優化的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為該房企去年

併購項目時一同收過來的新員工

據說該房企只給併購之後選擇留下的新員工半年的適應期,如果考核不合格,半年後都得離開,無法適應的人甚至包括此前該集團的人力副總(原是另一家標杆房企的),據說也只堪堪待了5個月。

而真正能在這家房企存活下來的都絕非泛泛之輩。


02

新員工待不久

老員工不想走?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新員工在很多房企待不長久?

事實上,很多高週轉房企的員工只分為兩種:

一種是待不滿3年很快被淘汰的新員工;一種是待滿了3年、並且不想走的老員工。

前面豔姐也說了,能在高週轉房企存活下來的絕非泛泛之輩,因為本質上,它的生存模式就只有4個字:“優勝劣汰”

打個比方,業內某標杆房企以強執行力著稱,要求員工幹好就行。

但是不少房企則是強工作效率的企業,員工不僅要幹好,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幹好

比如說,同樣的100億目標,在那家標杆房企你完成個80-90%就可以交差了,超額完成還能拿獎金。

而在有些高週轉頭部房企完成只是及格線

因此,房企內部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目標只是工作的最低要求。它每年的目標基本上也都會超額完成。

這樣的文化差異使得很多新員工都難以適應,對他們來說,有三個生死期:

前六個月——能不能留下來

一年——能不能有發展(要麼上去,要麼走)

三年——能不能留的久,能不能進核心圈層

而一旦待了三年以上,如果不是不可抗因素,簡單的薪資加碼根本撬不動這些人。原因有3點:


1、老員工有榮譽感

能待3年以上的一般都算是骨幹,也能進入核心圈層。

對他們來說,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下來,有種考上清華北大的驕傲感:那麼多人都沒留下我留下了,這樣的榮譽感就使得他們不會輕易離職。

2、員工足夠受重視,能力節節升


從企業角度來講,對這樣的員工也是下了一定的本錢,不管是在職級、薪資、還是受重視度在其他企業都是不能比的。

同樣的,由於優勝劣汰的大文化背景,在這家房企,沒有混日子的說法,你的目標永遠是比現在要高的,所以你只能一直向前衝,衝到衝不動為止。

完成目標了,薪資職級上升,進領導班子。企業對你下了本錢,你自己也有成長。

當然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除了節節攀升沒有其他選擇。

在這點上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銷售和工程,因而,這一次變動中,這兩個條線也是受到衝擊最大的。

3、核心競爭力是老闆

豔姐和很多業內好友聊過這個話題,大家都一致認為,之所以能留住優秀的人才,核心競爭力還是房企的老闆

和該房企的制度一樣,老闆本人也是做事果決,為人直爽且有魄力,遇事不拘小節,並且據說還頗有人情味。

很多人在企業待久了,被老闆的人格魅力感染,也捨不得離開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管這家房企下面的人如何動盪,但是核心高層卻是幾家頭部房企中最為穩定的,甚至和該房企初創時沒有太大變化。

當然,真正能做到三年以上的到底還是極少數。


因而對於這樣的核心員工,企業層面也是不會輕易去優化的,所以即便是在這次被動的核心員工,也都是出於當下的戰略調整而做了調崗處理


03

不是個例而是群像?

地產人都要警醒了!

但是,疫情的黑天鵝無疑就成為了當下的不可抗力因素。

據說,目前該房企區域高層有跳槽想法的不在少數,很多人都有了危機感,誰都不知道懸在頭上的那把刀何時會揮向自己。

要豔姐說,這並非個例,而是整個行業的群像。不止是這家房企,疫情對行業的發展、個人的選擇以及員工士氣都有不小的影響。

據豔姐不完全統計,由於現階段幾家房企的組織架構等大幅調動,2020年開始迄今,為大眾所知的在“動”的房企高層人員就有200餘位,有升遷的也有卸任甚至是離去跳槽的——單是某頭部房企公佈出來的名單就涉及70餘名人員。

不幸被優化的人員在當下或許會無比艱難,但是房企同樣也不好過。

尤其是在疫情的不可抗力下,在過去粗放管理、高槓杆高週轉高庫存的房地產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會比其他行業要嚴峻的多。

不僅是小房企在艱難求生,大房企同樣也在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勢必也會做一些轉型和戰略的調整,一些還沒動的也必然在動的過程中了。


所以,客觀來說,人員優化對房企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這是減負前行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

而各位地產從業者們都需要更加警醒:是不是能適應這個行業,是不是能跟得上企業前進的步伐?

未來的行業生存法則可能不止是“適者生存”,還會迎來更加殘酷的“優勝劣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