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三):合縱連橫

2005年,重卡行業再次出現跳水,從上年的37萬輛下降至23萬輛,同比下降37%,行業開始出現分化。其中,從重汽分家出來的紅巖遭受重創,從2000年的行業老三,卻相繼被重汽、陝汽、歐曼超越,排名滑落至第六。

2000年7月,虧損高達80億元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原“中國重汽集團”正式一分為三。原重汽集團三個整車生產廠之一的“濟南重汽”改稱“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而另兩個整車生產廠下放重慶和陝西地方管理,分別組建為“重慶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陝西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與陝汽相比,重慶重汽多少還分了點家底,起初的日子也還算過得去。但僅有斯太爾一個產品平臺,已經不能滿足市場日趨多元的需求,重慶重汽意識到自身在產品和資金上存在不足。經過一番運作之後,2002年12月,德隆國際和其旗下的湘火炬分別出資2000萬元和2.55億元,與重慶重汽合資組建紅巖。其中,湘火炬持股51%,德隆國際持股4%。通過引入湘火炬,重慶重汽解決了資金問題,但也為日後埋下隱患。獲得資金之後,重慶紅巖接下來需要解決產品線的問題,合資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三):合縱連橫

紅巖早期的斯太爾平臺產品

2003年12月5日,重慶紅巖與意大利依維柯簽訂合作意向協議,共同開發生產高中檔重型汽車,目標是到2008年產銷重型汽車4萬輛。然而,重慶紅巖的合資之路卻遇歷經坎坷,先後經歷了德隆危機、股權回購、上汽參與、名額之困。

2004上半年,重慶紅巖大股東德隆國際資金鍊斷裂陷入困境,湘火炬隨後收購了重慶紅巖中德隆國際4%的股份,增持到55%。德隆危機讓重慶市決定重組重慶紅巖以擺脫德隆陰影。

在重組過程中,從湘火炬回購股權無疑是重慶方面最頭痛的事情,在德隆危機爆發後的半年時間,重慶回購未果;隨後,上汽集團的出現帶來了轉機,作為汽車行業國家重點扶持企業,一直準備重組重慶重汽的上汽集團有力推動了重慶市回購湘火炬的步伐。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三):合縱連橫

2005年12月,上汽、依維柯、紅巖三方簽定《合資合作框架協議》

在重慶市、上汽等幾方努力下,紅巖成功脫離湘火炬,並最終達成由上汽集團、依維柯和重慶重汽三方成立合資公司的結果。在此之前,上汽與依維柯曾經因爭奪重慶重汽而“兵戎相見”,如今卻以三方合資的形式握手言和。基於三方合作前景,上汽、依維柯和重慶重汽於2004年9月啟動以合資合作為主要內容的“908”項目。2005年7月12日,上汽與依維柯簽訂框架協議,雙方將成立50:50的上汽依維柯商用車投資有限公司。2005年12月,上汽、依維柯、紅巖三方簽定《合資合作框架協議》,由重慶重汽向上汽依維柯轉讓重慶紅巖67%的股權,同時,三方將在重慶成立一家發動機公司,生產依維柯技術的重型車用柴油機和其他工程配套機械。

由中中外三方合資在國內重卡行業尚屬首次,但外界普遍對這次合作持樂觀態度,因為重慶紅巖在中國重型車市場上具有品牌和市場優勢,依維柯在商用車領域具有高端的技術優勢,上汽股份具有管理和資源優勢。此時,成功逃離湘火炬控制的重慶重汽前途一片光明,但同為德隆系難兄難弟的陝西重汽卻沒有這麼幸運。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三):合縱連橫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三):合縱連橫

2005年8月,濰柴動力出資10.23億元收購湘火炬

2004年4月,隨著德隆系的倒塌,曾經的狩獵者成為資本市場爭食的獵物。當時的湘火炬是德隆集團三劍客之一,控制著陝西重汽、法士特、株州火花塞和東風越野車四大核心業務。在圍獵湘火炬的過程中,濰柴在與萬向以及各路人馬的明爭暗鬥中,最終勝出。2005年8月11日,華融與濰柴投資在北京簽署合同,將湘火炬28.12%的股份以6.2億元轉讓給濰柴投資,加上新疆德隆及其關聯企業賬面金額4億多元的債權,濰柴總計花了10.23億元,拿下湘火炬控制權。收購湘火炬的資金主要來自濰柴2004年在香港上市後募集到的11.6億港元。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三):合縱連橫

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當選2005CCTV中國年度經濟人物

2005年歲末,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當選2005CCTV中國年度經濟人物,同時當選的還有王健林、李彥宏等人。譚旭光獲獎的最大理由是:濰柴動力生吞了幾乎和它一樣大塊頭的汽車巨無霸湘火炬。站在領獎臺上,譚旭光說:“當企業發展遇到了機遇,需要企業家,需要團隊果斷決策的時候,就要鬥牛,要敢於鬥牛。”此時的譚旭光把自己比作一名鬥牛士,而他在重卡行業的鬥牛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