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現在孩子上不了學,在家各種要人陪,而咱們無論是要線上工作、還是累了乏了想休息會兒,都沒法24小時待命。

我也有挺抓狂的時候,連做夢都夢見孩子開學了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不過還是找到了和神獸每天面對面的節奏。


很多朋友圈裡的媽媽看我每天陪娃做各種好玩的事情,還能在慢成長規律發文、甚至還有些私人時間放鬆、閱讀、運動、追劇……問我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讓我自己很受益、也能幫孩子從零開始建立“自律”習慣和時間觀念的好方法——每天3件事


p.s.我還專門製作了相關的表格資料,文末有免費領取方式哈:)


什麼是每天3件事?

特別簡單,就是每天早上,把當天最想做的3件事列出來,然後去做

為什麼是3件?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呢?

因為太多容易失焦、事兒多完不成壓力大;太少可能不夠,一件做完孩子很快無聊還來找,還要專門花心思去想接下來做什麼。

而3件不多不少,能讓人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又不至於壓力太大。在疫情這個非常時期,尤其能增加對生活的掌控感,知道即便有很多現實我們無力改變,但總能做些微小而確定的事。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我是分階段,帶孩子理解並去踐行“3件事”的。

1

口頭約定,不做任何完成要求。


千萬不要一口吃個胖子,或者一下子就期待孩子多有自我管理能力。

相比孩子在家完全沒規律、一會兒想幹這、一會兒又想玩那,能讓孩子每天有點主動意識“規劃”要做的事兒並努力去做到,就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這個階段很輕鬆,一共就幾個小步驟:早上約定3件事、白天提醒3件事、晚上回顧3件事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我會在一天的開始時,問小葉子:

“寶貝,你今天都希望做什麼事兒啊/希望玩什麼啊?”

小葉子一般會說動畫片、讀故事、畫畫這幾個,她說完後,我會重複、和她確認。

當白天她又說無聊了,我就提醒她:


“你今天要做的3件事,做了幾件了?”

到了晚上,我會和她一起回顧、鼓勵:


“今天你都玩了什麼啊?哪些是3件事裡面的呀?數一數吧!明天我們繼續加油!”

過程一定會有小插曲,比如孩子說的都是玩的、不是學的,千萬別抓狂,在這個階段,無論孩子說什麼,看動畫片、看電視,我都是答應的。

因為,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建立主動“規劃”的意識和習慣,可以問問孩子要看什麼,好的資源,只要注意時間,當然沒問題。

如果我們特別掃興,總想摻雜點私心去給孩子“安排”功利性的學習內容,她會覺得做計劃無比枯燥、只不過是大人操控自己的又一個“武器”而已。

同樣的,孩子也沒那麼自律,肯定不是“說到就能做到”,有時甚至會發脾氣,問她3件事做了什麼,她會翻臉:“我不要做!我現在就要你陪我~!”

還是那句話,沒關係,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孩子意識到,可以主動規劃自己想做的事兒

,今天的計劃說了沒做,可以在覆盤的時候,請孩子說說什麼原因,邀請她第二天再做計劃的時候確認好,“這幾件真的都是你想做的嗎?”

這就是最最初步的——“計劃與覆盤”的概念了。

2

記在紙上、拓展項目。


當孩子有了“每天3件事”的概念,也愉快地接受了這種方式,我開始針對實際場景和需要,邀請孩子記錄在紙上,並做了一些細化。

記錄在紙上是說,我還是在問孩子“每天要做的3件事是什麼”,不過會把她的計劃同步用筆記錄下來,然後邀請孩子畫上相應的圖案或者符號,能對應得上是什麼意思。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這個動作,主要是為了建立“計劃與執行”的小儀式感

一來,省去了不斷要通過“說”去提醒孩子的時間,孩子忘了,只要指指她畫的小畫,她就更容易記起來;

二來,是為了邀請她每做完一件事,能及時打個小勾勾,表示完成。

對號、小勾勾對孩子還是很有魔力的,除了老師也常用,更主要是孩子喜歡階段完成一件事後、用打勾的小動作來獲得成就感,我也會及時鼓勵她,“哇,你又完成了一件事!比昨天又有進步!”

而且小葉子超喜歡畫畫,相比她3歲時我和她第一次做“睡前慣例表”時的“鬼畫符”,現在她的畫畫已經精細了不少,制定計劃畫在紙上的過程,本身也讓她很快樂。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這個階段除了增加“記在紙上”,我還做了一步改變:根據家裡的實際情況,來細化“3件事”

在第一階段,為了鼓勵孩子養成習慣,無論她想要3件事做什麼,我都沒意見。但實際執行你會發現,孩子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希望大人來陪,咱還不好隨便打擊她積極性。

可我也要工作、休息啊,我希望孩子慢慢建立起一個觀念是:我們要相互尊重,媽媽的時間不都屬於孩子,每個人,都需要有獨立的、做自己事情的時間。


另外,我也想適當加入一些我希望的“陪娃”內容,而不總是由孩子一個人來安排。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所以我把3件事,再細分成了4宮格:

1)小葉子想自己做的3件事:

2)媽媽想要自己做的3件事:

3)小葉子想要媽媽陪自己做的3件事:

4)媽媽想要陪小葉子做的3件事: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依然是說出來,我文字記錄、小葉子來畫畫。

我告訴小葉子,媽媽今天自己要做的3件事是:寫一篇文章、閱讀、運動。媽媽做自己事情的時候,你也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另外,我還把“媽媽想要陪小葉子做的事”,加入了學英語、學數學等等“學習”內容。


這些本來平時也有在做,只是孩子自己對它們的優先級,肯定沒看動畫片高。不過因為也充分尊重了她的意見,是一起商量出來,而不是完完全全我來安排,小葉子也愉快地接受了。

清單內容可以具體因人而異,不是一刀切,大家靈活安排就好。

因為我家還有老二,所以我有時會讓小葉子多想兩個“常規”清單:

1)小葉子可以和小魚兒一起做的3件事

2)小葉子平時每天都可以做的3件事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第一個清單能讓孩子明白,弟弟也可以在她的計劃裡和她一起玩;


第二個是一些她平時每天都在玩、隨時當天“3件事”做完或者覺得無趣、都可以參考的事兒,比如識字app、動畫片等。

這些加一起就不只3件事了,不要有壓力,不是一定要完成、也完全可以做計劃外的事兒

因為孩子還在學齡前,我不是想讓她機械打卡、沒打勾的就去批評,而是希望她因為計劃有更多的主動規劃意識、同時也有更多的靈活性,理解大人也要有獨立的時間。


當我們沒有時間陪她的時候,她其實有很多選擇:自己玩、陪弟弟玩,都可以。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我自己的感觸是,雖然習慣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小葉子的清單挺多也沒打勾,但我們都更受益於這種方式:

一是會發現時間的利用度更高了。有時候白天我忙,都沒陪她做幾件事,但晚上,她會提醒我,結果我們又是畫畫、又是玩恐龍、讀故事,發現

哪怕只有1小時,也能做不少事兒——


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是時間的朋友。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二是孩子確實更容易尊重大人的獨立時間了

有天晚上我頭暈腦脹超想運動一下,但小葉子特別想我陪她。如果沒有“自己可以做的事兒”清單,我們免不了一場拉鋸或是哭鬧。

但當我說,“你看,媽媽運動這項還沒完成呢!你看看你還有什麼自己要做的事兒沒做,現在可以去做的?”

她就真的拿起畫筆了。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我本來不想影響她,想在客廳另外一邊做個運動,結果孩子主動說,“媽媽,你把pad放這裡,我畫畫,你運動,我們一起呀!”

真是把我感動壞了。

並不是每次都能如此順利,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但是,我已經很感恩,她不需要時時懂得換位思考,但我知道,她已經開始有這個能力了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我運動,娃畫畫,我們各自在完成“自己的計劃”)

3

持續記錄,養成習慣。


當孩子每天的3件事能比較規律記錄,我們就可以引入“周計劃”、“月計劃”、“習慣記錄表(habit tracker)”的概念。

其實就是把“打勾”持續化。

比如一些經常在做的事情,識字啦、學英語啦、玩積木啦,可以做在一張21天、或者月度的進度表上,能跟蹤每一件事的持續行動情況

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爸爸做什麼、媽媽做什麼、孩子做什麼,都記在一張表上,孩子會更有動力:爸爸媽媽也在努力堅持呢:)

一些於長遠有利的好習慣,運動啊、閱讀啊、可以長期出現在表中;一些臨時的,根據自己興趣靈活來,也可以不斷增加。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但我也必須說,不要逼自己和孩子每天去完成、完不成就批評或是自我批評

我個人認為,它就是個儀式感、記錄,可能過程中我們自己會有一些覺察、反饋和調整,但不是非要把勾打滿、非要堅持到底才是勝利:

可以鼓勵孩子堅持,但也允許,孩子不是機器,可以有自己的好惡和想法。


如果你會“不打卡”就充滿自責,那還是不要給自己增添負擔了,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過自己,很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了:)

好啦,分享了這麼多,只是介紹一個可能於自我管理有益的好方法,

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

以我自己做過3年打卡群的經驗,如果你是最討厭“壓力和痛苦”的安逸型,可能做計劃的模式,不是那麼太適合自己。

沒關係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讓自己自在的活法兒,包括去尊重孩子帶她見過萬水千山,卻允許她去走屬於自己的路。


最後分享我覺得特別有趣的一點:當我每天問小葉子“你今天的計劃是什麼啊?”她完全不反感,可能在她眼中,“做計劃”,是個特別中性的詞兒,就和“玩”一樣兒吧。


不知道這樣的想法,能不能讓她以後做作業、學習、工作遇到要做“計劃”時,能感到輕鬆些呢?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看到最後有彩蛋!我把以上提到的表格給大家做好了,一共8張:


“做計劃”還是“玩兒”,孩子說了算


關注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回覆關鍵詞”

三件事",領取三件事做計劃的表格資源。

開始時間管理培養之路吧~希望對你和孩子有幫助。


—END—


作者:吉吉。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信號: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