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唐詩為鏡照汗青 第十章(下) 安得廣廈千萬間


顛沛流離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叛唐。唐朝承平日久,地方軍隊不習戰事,戰鬥力低下,叛軍很快便攻陷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不得不匆忙逃往四川。逃亡途中,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就是唐肅宗。杜甫聞訊立刻投奔肅宗朝廷,結果被叛軍俘獲後解送至長安。但他的官職實在卑微,安祿山的監獄囚禁唐朝重臣都不夠用了,懶得關這個芝麻小官,乾脆把他放了。這簡直是一種侮辱,杜甫只好滯留在淪陷中的長安,目睹著帝都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寫下了名作《春望》,其中頷聯是詠物擬人的教科書範例詩句,而頸聯更是絕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很多詩歌都打上了安史之亂的深深烙印。《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被稱為“三吏三別”,其中最負盛名的《石壕吏》全詩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萬里悲秋工部顛沛

這組詩記錄了大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重要轉折時期,所以被稱為“詩史”。杜甫詳細地描寫了安史之亂中平民百姓的辛酸和苦難,並對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本人也在這場戰亂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兄弟之間音書斷絕,在他的《月夜憶舍弟》中可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一個孩子也在戰亂中活活餓死。正因為這樣的人生際遇,他的詩歌形成了沉鬱的風格,確實與李白像是來自兩個世界。在很多人公推的“七律之冠”《登高》裡,杜詩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大多數詩的最佳一句在收尾,但本詩的第一句就直接拔高到了最頂峰。如果你只能記住一首杜詩,那麼就請記住這首吧。

居有定所

杜甫為全家人的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處投靠在仕途上混得比較好的朋友,其中有幾年時間生活在四川成都,因為他的好朋友高適、嚴武都曾在這一帶做官。嚴武任成都尹的時候,在市郊找了個綠水環繞的僻靜地方,幫杜甫蓋了個可以遮風擋雨的茅屋,就是今天的著名景點——杜甫草堂。茅屋落成之際,當地崔縣令成為登門造訪的第一位客人,杜甫十分高興,拿出家中僅有的菜餚和陳酒熱情招待,還叫來隔壁老頭一起作陪,並即席賦出《客至》一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從這時候起,杜甫終於過了幾年居有定所的日子,並暫時在嚴武的資助下解決了起碼的溫飽問題,他在《江村》一詩中對此表達了感激之情: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亂世中難得的衣食無憂,讓老杜還心情大好地寫出了《絕句》,對生活的要求確實不高: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和我們今天一樣,杜甫在飽暖之後開始注重旅遊,但畢竟經濟拮据,只能進行市內遊,於是他不厭其煩地去逛成都市內的另一個著名景點——武侯祠。好在那時候武侯祠還不收門票,否則估計他都逛不起。在經過了幾次沒有任何花銷的旅遊之後,杜甫寫出了著名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志於亂世之中匡復漢室,其《出師表》中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壯志未酬,後人多為之扼腕嘆息。文天祥《正氣歌》有言“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杜甫對孔明非常推崇,他的《詠懷古蹟·其五》也是佳作: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應變將略確實並非諸葛亮所長,但他以攻心之計平定南方蠻族的叛亂,在四川依法治國,因此蜀中人民對他十分推崇。孔明死後葬在定軍山,據說蜀國群臣希望把他歸葬成都,後主劉禪不準,可能他從內心並不喜歡這位獨攬大權幾十年的相父。蜀漢滅亡後,川人在成都的劉備廟內為諸葛亮建立了陪祀的祠堂,這在杜甫的《詠懷古蹟·其四》尾聯有所反映:“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有意思的是,後世去拜祭諸葛亮的人遠遠超過了去拜祭劉備的人。現在大多數人只知道那片建築叫作武侯祠,已經沒幾人知道其實那裡真正的名稱是“漢昭烈皇帝廟”了。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杜甫這組《詠懷古蹟》中的其三,便是詠四大美女第二名王昭君的名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所以稱為“青冢”,王昭君生前用手中琵琶抒發心中哀怨,身後用冢上青草寄託無限鄉愁。

比杜甫小三十多歲的中唐著名詩人戎昱,是他的忘年交。他的詩憂慮國事、同情人民,與詩聖的詩同為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戎昱也同情王昭君,反對用弱女子作為求得和平的工具。在後世論及王昭君以及漢朝的和親政策得失時,戎昱《詠史》一詩被人引用的頻率之高甚至超過杜甫。

唐憲宗時,北部遊牧民族屢屢侵擾邊境,抱持綏靖主義的大臣們奏議道:“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付北方夷狄的常用手段就是和親,這樣不必因為準備開戰而日費千金,好處大大的。”唐憲宗是“元和中興”之主,性格並不是那麼軟弱可欺。他也不直接評論大臣們的建議,而是把話題一轉:“朕前一陣子一直聽人說,有位才子寫詩極好,但姓氏很偏僻,那是何人?”宰相問:“莫非是包子虛?”憲宗搖頭。宰相又猜:“難道是冷朝陽?”憲宗還是搖頭:“也不是。我記得他有一首詩,你們聽聽。”遂念出這首詩: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旁邊侍臣回答說:“這首《致京兆尹李鑾》是德宗朝的戎昱所寫。此人年輕時文采過人、器宇不凡,為京兆尹李鑾所賞識,想將女兒下嫁給他。不過‘戎’與少數民族西戎同字,李大人心中不甚喜歡,希望戎昱改一下姓氏,婚事便可定下來。戎昱寫下此詩,既對李大人深致謝意,又表明了不願易姓。其中‘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之句在當年可是流傳一時的名句啊!”唐憲宗哈哈大笑:“不卑不亢,有志氣!朕還記得此人有《詠史》一篇,可有人記得?”便有知情識趣的大臣趕忙接口唸出這首詩: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唐憲宗嘆道:“春秋時魏絳和戎之功,何其懦弱啊!戎昱若還在世,朕便給他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做。武陵桃源才配得上他這樣的興詠才華。”聽了唐憲宗的評論,時人都認為是士林詩人的榮耀。大臣們聽懂了唐憲宗繞了這麼大彎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善體聖意,就人人主戰,再也沒人提和親之論了。

詩中之聖

好景不長,杜甫在成都的日子過得並不順遂,甚至再次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因為他的靠山嚴武年紀輕輕就病死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後果就是: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詩窮而後工,讀之令人鼻酸。如果詩到此處就戛然而止於自傷自憐的話,杜甫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已,但就在這樣的苦境中,他能想得到: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正是這種推己及人、胸懷天下的境界,使得杜工部拔地而起、超越眾人,最終被封為“詩聖”。

然而,就是這樣一首人人都能由此看出杜甫當時境遇的詩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卻被摩登文人郭沫若先生解讀成了“杜甫是大地主”的證據。因為一般百姓屋上只有一重茅,而杜甫的屋上居然敢有三重茅,定是大地主無疑!當年的大地主,可不是今天被人豔羨的土豪,而是應該被打倒再狠狠拳腳亂捶的破鼓。在那個理性與良知被狂熱吞噬的時代,有此奇葩言論不足為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本人不敢苟同。即使無法成為為真理辯護的勇士,至少可以選擇沉默,而不是積極地為罪惡推波助瀾。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杜甫居蜀期間,梓州刺史段子璋發動叛亂,自稱梁王。成都大將花敬定攻克綿州,斬殺段子璋,自以為功勞蓋世,居然僭用天子禮樂。杜甫因此寫了一首《贈花卿》進行委婉的諷刺: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只應天上有”就是按禮制僅皇家才能使用的禮樂。詩評家們都讚揚此詩婉轉含蓄,是詩中上品,但花敬定這種粗人哪裡聽得懂?不聽詩聖的規勸,自然不會有好結果。段子璋的殘部潰逃,花敬定率兵一路追剿,因為驕狂大意,反被叛軍斬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兩句流傳到今天,反而從原來的譏刺貶義變成了對第一流音樂的褒義形容了。

唐代宗年間,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縊身亡,其部將李懷仙斬其首歸獻朝廷,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不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氣呵成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詩的十之七八都是寫愁,而此詩歡樂奔放、酣暢淋漓,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雖然杜甫急於返回北方故鄉,但是他生活窘迫、路費無著,又過了好幾年才勉強動身。路過岳陽時,年老體衰的杜甫登上張說修建的岳陽樓,憑欄遠眺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想到安史之亂雖然已平定,但國家元氣大傷,吐蕃又來侵擾長安,北方烽火連綿,蒼生依然多災多難,不免感慨萬千,寫下了人稱“盛唐五律第一”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大地主杜甫死因之謎

杜甫回鄉走的水路,因為囊中羞澀,連上岸住宿的錢都沒有,只好吃住都在船上。但一路漂泊的杜甫最終也沒能夠再次踏上家鄉的土地。他在長期飢餓之後,正好遇上朋友送了一頓難得的牛肉白酒,很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而脹死的,也可能是因為牛肉腐敗變質卻不捨得丟棄,繼續食用而中毒身亡。總之,一代文豪就這樣隕落了。這種遭遇常讓人感嘆“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

讓我們再把眼光拉回安史之亂前的開元盛世。長安,初春,賓客盈門的岐王府。預知有何大事發生,且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