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伴隨一代又一代父母長大。孔融將大梨子讓給“需要尊敬的哥哥”和“需要照顧的弟弟”,獲得了許多讚譽。在引導孩子學會謙讓時,你是否也喜歡用孔融的故事教育他嗎?

在這之前,父母首先要考慮一下,孔融對待哥哥弟弟選擇了不同的處事標準,這真的公平嗎?

如果孩子像孔融一樣永遠留給自己最小最差的東西,孩子不會覺得委屈嗎?

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對嗎?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先接受真實的自己,再去理解道德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愛他人之前,首先要愛自己。只有我們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滿足之後,我們才會發自內心去幫助他人。

有好東西,誰不想要呢,小孩子更是如此。要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想要”,首先要做的其實是接受自己的慾望,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想要好東西,是可恥的行為。

更何況,幼兒認識世界的過程本身就是從自我開始,在尚未樹立“他人”的概念以前強行要求孩子分享和謙讓,對樹立孩子的獨立意識是有弊無利的。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危害?

1、孩子會隱瞞真實想法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指出,4-7歲屬於幼兒道德發展的前習俗道德階段,這個年齡的孩子做出的謙讓行為,出發點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贊同和喜愛,或是避免受到父母的批評和懲罰。

家長對孩子的“謙讓”教育不但無法讓孩子真正理解,反而會導致孩子因此而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甚至說出不真實的謊言。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2、形成討好型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了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有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拿了蘋果給兩兄弟分,他一眼就看到了最大最紅的那個,但是弟弟先表達出了想要大蘋果的心願,結果弟弟被媽媽教訓說太過自私、不懂禮讓。這個罪犯聽到後趕緊說自己要小蘋果,反而得到了母親的表揚並得到了真正想要的大蘋果作為獎勵。

通過撒謊獲得想要的東西,這種思維方式最終導致他走上犯罪道路。

更常見的是,不少孩子刻意迎合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喜好,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訴求,進而形成內向、自卑、缺少安全感的討好型人格,生活的很不快樂。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如何讓孩子真正學會分享?

  • 不要否定孩子的“自私”

要明確的一點是,當孩子第一次出現了“自私”的行為時,不要急著打壓,這是兒童智力發育必經的階段。開始樹立起物權意識,通過認識物品與自己的關係,區分出自己和他人的界限。界限感清晰的孩子,不必擔憂被掠奪,才會更願意與他人分享。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 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不管是在家中分享食物,還是在外與小朋友共享玩具,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提點孩子。

例如,“和爸爸媽媽一起吃草莓,是不是很開心呀?”“大哥哥先把玩具讓給你玩,你高不高興?”逐漸讓孩子意識到,謙讓會獲得另一種不同的快樂,樹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礎。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 樹立公平的規則

總有孩子不願意分享給他人物品,也總有無法同時滿足多個孩子的時候。在這個時候,父母務必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遊戲規則,不要一味地讓大孩子遷就小孩子,也不要讓小孩子完全聽從大孩子。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逐步教育孩子換位思考,形成同理心。隨著孩子心智逐漸成熟,父母要不斷教育孩子,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別人同樣也需要,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一人獨佔,要關愛他人,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愛。紫月媽推薦2本培養孩子分享意識的繪本——《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與《陪你長大》。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幼兒情商行為管理》分為10冊,其中好朋友、大聲回應這2冊教會孩子如何分享、與同齡小朋友相處,很適合0-4歲的寶寶。《陪你長大》中《社交》這一主題,主要教會孩子如何與同齡人相處,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基本道理,擁有好人緣。

強迫孩子分享的2大“危害”,父母儘早瞭解,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