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專注力,做到這點比“不打擾”更重要

說起專注力,相信大家現在都已經知道了不打擾的重要性,孩子在認真玩時,不要在旁邊問七問八的。可是,又有問題來了,明明大人和孩子的互動也很重要啊!到底什麼時候不打擾,讓孩子自己玩;什麼時候又該和孩子互動呢?

答案聽起來貌似很簡單:當孩子自己玩得很滿足,沒有尋求大人參與或關注時,那我們就不打擾,讓TA自己玩好了。當孩子玩著玩著開始叫“媽媽看”(求關注),或開始和大人對話,邀請大人一起玩(求參與)的時候,這時大人的加入和有意識的延長孩子的遊戲行為,反而更利於孩子專注力的培養。

但如何掌握這個臨界點?這裡我要引入一個概念叫“投入狀態”(Engagement),是教育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概念。

在心理活動層面上,如果一個孩子對某件事物或某個人表現出了好奇、興趣和顯著的愉悅之情,那麼這個孩子就處於一個投入的狀態。行為層面上,孩子處於投入狀態時會表現得很專注、有活力、熱情而努力。

兒童心理學中,孩子的投入狀態被劃分為5個等級。當我們掌握了不同投入水平的特徵,就能更好地判斷何時該介入的臨界點在哪裡。

培養孩子專注力,做到這點比“不打擾”更重要

狀態1:不投入

這是最低的投入狀態。孩子既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某個東西上,也沒有在和誰互動。

舉例:

  • 把積木從盒子裡倒出來,扔得滿地都是,但眼睛並不看向積木,顯然拿出來不是為了玩。
  • 大人吃飯聊天時間過長,期間不理會孩子,孩子在一旁敲盤子、碗、扔勺子、大喊以打斷大人說話。
  • 什麼都不做,躺在地上吃手,也不回答大人的問題。

建議:孩子之所以表現出無所事事的狀態,很可能是周圍環境沒有滿足TA的遊戲水平,這時大人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遊戲水平的材料,並向孩子示範一些遊戲方式,支持TA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助於幫助孩子脫離無聊、不投入的狀態。

切忌:把孩子此狀態下出現的行為定義為“問題行為”,這樣做反而會強化不投入的狀態。

批評和威脅孩子,把他的問題行為說給他聽(你又扔積木!你為什麼老是亂扔積木?不許扔!);懲罰(打罵孩子,把積木收起來不讓玩了等)——所有這些負面強化行為都沒有教育意義,它並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想讓孩子做到什麼,我們做給TA看,或者和孩子一起做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當孩子處於此不投入的狀態時,就是時候父母介入了。


狀態2:一旁觀看

孩子觀察別人正在做的事情。

舉例:


  • 小區一個孩子在玩平衡車,另一個孩子站在遠處專注地看。
  • 媽媽在晾衣服,孩子在一旁專注地看。

別小看了這個旁觀的狀態哦!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孩子可以專注地盯著一個東西看很久,尤其是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裡。其實,這就是孩子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好奇的一個重要信號。TA的大腦正在處理眼睛看到的信息,但是行動上又還沒有勇氣加入。

如果覺察到孩子在看,我們應有意識支持孩子的投入水平提升到下一等級:在尊重孩子專注的觀察狀態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嘗試讓孩子加入語言和行動互動。

例子:


比如當媽媽晾衣服孩子在看,與其說“我在忙呢,你去一邊玩去吧”,不如趁這個機會和孩子聊一聊你在做的事情:在晾洗乾淨的衣服,誰的衣服,什麼顏色的,什麼質地的,什麼種類的,你最喜歡哪一件,為什麼要晾衣服等等。

當你這樣做了,孩子的投入水平就從旁觀一下升到了被支持(狀態4,下文會寫)。或者即便不想講話,也可以把幾個夾子遞給孩子,問TA要不要夾衣服,孩子玩得起勁了和你交流分享,你再回應TA,就是非常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啦。


狀態3:只關注物體,或只關注人

“只關注物體”指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一件物體上,比如自己在玩拼圖、火車、甚至鑰匙等,沒有別人參與。

“只關注人”指的是孩子專注地和某個人互動,比如撓癢癢、聊天、一起唱歌,但手中都沒有拿任何東西。

狀態3其實已經是孩子專注力的體現。然而,對於低齡孩子來說,這類活動通常持續時間較短,容易結束。為了防止孩子很快進入“不投入”的狀態,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在該狀態結束前介入,儘量延長投入狀態的時間。

比如眼看著孩子就快要拋棄手裡的鑰匙,尋找下一個目標時,說:“你剛才和鑰匙玩什麼了呀?玩給我看一下好嗎?你覺得鑰匙可以用來幹什麼呀?你有沒有試試把這把鑰匙插到另一扇門裡,看看能不能打開?” ——擴展同一個玩具的玩法。

再比如孩子已經自己拼完了一副拼圖,不想再拼的時候,那不如介入和TA聊一聊拼圖上的圖案,最喜歡玩哪類拼圖,或者把拼圖換個玩法。

培養孩子專注力,做到這點比“不打擾”更重要

大人的適時介入一下就把狀態3提高到了狀態4,預防了無聊狀態(狀態1)的出現。


狀態4:被支持

​孩子和大人一起玩一個玩具,或探索一個物品。需要大人主動發起對話和提示遊戲方法,孩子願意模仿大人的行為,跟隨我們的思路和節奏。

舉例:


  • 媽媽說:“我要搭一座城堡!”(看了看孩子,沒應聲)媽媽繼續:“你要不要和我一起搭啊?”或者“我需要塊藍色的積木,你能幫我找一個嗎?”孩子把藍色的拿來,媽媽說:“謝謝你!你找得真快!下一個搭什麼顏色的呢?”孩子回答:“黃色!”媽媽:“給,這裡有一塊黃色的,你來搭吧,我們輪流!”
  • 小一點的寶寶來說,這類遊戲包括手指謠(手裡拿著道具),我唱你聽,還跟著大人做動作;玩球,由大人主導推過去推回來。
培養孩子專注力,做到這點比“不打擾”更重要


狀態5:主動協調

孩子和大人(或同齡人)一起玩一個玩具,或探索一個物品。孩子積極主導對話和遊戲進程,大人跟隨TA的思路和節奏(或根本不需要大人)。

舉例:

  • 孩子主動在小廚房上烹飪了起來,往鍋裡放了好多蔬菜,用鏟子炒啊炒,嘴裡還問:“媽媽,你想吃什麼?番茄還是黃瓜?”媽媽答:“我想吃番茄。”孩子:“給,媽媽,你的番茄做好了。小心啊,有點燙,慢點吃。媽媽你還想吃什麼啊?茄子?”找了一下沒有,孩子又主動說:“我可以去超市買。”然後就假裝到了超市,對著空氣說:“我要買茄子,這是錢,謝謝,拜拜!媽媽你的茄子做好了!”——整個遊戲是孩子自己主導,家長只需配合孩子
  • 低齡小寶寶也是可以進入這個程度的投入狀態的。如寶寶非常開心地主動把盒子裡的積木都倒出來,又放進去,時不時還搖晃一下盒子,引起我們的注意,對著大人笑。我們看到寶寶有分享心情的願望,不妨跟隨TA的腳步,當TA衝著我們笑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寶寶聽到的、正在感受到的描述給他聽:“哇,你在演奏音樂啊,積木撞擊盒子會發出響聲!”這個投入狀態的關鍵在於,家長不急於告訴孩子做什麼,怎麼做,比如“把積木拿出來搭一座塔吧,別吵了!” 而是給孩子回應後等待孩子反饋,看TA接下來做什麼
培養孩子專注力,做到這點比“不打擾”更重要

第4、5個狀態,是我們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希望支持孩子儘量多呈現的狀態。大人有意識地加入,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互動,可增加孩子對同一個遊戲或玩具的投入程度並延長投入時間。投入程度和投入時間提高了,專注力也就得到了培養!

重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不打擾重要嗎?重要,但也要分情況。

如果孩子獨自玩時,只是這玩一下,那玩一下,每個玩具停留的時間都很短,表面上看孩子玩得很“專注”,實際上這種安靜的玩耍對專注力培養也沒有好處。這時候家長如果能介入,支持孩子在一個玩具上增加投入時間,反而更有益處。

要不要“打擾”孩子,還要根據TA的投入狀態來決定。幫助孩子從低投入狀態進入到高投入狀態(由1到5),其實是正確的“打擾”方式,有助於專注力的培養。

研究顯示,0-6歲孩子的投入狀態與日後問題行為、學習成績都相關。幫助孩子多進入到投入狀態,形成良好的專注力,是我們為孩子進入學校學習打下的堅實基礎。


又是一篇以理論為主的文章,雖然我已經儘量做到多舉例了,但可以目測閱讀量不會很高。每次寫理論型的文章閱讀都很低,故事性(例子多)的文章閱讀量就高。

愛看故事和例子是人之常情,不過我自己的學習體驗告訴我,學習育兒理論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體系的理論。掌握和消化了理論裡面的邏輯關係,能輕鬆地舉一反三,運用到各種不同場景中,這是很高效的學習方法。如果只是看故事,記住個別例子的處理方法,下次遇到另一個場景可能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所以我學習育兒偏愛看理論型的文章,也希望把這些專業的知識帶給大家,哪怕讀起來吃力無趣一些,但卻是真正有用的。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分享有所收穫,幫忙多多分享出去,讓更多爸爸媽媽看到哦,希望在我們的培養下,孩子們的專注力都能棒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