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二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时,曾在街头的一家面馆吃过一次炸酱面,暂且不论其正宗不正宗,但随着时光流逝,炸酱面的味道至今还在舌尖环绕,让人念念不忘。


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前不久,我再去北京,心想,到北京去一定再吃一碗炸酱面。尽管在京时间太紧,但我还是挤出时间,跑到胡同里寻了一家杂酱面馆坐了下来。不大一会,服务员端着一个不锈钢托盘放在了我的面前,一个大碗中盛着圆润而洁白的面条,旁边整齐码放着8个小碟,小碟内分别盛放着胡萝卜丝、芹菜丁、黄瓜丝、绿豆芽、煮黄豆、焯青菜、红辣椒圈和糖蒜,一个小碗中装着大半碗的炸酱,酱色油亮,酱香扑鼻。

接下来,我将小碟中佐菜依次倒入碗中,再将炸酱用筷子扒拉到面上,红黄青白紫,各种颜色一搭配,你别说,这一碗面美得让人不忍心下口了。如此念头仅仅一闪而过,再美的食物都是用来满足人们的食欲的。抄起筷子反复抄拌,让面条充分裹挟上粘稠的炸酱后,挑一筷子送入口中,嘿,面条是圆润的、厚厚的、筋道的,有嚼劲,后味足。这一碗面,吃着真得劲。这感觉有点像家乡阜阳的格拉条。


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在北京,说起炸酱面,那可是老北京人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美味。有意思的是,北京人说吃面,就是专指吃面条,不会误会成别的什么面食,而这面条一般来说就是炸酱面,不像南方,要吃什么面必须讲清楚。如阳春面、肉丝面、鸡丝面啥的。可见,炸酱面在北京人的饮食习惯里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有网友曾经组织评选出中国十大面条,北京炸酱面也在其列,姑且不论这个评选是否权威、全面、准确,炸酱面在面条一族里的地位应该是赫赫有名的。

不得不承认,北京的炸酱面很有特色。炸酱面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锅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和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浇上炸酱,拌入菜码即为炸酱面。


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炸酱的味道,是一碗炸酱面好吃与否的关键。做炸酱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酱一定要用干黄酱和甜面酱,猪肉则是精肉和肥肉三七比例,分切成小丁。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上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开锅后,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溢。

酱炸好了,当然要浇到面上拌着吃,但吃还有讲究。一般情况下,北京人吃面除了三伏天要吃过水面以外,讲究的是吃“锅挑儿”。这源于北京人对于吃的一个理念,要么吃冰凉的,要么吃滚烫的,温吞的东西滋味不正。所谓“锅挑儿”,就是刚出锅的面挑到碗里浇上调料立刻进嘴。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面条儿的利落与顺溜。


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再说面条,据说,老北京人吃炸酱面的首选当为小把抻面,这是一种几近失传的家庭面条加工手法。所谓小把,就是抻一把面煮出一两碗,有些类似时下遍地都是的兰州拉面的手法。所以,杂酱面用的面一定是抻面,而不是刀切面。

这一点我过去从梁实秋的散文《面条》读到过。梁先生在文字是这样写道:“我是从小吃炸酱面长大的。面自一定是抻的,从来不用切面。后来离多外出,没有厨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条面,供三四人食用没有问题。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看来北京人对炸酱面所用的面条的确很讲究的。


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在中国,每一种美食都是有故事的。关于炸酱面,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这其中有一种说法应该是有点靠谱的。说晚清时,很多八旗子弟因为家道中落,没钱在饮食上讲究,但又为了摆排场、充面子,所以在吃面的时候,要放上酱,酱还要用油炸一下,这样才好看。再加上很多时令菜,也就是面码儿,什么熟豆角丝啦,香椿芽、嫩豆芽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黄瓜丝,就这样,八旗纨绔子弟们为了摆谱儿“发明”的炸酱面出现了。

说到北京炸酱面,让我想起了在长沙有一面叫杂酱面。我开始认为可能是与北京的炸酱面是一回事,或者是写别字了,可仔细观察了一下还是有区别,北京炸酱原料简单,就只有黄豆酱、肉丁、葱姜,但工艺极其讲究。南方的杂酱就流派很多,什么香菇丁、花生米、豆干丁等等。到了上海,就复杂到八宝辣酱这个地步,直接可以独立成菜了。


京味美食|皇城根下的一碗炸酱面

现如今再吃这炸酱面,这“谱儿”已经成为京味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就面而言,南方有南方的精致,北方有北方的讲究,一碗炸酱面足以让人咂摸出他乡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