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切實強化金融監管紅線和底線的剛性約束力

華夏互金訊12月17日,以“金融科技助力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為主題的2019第三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在京召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出席活動並致辭。

李東榮指出,金融科技作為數字化時代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既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關鍵驅動力量。

李東榮認為,發展金融科技一是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著力提升金融供給適應性。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發展形勢,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在資源配置精準化、服務渠道全時化、業務流程自動化、風險管理智能化等方面的優勢,積極落實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農村信用社改革深化、保險公司迴歸保障功能等政策要求,有效增強金融供給對實體經濟多層次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二是完善金融科技產業生態,著力增強金融系統競爭力。當前,中國金融科技在市場規模、應用創新等方面處於全球前列,但同時也面臨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相對不足、核心技術特別是底層技術研發存在短板、領軍型專家和複合型人才較為短缺、全鏈條專業配套服務有待加強等現實挑戰。鑑於此,應加強財政、金融、社會資本等多層次資源投入,積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聯合建立金融科技實驗室,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

、5G等金融應用基礎研究,抓緊建設安全可控的金融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開源社區,建立完善產學研有機協同的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認證體系,著力培育法律諮詢、知識產權、風險投資、創業孵化等專業配套服務體系。

三是充分發揮科技驅動優勢,著力加強金融服務普惠性。國內外實踐表明,發展金融科技的重點在普惠金融,難點也在普惠金融。近年來,我國在依託金融科技手段、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比如,在傳統徵信數據不充分的情況下,運用稅務、社保、交易、供應鏈等方面的替代性數據,打通小微客戶首次獲得貸款的“最先一公里”;依託智能移動終端以及近場通信、生物識別等技術,為客戶提供便捷、隨身的移動支付服務,打通基礎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重點應從擴面、增量向提質、降本轉變,更加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倡導負責任創新、商業可持續等共識原則,更加註重普惠金融客戶的金融素養和數字能力建設。

四是積極建設監管科技體系,著力推進金融治理現代化。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增強現代金融體系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同時,也會使金融業務邊界變得模糊、金融風險傳導更加迅速、金融風險結構更趨複雜,從而給金融安全和金融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因此,有必要按照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與時俱進地發展監管科技。同時,注重監管科技與監管制度雙輪驅動、兩翼齊飛,在改進傳統金融監管模式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宏觀審慎管理、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等領域制度建設,切實強化監管紅線和底線的剛性約束力,防止出現“破窗效應”,為更廣範圍、更深程度地應用監管科技奠定製度基礎。

爆料、合作微信:19168286063

華夏時報旗下互金頻道,已入駐平臺

李东荣:切实强化金融监管红线和底线的刚性约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