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從沉默寡言到口齒伶俐,是如何做到的

小時候,因為內向總是被父母唸叨

你看xx多機靈,你看你就只會像塊木頭似的杵在那!”

“去跟小朋友玩啊,你自個兒待著幹什麼?”

“這孩子人是挺聰明,就是太內向,也不愛跟別人玩,太內向了,以後可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發生在很多家庭裡面。


孩子內向,從沉默寡言到口齒伶俐,是如何做到的

因為不愛說話的原因,孩子被貼上了‘內向’的標籤。


孩子性格內向,對不熟悉的人寡言又總會揹負上一個“傻”的頭銜。

其實,內向和外向一樣,只是一種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我們真的有思考過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嗎?


這是同事和我分享的一個案例


她說記得之前參加一個聚會,遇到一個許久未見的遠房表姐和她女兒,見到我,表姐立刻寒暄了起來,寒暄完了,回過頭來指責孩子,「你怎麼看到人不打招呼?快,叫小姨。」


於是,小女孩小聲地叫了一聲小姨。表姐立馬興致來了,讓女兒向我做自我介紹。


小女孩小聲介紹了一遍自己的年齡和所在班級。


表姐又要她給我講講舞蹈比賽拿了一等獎的事情。

小女孩支支吾吾無從開口,表姐臉色立馬晴轉陰:「你就是個榆木腦袋,光會跳舞,不會交際,有什麼用?」

瞬間,孩子眼睛裡噙滿了淚花。


孩子內向,從沉默寡言到口齒伶俐,是如何做到的


父母逼著孩子在所謂的「社交」中得體老道,久而久之,他們甚至會產生牴觸心理。


有一個美國邁阿密的男孩,從小就和母親不和,於是最終忍受不了的她在網上直播了自己的自殺過程,而在這觀看的網友中,就有她的親生母親。

孩子的親生母親,不僅沒有勸阻孩子停止自殺,反而留下了這樣一段話:“你是有多動症吧,真是蠢得要命。你可以一直喊‘狼來了’,然後去死,然後被人們埋了,因為你是個根本不聽父母話的惹事精,總做些奪人眼球的事,根本不把精力用在讀書上。

最後的結果滿足了這位母親的心願——凌晨3點,孩子在浴室中用圍巾上吊自殺了。


孩子內向,從沉默寡言到口齒伶俐,是如何做到的


這位母親當然並不是真的想讓孩子去死,她只是習慣性的惡語相告,卻不曾想真正的釀成了這悲慘的結劇。


要讓孩子勇敢的學會說話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逐漸改變性格

家長平時越是應多創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中,孩子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並從同伴那裡獲得了安全感,同伴之間能彼此吐露心聲,再沉默寡言的孩子也不會沒話說。

家長不要強迫孩子說話,要在通過陪孩子游戲、旅遊、閱讀、欣賞音樂等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調節緊張情緒,使孩子得到放鬆,從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逐漸改變孩子沉默的性格。


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儘量獨立去買東西,與陌生人接觸,並適時地進行表揚,並且與老師進行溝通。找機會讓他表現自己、鍛鍊自己,相信不久,你會發現孩子進步很大,見了熟悉的人也能主動打招呼了,說話的聲音也大了,也自信了。


孩子內向,從沉默寡言到口齒伶俐,是如何做到的

童年是人生的底色,是為孩子的童年塗上蒼涼的灰色,還是塗上彩虹般絢爛的七彩,決定權就在你的手中,決定的時刻就在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