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

小強的父母因為工作,將照顧小強的任務交給了家裡的老人照看,家裡的老人對孩子的教育還是重複著之前的教育手法,小強現在也長大了也是一個可以獨立自主的孩子,有時候就會開始反抗奶奶說的話。

這一天放學回到家中,在回家途中看見的球,二話不說的就上去對球踢了一頓,將樓下保潔阿姨剛掃完的樹葉弄得到處都是。

等阿姨開始呵斥時候,小強立即將阿姨打掃的工具給拿走了,等回到家中,奶奶坐在沙發上開始準備教育孩子,可是等奶奶還沒有開口,小強就立即將臥室門一關,說到“我就是玩玩,我沒有錯!”

孩子現在是一個成長階段,由於心理和生理會慢慢開始發生變化,很多孩子就會開始產生逆反心理,而這種行為如果不能及時阻止,就會出現反社會行為,而我們要阻止這種行為發生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這種行為不僅能適應好社會也能建立好的品質。

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

那麼什麼是“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指任何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和趨向。表現出個體對社會的友好態度,比如在日常中對他人的讚美、誇獎可以使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安慰、幫助、求助他人,願意和他人分享、合作、友好等行為。親社會行為又可以稱作為社會行為、利他行為。

親社會行為可以有效促進社會化發展,5歲是發展的關鍵期。親社會行為是指符合社會期望對他人或者社會有益的行為,包括分享、合作、幫助和安慰等四種典型表現。

而根據研究調查發現,孩子個人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開始增加,總體來說,5歲是孩子發展親社會行為最關鍵的時期。

在成長過程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有著巨大的可塑性,特別是3-6歲的孩子,剛剛開始出現的主動性行為,慢慢進化成的親社會行為都是會對孩子的個體產生巨大的影響。

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主要變現:

1. 助人。幼兒會在他人陷入困難和需要幫助的時候會來一起來完成。比如在幼兒園內中午吃飯時會幫助老師一起擺放碗筷,幫助小朋友一起完成合作課堂作業等。

2. 分享。與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物品或者事物玩具等。比如有玩伴來自己家做客時候,孩子會大方分享自己玩具或者零食等行為。

3. 謙讓。把自己喜歡的或者擁有的物件或者想得到的東西等可以謙讓給他人。比如身邊弟弟妹妹喜歡吃自己愛吃的小零食,孩子這個時候會主動謙讓。這種行為就像孔融讓梨的道理一樣。

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

家長為什麼要注重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呢?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是作為群體動物,也會不可避免的要走向社會,為了要在社會中立足,作為家長就勢必要培養孩子從小的“親社會行為”。

第一親社會行為有利於孩子更好融入到社會集體中,建立起融合的人際關係。

從親社會關係我們就可以明白一點,良好的親社會行為可以給孩子帶來的是更加受人歡迎和更好的融入在這個環境,我們都是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是無法脫離這個社會圈子而獨立存在的個體,當孩子走向社會脫離了父母的依靠後,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孩子是否能夠在社會上生存能否獨立生活。擁有“親社會行為”的孩子能夠最大程度的掃清社會上的社交障礙從而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

第二親社會行為有利於孩子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和增加正能量。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與心理健康存在有關。比如高親社會行為的個體會比低親社會行為的人存在明顯差異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焦慮、抑鬱等情況。

親社會行為水平高的人,他人在與他交往過程中,孩子就能從中獲取輕快和愉快,也會獲取他人對自己一個獎勵。當孩子收到更多的正面評價,他們的正能量也會慢慢開始增加,就會像更好的方向去發展。這些積極的評價是對他們一個自身價值的肯定,也會促使他們慢慢優秀和積極。

第三親社會行為可以提高孩子的道德認知水平能力。

孩子的道德認知功能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孩子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知,二是對人際關係中的平等的關心。

培養孩子親社會行為有助於對孩子的道德認知水平有一個提升,同時也會使孩子產生正確的認識這個社會存在。學會開始正確判斷和評價道德行為的善惡,明白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一個義務和責任,培養出一個道德水平正確的孩子。

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

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我們可以做這些:

家長的示範作用或者有一個模範對象。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家長一直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和陪伴者在孩子周圍,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有效行為都是孩子可以觀察到的,良好的一個教養方式有助於孩子發展。

比如在家長和孩子一起外出遊玩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做到一個示範作用,可以在公交上教會孩子一個尊老愛幼,可以學會讓座情況,或者在周圍環境中發現其他的小孩子有同樣的好習慣,就可以和孩子表明這個情況很棒。家長可以在這條道路上多多探索,讓孩子收穫知識和成長。

角色扮演小遊戲。“角色扮演”的一個小遊戲是讓孩子能夠體會到其他人的一個感受的重要方法,讓孩子學會一個換位思考的一個小方法,可以按照角色來進行一個要求行事。

比如可以將孩子安排進入到一個幫助和被幫助的一個場景,在公交車上,發現了一位持著柺杖要上車的乘客,孩子就在門口旁的座位坐著,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做法呢?可以讓孩子想合適的一個犯法來幫助他人。同樣也可以互換角色,都體驗一下不同角色。經過這種方式,孩子會表現出更多的幫助行為。

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能力

有研究發現,通過人際理解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共情能力,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共情能力是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對於父母來說,心理學家建議從這三個維度來對孩子的共情能力進行干預和訓練。

1. 認知訓練。表情識別和命名是共情的基礎所在,所以在家裡父母可以給孩子看帶有不同表情的圖片,讓孩子進行表情識別和命名,在這個基礎上,父母和孩子可以表演不同的表情,可以彼此對進行的表情識別和命名。

2. 情感訓練。情感訓練的目的在於將自我的和他人的情緒建立連接,父母在家中可以向孩子回憶自己過去的生活中經歷的感情情緒體驗,讓孩子傾聽和理解來評價,然後可以接著讓孩子自己闡述類似的經歷和情感,引發共鳴。

3. 行為訓練。行為訓練得目的是在於塑造共情行為,角色扮演是為了增加孩子對他人社會的角色理解。比如遇到一個行為舉止怪異的人,應該怎麼做,我們可以讓孩子不同的去體驗,嘗試從他人角度來考慮問題,獲得解決方法。

在整個培養親行為行為之中,當然還是會存在其他的有效行為,是需要家長慢慢來進行探索的,慢慢的找到一個適合孩子正確的教養方式。能讓孩子在將來的道路的贏得更多的收穫的話,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和一定的引導作用,只有正確的教養以後,當孩子走向社會。具備良好的能力是會在社會很好的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