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年以后,你们悟出了什么职场道理?


有些人一毕业进华为,直接年入百万(去年的热议新闻了,请自行百度,先不管合不合理吧,总之是有的),有些人工作10年还收入微薄。

作为HR,我面试过、招聘过很多毕业不久就崭露头角,被予以重任的人。人数不少的中高层管理者,有的将近50了,有的才30出头,年薪却不会差很多。 除了扎实的专业能力需要刻苦的努力,另外,进入职场后,也要你明白并实践职场思维和道理。 希望接下来分享的干货,能够帮助你进一步提高职场能力,实现你自己的价值。 接下来我会从下面几个方面给大家上干货:(文章很长,建议收藏,迷茫的时候再看看)

1、 职场的底层逻辑——BOSS思维

2、 下班后的复利效应——睡后收入

3、 拯救不开心篇——专注自我

相信我,本文对你绝对有用,如果从今往后你都不想错过它的话,就请你先点个赞,收藏起来,以后迷茫时,拿出来看看~

1、 职场的底层逻辑——BOSS思维

你是不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领导分配一个任务给你,说“来,交给你一个任务,今天晚上前完成交给我”。 你战战兢兢,终于火急火燎的在晚上前完成,颤抖着把作品交付给领导。 结果领导拿到你的作品后,眉头紧锁,他没有批评你,只是跟你说,这个任务完成得很不合格,XXX有问题,XXX有问题,XXX有问题……你拿回去重新再做一遍给我吧。 领导让你做一个展示的PPT,你很认真地准备,熬了一个通宵,收集资料,做出了一份你觉得很不错的PPT,但是不知为何,一到了领导那里,就像一个垃圾,一次又一次被打回来。 “你看你做的是什么东西!” “重做!”…… 瞬间你的心被撕成两片,自己幸幸苦苦做的东西被嫌弃的狗屎一样,难过得要命。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出来领导想要的东西呢? 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信息壁垒,它隔断了我们和上级的沟通,甚至影响着我们整个职业生涯。 信息壁垒就是信息缺失,指的是我们和领导之间信息不透明。 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原因有很多。 比如,上级很忙,没那么多时间把所有信息都同步给你;比如,有时候他只需要你执行就好了,不需要你像领导者一样思考。 即使你没有掌握那么多的信息,你有时候也总是忐忑要不要问领导。 想想看这个场景,上级把任务交给你的时候,可能会简单的把信息跟你同步一下:“小兰,现在有个事情交给你啊,这个情况是这样……还有问题吗?” 这个时候你有疑问了,可能会问一下,但是你会每个疑问都问吗? 不会,你只会想小鸡啄米一样,哦哦哦,是是是,好。 这个时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了,上级以为他已经把他该说的都说了,而你也以为他该告诉你的都告诉你了,但其实远远不够。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忘了说;第二,无法说。 相信你也肯定有过这样的时刻,抱怨领导怎么不一次性说完他的要求?,“你当时怎么不跟我说?”。 现在大家知道了吧,因为有信息壁垒的存在,所以领导是不会知道你关于项目的经验还有那么多信息没有接收,反而领导心里想的是, “我以为你会懂。” (Emmm…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懂。)

那我们怎么保证信息尽量的不缺失呢? 分两个方面: 第一,领导者在传达信任的时候,尽量完整; 第二,如果领导传达信息存在缺失的信息,就需要下属自己主动问清楚。 第一个你想都不想了,领导是绝对不会因为你一个员工而改变自己十几年的工作习惯和思考方式的。所以你只能自己去询问领导。但是很多时候领导都很忙,可能没有时间回复你,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站到领导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了。 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模仿。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仔细观察领导和老板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是怎么决定一个策略的,从哪些地方去考虑的,他们会注意什么,他们最怕出现什么情况,等等。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伟人,在成为伟人的第一步都是先从模仿他人开始的。我们成为不了伟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骄傲,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卓越。所以第一步就是把领导当成我们模仿的对象,学习他们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二步:刻意练习。 通过模仿观察,我们大概知道了领导的处事风格、行为习惯、思考方式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实践了。“则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选择性地刻意练习,在自己的工作当中,把自己当一个老板/领导,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领导需要员工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子。

第三步:反思总结 刻意练习之后,一定要反思总结,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太过自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你反思总结的时候,你又可以加深一遍对问题的思考,对现象的看法,帮助你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是一个渴望上进的人,请你花1秒钟的时间点个赞,让好的内容给更多的人知道,大家一起进步,也激励着我持续更新更优质的内容来反馈给你们。

2、 下班后的复利效应——睡后收入

疫情2个月,有人收入大幅降低,有人收入不降反升。 我有个做日韩旅游的朋友,过去收入一直不错,经常出国,顺便做着代购,生活精致说走就走的人生,曾让我们很羡慕。 疫情发生后,她断了收入,只能靠她老公一个人赚钱,还要养两娃、供房子,每天睁开眼都是在烧钱。而日韩现在的疫情就像是封城前的武汉,别说6个月,这一年算是废了…… 昨天看到一个网友留言,说自己以前发视频制作干货,粉丝数也就4万多,但这次疫情让线上流量爆发,他的粉丝数一下子涨到了近10万,这个月的流量收入竟然有8000,几乎等同他的过去一个月的工资…… 疫情之下,众生百态,忧欢各自,不禁感叹: 个人收入,不能完全依赖于工资。我们需要有具备抗风险的“睡后收入”。 什么是“睡后收入”呢? 就是当你没有主动工作时,仍可获得的收入。通俗点说,即使你睡着,你也会有收入。 睡后收入的底层逻辑就是复利效应,A作用于B,B又反过来加强A,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穷爸爸和富爸爸》中提到,穷人更喜欢“即时性效益”,富人更喜欢“积累性效益”。 复利效应也就是积累性效益,因为在前期你几乎看不到它的收益,但是长时间的积累,A作用B,B加强A的效果越来越强,就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这个世界,不全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它正在奖励那些懂得运用积累性效益,不断增加睡后收入的人。 如何实现睡后收入? 睡后收入不常见,常见的是睡后支出——过度消费。这是实现睡后收入的大敌。 这届年轻人存钱有多难?先听听消费主义是怎么给我们洗脑。 “漂亮的女生,都自带烧钱属性”,“没有人会因为买买买而变穷,只会因为省省省而变丑”。 有人戏称: 以“破产阶级的财务”过上了“资产阶级的生活”。 有个90后女生,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个苹果11,每个月还款600,本来这也是件正常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从此欲望之门被打开,她又用花呗买了衣服、化妆品,工资还不上的时候就开始拆东补西借钱,在债务的压力下,她不敢考研,不敢辞职,只能小心翼翼的用房租、吃饭省下每一分钱为自己的透支买单。 要实现睡后收入, 总结起来三条路径,第一条就是要依靠储蓄稳健理财。

01 初级路径:依靠储蓄稳健理财 赚多少钱,那不是你的,存下来,钱才是你的。 我有一个同为hr的朋友,同事做着几份工作,月入几万,令人羡艳。与此同时,他也总是花钱大手大脚,总觉得自己即使没钱,也可以很快赚到。但是没想到,他所在的公司出了状况,面临倒闭的风险,其他的兼职也不稳定。刚好这时候,他的妈妈还得了癌症,急需用钱。可是那个时候,他身边基本没有什么存款,最后只能扒拉着脸去向亲戚朋友借钱。 钱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意识到了存钱的重要性,而后的每一个月,他都会固定从薪资中抽出20%存起来,其他的就用作投资自己和消费。 存钱,让自己身边有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份底气,让你即使遭遇困境时,也能直起胸膛走过去。

02 中级路径:运用资产合理投资 近年来,金融圈陷入火热,大学里金融专业也爆满,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到了理财的重要性。的确,投资理财是典型的复利效应,能让你躺着不动就能赚钱,但是在这里不是建议你马上就去投资,玩股票。而是给你一种选择参考。如果你的风格稳健保守,厌恶风险,那就不要碰股票。 因为我也不是专业的金融人士,给不了大家太多的建议,更多的投资选择还是需要大家在看完文章后去深思熟虑的。

03 高级路径:运营个人品牌实现财富倍增

李笑来说,未来十年,个人品牌一定比房价增长快10倍。 运用个人品牌怎么能赚钱呢? 我自己就是利用个人品牌实现了收入倍增。 作为一名世界500强企业的HR,通过写作,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在知乎收获了近6万的粉丝,也正是因为有很多求职者有求职方面的困难,这才让我投入到帮助大家求职的行业里来,一心一意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简历定制、面试指导、一对一职业分析等等,利用我近十年的HR工作经验,帮助你们解决求职方面的种种困难,道道艰辛。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1、定位细分领域,死磕到底 选准一个行业,找出行业最牛的人,分析出自己区别于他的特质,围绕这个特质精心打磨,死磕产品。 比如,别人做美食,你就死磕古风美食。在李子柒之前,头部美食自媒体是日食记,李子柒之后,开辟了古风美食这个细分领域。 拍摄兰州拉面的视频,她就是先找了一个地道的拉面师傅学了好几个月,后来拍摄过程整整3天,一共拍了200多个镜头,废掉的面粉有20多斤。 李子柒的成功除了视频红利的爆发,还有她的死磕精神, 看准了就坚持到底。

2、通过各种渠道运营,扩大影响力。

《中国好声音第3季》一位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大二女生,演唱《说散就散》吸引现场两位导师的转身,台下的观众也纷纷为女孩充满故事感的喝彩,导师问她叫什么名字。 你可能不熟悉她的名字, 她就是这首歌的原唱陈泳彤。这首歌火遍大街小巷,原唱无人识,应了那句“好酒也怕巷子深”。 没有系统的运营的助推,再好的个人优势也得不到放大,影响力更是无从谈起。 想要运营个人品牌,靠影响力实现财富倍增,就是要把个体优势最大化。 以上就是实现睡后收入的三种路径:建立储蓄习惯、资产合理投资、打造个人品牌。 疫情总会过去,我们不妨趁现在开始建立自己的“睡后收入”, 手捧细沙慢慢耕耘,剩下的,安心交给时间。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问巴菲特: “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财富,都是他50岁之后获得的。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巴菲特财富的秘诀在于时间+复利,他有句名言是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3、拯救不开心——专注自我

前一段时间,我朋友的表妹在我的帮助下,利用有效的谈薪技巧,成功高薪入职一家她喜欢的公司。家里人都替她高兴。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真是不容易,终于熬出头了! 可这表妹却愁眉不展,毫无欣喜之感,跑到我这里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夏姐姐,我马上要进一个新公司了,意味着我又要融入一个新环境,我很担心我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 “你说,我要是融入不了这家公司怎么办?” “万一同事把各种各样刁钻的活给我干怎么办?” “去参加公司聚会,我和他们又不熟,我还慢热,到时候冷场不尴尬死啊?” “夏姐姐……” 总之就是,工作还没有开始,表妹就已经被千奇百怪的恐惧所包围。 除了新入职的员工有狠多担心恐惧之外,还有很多老职员也经常陷入不开心。 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老职员老贾对新来的小古就看不顺眼,总觉小古总是盯着他肥胖的身子看来看去,好像是在笑话他,“这个人怎么这么胖!”,真是“油腻的中年大叔”。鉴于此,老贾总是浑身不自在,工作也时常开小差。 而像这样的现象不止一两个,据调查显示,70%的人总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意见,而且还是不好的意见。这也导致了大家本就开心贫穷的生活更加贫穷。 怎么办呢? 在《幸福的陷阱》里,哈里斯博士提到两个概念:“思考性自我”和“观察性自我”。 比如参加聚会,当你想的是“嚯今天人不少”“这场地挺好看的”,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的时候,这就是“观察性自我”在工作,享受当下的氛围; 但如果想的是“大家都好美就我穿得土”或者“我感觉融不进去好尴尬啊”,这就是“思考性自我”上线了,它不断思考,让人分心。 观察性自我就是让你专注于周边客观存在的事物,思考性自我则是你看待这些客观事实而引发的感受和想法。 想要解决“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有意见”的不开心,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观察性自我上,跟现实产生连结,专注自我的想法,而不是臆测别人的想法。 “思考性自我”就好像一台收音机,由于先天构造,这台收音机注定要在大脑里持续播音,绝大多数还都是悲惨的故事。 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性自我”,说白了就是听到这台收音机在响,但毫不在意。 老贾就是思考性自我过剩,想得太多了,总觉得别人嘲笑他胖,如果他把心思放到观察性自我上,多想想自己身上的好处,多看看身边美丽的风景,心情肯定大不一样。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苦兮兮的了,又何必再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使绊子,添不愉快呢?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学会谈薪。只有获得了我们满意的薪水,才更有可能有高的产出和快乐工作的心态。

回顾一下本文的重点:

1、 职场的底层逻辑——BOSS思维

2、 下班后的复利效应——睡后收入

3、 拯救不开心篇——专注自我 建议收藏,有空时多读几遍,你的人生绝对能有质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