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医疗队护理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成功完成床旁盲插鼻肠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迅速撰写并不断更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在第七版中提及危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故要保证患者各项支持治疗,包括充足热量摄取。其中营养支持性治疗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47岁,确诊新冠肺炎,病情极其危重,经历一系列成功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CRRT+ECMO治疗等有效抢救措施后,3月11日,患者肺部情况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ECMO已成功撤机,患者康复的曙光已经来临。


然而下一步面临的难题是患者营养支持从肠外营养过度到肠内营养支持。该患者胃肠蠕动减弱,胃肠功能严重障碍,腹胀明显,普通胃管鼻饲因为插入管路长度只有45-55cm,造成患者胃食道反流严重、消化不良,而患者更是面临误吸、窒息等风险。


奇迹!医疗队护理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成功完成床旁盲插鼻肠管


3月15日在医疗专家组的充分评估下,由保健医疗部A7病房护士长苗苗、麻醉科翟洁主管护师和外科ICU李雪青护师,为患者床旁盲插鼻肠管。


鼻肠管经过食道置入深度可达110cm,将营养液直接注入空肠,既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又避免反流误吸,同时降低了VAP的发生。由于在隔离病房条件十分有限,所以只能床旁盲插鼻肠管。而盲插是指:全程没有任何引导和提示下,将管路顺利经过患者会厌部到达胃部再穿过幽门进入小肠。而此项技术的关键和难点,主要依靠操作者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正常人10秒有一次吞咽反射,然而患者病情危重,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基本没有吞咽反射,留置胃管都是难题,鼻肠管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鼻肠管管路细且弯曲,管路非常容易盘曲于患者口腔内。且隔离病房不能使用听诊器,这样就不能听诊鼻肠管具体位置。此时我们心里跌宕起伏,可面对种种阻碍,北京医院的护理团队并没有放弃,我们要运用专业的技术,完成这个接近不可能的任务,让患者营养有支持,生命有保证!

奇迹!医疗队护理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成功完成床旁盲插鼻肠管

护士长苗苗

有多少种困难,就有多少种专业的解决方法。为了防止鼻肠管在患者口腔内盘曲,同时保证导管顺利进入胃内,麻醉科护士翟洁使用喉镜引导观察口腔内情况,苗苗护士长为患者摆好体位,协助翟洁观察,这种直接开放气道的情况下,无疑把三人直接暴露于大量的气溶胶传染风险中。然而此时,没有人去计较风险,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将鼻胃管置入成功。第一步在喉镜引导下将鼻胃管通过会厌进入食道,再继续送管置入患者胃内,确定管路位置要用听诊器,而污染区不能使用听诊器,苗苗护士长将手放于胃部感觉气体震动,来判断管路已经到达胃部。之后回抽少量胃液,用PH试纸测试呈酸性。确定到达胃部后,紧接着按照患者体重给胃部注入相应的空气将胃壁撑开,同时在保证患者管路安全的情况下予患者右侧卧位,依靠重力作用,继续缓慢向下置入,随着阻力增大,负压产生,导管顺利进入肠道。回抽肠液,经PH试纸测试呈碱性,初步判断导管已到达空肠,并由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认置管成功。

奇迹!医疗队护理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成功完成床旁盲插鼻肠管

历经三个小时奋战,在苗苗、翟洁和李雪青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一项接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护理人员后背已经被汗水打湿,但是当看到影像学显影置管成功的那一刻,大家都很欣慰,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奇迹!医疗队护理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成功完成床旁盲插鼻肠管

护师李雪青

此次操作的成功汇聚了北京医院护理团队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面对生命,我们从不放弃!我们会继续发扬北京医院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尽我们所能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相信在北京医院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患者一定能够战胜病毒,早日康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