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文正”這一諡號在宋仁宗之前稱作“文貞”,是歷朝歷代士子大夫們夢寐以求的諡號。在宋仁宗之後,為了避其名諱趙楨,將文貞改為文正,是文臣諡號中最高的稱謂。大清國祚276年,有八人獲得“文正”的諡號。他們有何過人之處?

  • 湯斌:清正廉潔,體恤愛民,“理學名臣”

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縣人。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選宏文院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順治十二年(1655年)外放陝西潼關道員,為不擾民,赴任時輕車簡從,與兩個僕人各騎騾子赴任。康熙五年(1666年)湯斌拜孫奇逢為師,與顧炎武、黃宗羲等一同研讀宋明理學。康熙十八年(1679年)參加博學鴻儒科的科舉考試,拔得頭籌,授翰林院侍講。歷任《明史》總裁、任內閣學士、江寧巡撫,官至工部尚書。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終年61歲。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湯斌一生清正廉明,體恤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因曾為太子胤仍老師,稱為明珠黨的死敵,多次遭明珠及同黨餘國柱誣陷。死後身上只有八兩銀子,在好友徐謙學的資助下才得以安葬。湯斌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被尊為“理學名臣”。雍正十年(1732年),湯斌被平反,一年後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追賜諡號文正。道光三年(1821年)入祀孔子廟。

  • 劉統勳:清廉正直,敢於之諫,被乾隆帝稱為“股肱之臣、真宰相”

劉統勳(1700-1773)字延清,號爾鈍,山東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軍機大臣、《四庫全書》總裁官。劉統勳為官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不畏權貴,曾參奏軍機大臣張廷玉和訥親,像乾隆帝指出他們的錯誤。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劉統勳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也有顯著政績,曾多次赴各地督辦河務、漕運,巡視邊防駐軍,為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金川之戰出謀劃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積勞成疾,猝死於上朝途中,乾隆帝親臨祭奠,見其家貧如洗,慨嘆:“朕失一股肱也”“統勳乃不愧真宰相”。追授太傅,諡文正,並賜御詩,列五閣臣之一。

  • 朱珪:“半生惟獨宿,一生不言錢。”

朱珪(1731-1807)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與其兄朱筠,時稱“二朱”,北京大興人,祖籍蕭山。乾隆十二年(1747年)17歲的朱珪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侍讀學士。歷任福建、湖北按察使,山西巡撫、侍講學士、上書房行走,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嘉慶年間,歷任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吏、兵、戶部尚書,官至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朱珪為官無偽無私,體恤愛民。曾為嘉慶帝老師,乾隆後期和珅弄權,朱珪倍受其排擠誣陷,常年在外任職,嘉慶四年,和珅倒臺後,嘉慶帝將自己的老師調往京城,不斷提拔,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嘉慶十一年(1806年)朱珪去世,終年77歲,嘉慶帝連下賜奠、祭、葬三道聖旨,贈太傅,諡文正,入賢良祠。

  • 曹振鏞:“心腹之臣。問學淵博,克勤克慎,首掌絲綸。”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號懌嘉,乾隆朝戶部尚書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選庶吉士,任編修,因其父為戶部尚書的緣故,特擢為侍講。累遷至侍讀學士。歷任內閣學士,工部、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加太子太師、太傅等職。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曹振鏞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為官52載,謹言慎行,一生無過;嘉慶出巡期間,其曾以宰相身份留守處理政務,時稱“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道光年間,為平定回疆張格爾叛亂出謀劃策,被圖形紫光閣。道光十五年(1834)去世,享年81歲,道光帝親臨弔喪,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

  • 杜受田:殫心竭慮,忠孝兩全,“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

杜受田(1788-1852)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人,為咸豐皇帝之師,顧命八大臣之一杜翰之父。杜受田出深書宦門第,道光三年進士,授編修。歷任內閣學士,咸豐帝師,連擢工部、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咸豐即位後,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禮部尚書。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杜受田為官兢兢業業,入直上書房17載,未曾一日缺席。父母生病期間,日夜侍奉身邊,寸步不離。在為奕詝老師期間,盡心輔佐,為其出謀劃策,助奕詝順利登基。所以,咸豐一繼位就馬上封杜受田為太子太傅,並且一年之內連升數級。咸豐二年,杜受田因病去世,時年65歲。咸豐帝親臨祭典,破例改內閣票擬諡號的定例,直接定諡號文正,並贈太師大學士,親自撫靈出京。而杜受田也成為有清一代,漢臣被追封為太師大學士唯一一位。

  • 曾國藩:忠君為國,力挽狂瀾,晚清中興之臣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人,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自幼勤奮好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鏖戰後消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凡事勤儉廉勞,不以為官自傲。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所以在官場上取得巨大成功。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曾國藩,晚清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倡議下,晚清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設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翻譯出版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同治二年去世,享年61歲,贈太傅,諡號文正,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 李鴻藻:守經盡禮,力諫主戰

李鴻藻(1820—1897)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同治帝之師。咸豐二年(185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歷任侍講,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官至吏部尚書、軍機大臣。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李鴻藻厲官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頗受慈禧太后信任,成為同治帝師。曾力阻慈禧、同治重修圓明園;光緒時,曾反對崇厚與沙俄簽訂《裡幾內亞條約》使中國失去伊犁大片領土,迫使朝廷再度赴俄談判改簽《中俄伊犁條約》挽回了巨大損失;甲午戰爭期間,曾極力主戰,上書反對《馬關條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李鴻藻去世,享年78歲,諡文正,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 孫家鼐:一代帝師,興辦實業,注重新式教育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縣人。咸豐九年(1859)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尚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管理學務大臣,兩年後任官拜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官至資政院總裁。

大清國諡號“文正”的八位大臣,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殊榮?

孫家鼐成為帝師後,欽賜建造狀元府第,懸掛“狀元及第”匾額。甲午戰爭爆發時,主張求和。戰敗後,支持光緒變法,投資興辦實業,推行新式教育,拜東閣、文淵閣、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宣統元年(1909)去世,享年83歲,諡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