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地處江西東北、信江中游的弋陽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中國古代戲曲活化石——弋陽腔的誕生地。是鍾靈毓秀之地,更為文章節義之鄉。古有抗金宰相陳康伯、愛國詩人謝疊山,今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方誌敏、汪東興、邵式平等。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探秘:弋陽縣港口鎮,藏著宋代99座古窯隨便挖,真的假的?

上饒三清媚女子文學研究會毛會長,告訴我她的家鄉也是南宋宰相陳康伯的家鄉港口鎮,藏著宋代99座古窯可以隨便挖,這裡挖出了瓷碗、高腳杯、花瓶等陶瓷。那藏在地下的“寶物”,能挖嗎?是不是文物呢?帶著這些疑問毛會長特約了幾位相關專業的院校老師前去考察,問我感不感興趣一探究竟?呵呵,我自然是感興趣了,一同前往去探寶。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據說當地有上百家之多的古瓷窯,可見當地制瓷歷史的鼎盛。附近兩座山,滿山遍野都是“寶”,是宋代古瓷窯,與景德鎮不一樣的是,這是民窯。而古民窯屬於文物嗎?據老師們瞭解應該不屬於文物,這裡是普通民窯,滿山都是。人們隨意一挖,精美瓷器出土,高腳杯、瓷碗、酒盞、梅瓶等,不過很難找到完整的,雖然有點破損,但仍然看出當年工藝的精湛。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2009年11月,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勘查隊在弋陽港口鎮和疊山鎮新發現特大型瓷石礦床,初步探明礦石儲量4億噸,全部儲量預計高達25億噸。新瓷石礦床的發現,為陶瓷產業的振興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九月,正是稻花飄香的季節,稻田裡的稻穗,深情地綻放出誘人的芳香,沁入心扉,讓人如痴如醉,吸引你毫不猶豫的走向稻田,感受那水稻青春的氣息。聞著稻香,一股收穫的喜悅油然而生,看著滿地茁壯成長稻穗,有多少勤勞人們的精心呵護。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你走近稻田,稻田金燦燦的一片,踴躍著豐收的喜悅。港口鎮人用智慧和汗水繪出了一幅壯觀的宏偉藍圖,金燦燦的稻穗,隨著秋風舞動,就像稻田裡泛起的陣陣波濤。那一株株挺直的稻子是春天種下的希望,如今已碩果累累,擠在鄉間的田野裡。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收割,打稻,曬穀,聽起來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回憶起來有些模糊,但仍有些悸動。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毛會長帶著我在村裡走走看看,談到了港口鎮的很多名人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南宋宰相陳康伯的故事.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民間流傳“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民間有戲言,“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種說法其實是比較片面的,造成這個說法的原因是北宋明主較多,且實行重文輕武之策,故多出名相,而南宋時期因許多將領憑藉地利之勢多次贏得勝利,因此才造成北宋多名相,南宋多名將的假象。所以,才有後世這樣的戲言。

當然,戲言只是戲言,是經不起推敲的。今天我們來到的港口鎮,也就是毛會長給我提到的這位老哥就打破了南宋無相的戲言,這哥就是陳康伯,南宋一個堅定的抗金名臣。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陳康伯(1097—1165年),字長卿,是信州弋陽現在的港口鎮人,諡號“文正”,但見文正這個諡號,便可知這哥絕對不是凡夫俗子之輩。

“文正”這個諡號是中國古代所有為官者夢寐以求的諡號,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為什麼這個諡號能讓這些士子如此趨之若鶩?

司馬光對此有言“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由此可見,“文正”乃是一個讀書人一生所追求的至高準則,是一個文人的道德最高點,我們再看看宋朝有哪些人獲得過“文正”的諡號?例如司馬光,范仲淹等。由此,可以看出獲得“文正”的人,都是在當朝做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的人,而陳康伯就是這麼一個人。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陳康伯究竟做了什麼,能讓其獲贈“文正”的諡號?

陳康伯自幼就機敏異常,史書豔稱“幼有學行。”並在宣和三年時考取太學上舍生丙科,且多次升官最終成為太學正,但沒有人的仕途會一直順風順水,陳康伯也不例外。當其仕途一路向上之時,忽聞家裡慈母去世的消息,無奈不得回鄉守孝,但即使在陳康伯守孝時期,老天似乎也不想讓他的守孝時期安然度過。史書稱“貴溪盜將其鄉。”面對即將到來的盜賊,陳康伯陣腳未亂,而是冷靜的召集起村中青年,組成臨時的義軍,迎擊來犯的盜賊,而就是這隻臨時拼湊的義軍,卻打出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康伯起義丁逆擊,俘其渠魁,邑得全。”陳康伯遇事不慌還能鎮定自若的招募義軍抗賊,足以證明其過人的膽識與強大的心理素質。

且丁憂回朝後另一次平定賊亂也能再次證明陳康伯的這些才能,史載“盜發白馬原。”陳康伯依舊挺身而出,率領州兵協助王師成功平定叛亂。從以上兩件事,就可看出陳康伯此人絕非池中物,但若僅憑這兩件事就給予“文正”的諡號,也顯得有些名不副實,那麼究竟是什麼事讓這老哥獲得“文正”這一殊榮呢?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南宋自1141年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後,宋金間二十年間幾乎無戰事。但到紹興年末,也就是陳康伯任首相之前不久,“非約為言自孫道夫使北還,已聞金以買馬”,金國此時已有撕破《紹興和約》,再次南侵的勢頭,但高宗對此仍持懷疑態度,遂派出王綸去金國一探虛實,但只得到“乃言和好無他”,於是朝廷中眾臣便覺無事,唯陳康伯“持初論不變”,堅定金軍必將南侵。隨著時間流逝,金國野心也逐漸顯現出來,“五月,金遣使賀天申節,出嫚言,求淮、漢地”且隨後出使歸國的葉義問、賀允中也回報,金國必然會撕毀和約出兵。

面對這個情況,陳康伯上奏言四策”一,增劉錡荊南軍,以重上流;二,分畫兩淮地,命諸將結民社,各保其境;三,劉寶獨當淮東,將驕卒少,不可倚;四,沿江諸郡修城積糧,以固內地。”並直言“今日更不問和與守,直問戰當如何。”直接表現出與金抗爭到底的態度。

然而在面對金兵壓境的狀況下,其他朝臣卻猶猶豫豫,不敢直面與金軍對抗。內侍省都知張去上書退避之策,甚至傳出皇帝要去閩、蜀之地避難的傳言,右相朱倬在此時也默默不語,冷眼旁觀。只有陳康伯堅定抗金,並上奏勸高宗“聖意堅決,則將士之意自倍。”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隨著金軍一路凱歌,宋朝的臣子也越發不安,“九月,金犯廬州,王權敗歸,中外震駭”見此情景,多數臣子都想著保護自己的家眷,拖家帶口匆匆避難,將戰前的恐慌氣氛推至高潮。而此時只有陳康伯與他人不同,他將家人接到臨安安置,並且要求臨安的城門比往日更晚關門,並在之後的殿內議事中,故意遲到,且解衣置酒,談笑如常,這些做法很好的緩和了戰前的緊張氣氛,渡過了戰前的危機,也使高宗懸著的心稍稍有了底。

但好景不長,高宗抗金的心理又產生了動搖。一日,忽然發下手詔“如敵未退,散百官。”陳康伯看後就將其燒掉,並再次陳言抗金利害,終是使高宗堅定了抗金的決心,而只要高宗堅定信心,那麼整個宋朝的軍民都被激勵起來了,一場名為“採石”的戰役也悄悄拉開了帷幕。

此戰,虞允文臨危受命,率部在採石與金軍對抗,由於金人不習水戰,所以此戰宋朝還是較有優勢的,再加上此時完顏亮後方政變,使得金軍陣腳大亂,虞允文趁勢出擊,並以火箭攻擊金軍艦隊,在義軍的配合下,成功在採石大敗金軍,完顏亮也被部下殺害。羅大經對此有評價“周瑜赤壁、謝安淝水、寇萊公澶淵、陳魯公採石,四勝大略相似”采石之戰的勝利,可以說是陳康伯堅持抗金的成果,此戰的勝利鼓舞了宋朝軍民抗金的熱情和信心。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然而高宗不久就懈於政事,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孝宗,孝宗是很尊敬這個老前輩的“禮遇殊渥,但呼丞相而不名。”但陳康伯也不是貪戀名利之人,連續兩次以病為由辭官,孝宗雖是不捨,但還是放陳康伯離朝,但也懇求陳康伯“有宣召,慎勿辭。”

宋孝宗,年輕氣盛,便想重振宋朝,於是,在孝宗時期,抗金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但孝宗時期,已經錯失了伐金的最佳時期,隆興元年,張浚出兵伐金,前期一路凱歌,看起來一切順利,但是長期的勝利矇蔽了宋軍對局勢清晰認知,宋軍內部諸將不和,最終導致了北伐的失敗。至此,宋朝不得不轉戰求和。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但是求和絕不是保全宋朝的方法,反而只會讓金國提出更加肆無忌憚的要求,宰相湯思退的不斷退讓,終是金國再次出軍威脅宋朝,迫不得已,孝宗罷免了湯思退宰相的職務。但是,要誰來頂替這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呢?而當時時人皆望康伯復相。迫於民望,孝宗派出使者去陳康伯家中懇請其復出,而此時的陳康伯已是重病纏身,按理是不適合在入朝為官的,他的家人也這麼勸到,但陳康伯只是說“不然。吾大臣也,今國家危,當輿疾就道,幸上哀而歸之爾。”即刻出門,上馬趕往朝廷,陳康伯此時是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並最終簽訂《隆興和議》,保住宋朝最後一點顏面。

“文正”這個諡號,皇帝為什麼不輕易給人?遊走在陳康伯故里

陳康伯故里 攝影:清風視界/盧清國

乾道元年,陳康伯向孝宗彙報完工作後就退去,走到官員值宿的房舍突然發病,用轎子抬到家中,便已去世,享年六十九歲。孝宗追贈他太師之銜,諡號"文恭"。並下詔擇日親臨其府邸祭奠,陳康伯之子陳偉節極力推辭,才未前往。工部侍郎何俌奉命監護陳康伯的靈柩歸葬家鄉弋陽。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孝宗親筆為陳康伯題寫"旌忠顯德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宋寧宗慶元(1195年-1200年)初年,陳康伯得以配享孝宗廟庭,並改諡"文正"。

英雄的落幕往往都是這樣,平淡無奇,與常人無異,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將永載史冊,供後人讚頌。明馮夢龍更是有言:遲魏之帝者,一週瑜也;保宋之帝者,一寇準也;延宋之帝者,一陳康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