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一休宗純 《七佛通戒偈》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如果說唐代“尚法”書風給佛教寫經帶來一種法度森嚴的規範的話,那麼,宋代“尚意”書風則賦予禪宗墨跡一種自然率意的抒情性格。


禪宗自六祖惠能之後,極力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思想,高度概括了禪宗對成佛的特殊理解,從而形成了一支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派別,它是中華文化園地裡最具原創性的一束奇葩。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一休宗純 《法語》條幅


在禪林中,善書的高僧不乏其人,他們以全新的理念,創新的精神,蔑視權威和偶像,反對僵死的成法,強調主體個性,主張直指本心,自然流露才是真正藝術體驗的實相,他們為中日兩國書法史譜寫了新的篇章。


我們所論述的禪僧書法,也正是指這種受過訓練的無意識流露,是高僧拼入了以往所經歷的一切意識經驗,所顯現出來的偉大人格的心靈軌跡,人們遂將禪僧的書法稱為“墨跡”。


“墨跡”一詞,在中國古代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用墨勾勒的線條,如宋沈括《夢溪筆談》稱黃荃等人的畫“不見墨跡”,這裡指不見墨痕的意思;

二是指手書的原本,唐代張籍《和左司元朗中秋居》的詩中有“學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的詩句。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一休宗純《遺偈》


然而,在日本,“墨跡”則特指禪林高僧的書法,且僅限於中國宋元時代高僧或同時代入日籍的歸化僧及日本鎌倉、南北朝、室町時代禪僧的書法,甚至不包括現代高僧的書法。


墨跡的表現形態與書寫內容種類繁多,應書寫的目的與場所的不同,其文字的表現姿態也千差萬別而難以盡述。平安時代,貴族們在文案上書寫的假名書法,多以橫幅卷軸的形式為主,也便於把玩欣賞。鎌倉時代以降,伴隨著禪院伽藍和書院的不斷營造與擴建,伽藍的壁面和茶室間所懸掛的墨跡就成了必要的飾物。與建築物的變化相適應,書寫的料紙在不斷地加大、文字的空間意識不斷加強、掛軸的裝裱形式也開始流行起來。許多巨幅墨跡,多與高大宏偉的建築物相協調。它與平安時代為供奉佛祖而書寫的寫經不同,那種莊嚴性和崇高感的書寫態度在墨跡中也發生了改變。根據種類及其內容的不同,既使是同一僧人書寫的墨跡,其表現形態也大不相同。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固山一鞏《東福寺修正看經榜》(局部)


墨跡的種類、名稱及使用目的等,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禪寺制度、行事、公用文書上的墨跡:

清規 法語(上堂法語、小參法語、秉拂法語、小佛事法語、示眾法語、警策法語) 疏:入寺疏(山門、諸山、江湖、道舊、同門、法眷、友社)勸緣疏、淋汗疏、草疏 榜:看經榜


(二)師弟同門關係的墨跡:

印可狀 尺牘 像贊 問答語、進道語 道號二大字 安名 額字 一行物 偈(別稱偈、投機偈、餞別語、遺偈)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石室善玖《月林道皎十三回忌拈香偈》


禪宗墨跡所書寫的內容,多為禪家特有的辭句,如印可狀、尺牘、法語、偈頌、畫贊、跋語、寺號、雅號、字號等,由於禪宗破除了人們對“佛”的偶像崇拜,否定佛教經典的權威,因此,在禪宗的墨跡裡邊,已經很少看得到前代所書寫的佛經內容,以及千人一面、萬卷雷同、正襟危坐、法度森嚴的寫經體了。在形式表現上則更為豐富,打破了以往寫經的傳統模式,多為手札、條屏、榜書、手卷等。由原來案頭上賞玩,到壁上懸掛欣賞的風氣也須大書特書一筆。

01

宋元禪僧墨跡及其流派

北宋徽宗在《續燈錄序》中說:“自南嶽、青原而下分為五家,各擅家風,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而會歸其一。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接物利生,啟悟多矣!源派演迤,枝葉扶疏,而云門、臨濟二宗,遂獨盛於天下。”而云門宗墨跡很少,現僅存的多為南宋以後臨濟宗楊岐派系統。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道潛《與叔通教授》


雲門宗最古的墨跡,是道潛致友人叔通教授的尺牘——《與叔通教授》。道潛,宋代高僧,為雲門宗大覺懷璉(1009—1090)的法嗣。俗姓何。法名道潛,號參寥子,錢塘人。曾住杭州智果寺,能文章,工詩詞,善書法。他與蘇軾終生相契並常以詩文翰墨唱和往來,蘇東坡在《書參寥詩》中記他在貶謫黃州時,參寥子自吳中不遠千里來訪,記夢作詩而應驗一事,頗具傳奇色彩。現藏在日本松永紀念館的《與叔通教授》的尺牘,是現存道潛唯一的墨跡,也可以說是北宋時代雲門宗的唯一珍品。


臨濟宗楊岐派派祖楊岐方會(993—1046)的法嗣白雲守端,其下出五祖法演,五祖門下又出“東山三佛”,即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克勤、佛眼禪師清遠、佛鑑禪師慧懃。其中,圓悟禪師的書法最負盛名,他書贈給嗣法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狀”,是現存臨濟宗楊岐派系統的最古的墨跡。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圓悟克勤《與虎丘紹隆印可狀》


圓悟克勤(1063—1135),名克勤,字無著,俗姓駱,彭州崇寧(今屬四川省成都)人。一生重視研究佛教經論,不遺餘力。著有《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但最能全面表述他的宗教思想和學術修養的著作則是《碧巖錄》。在圓悟禪師的思想裡邊,透徹出華嚴宗的哲學思想之精髄,強調圓融,主張“融通宗教”,堪稱“宗門第一書”。


圓悟禪師送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狀”,是宋代高僧墨跡流傳到日本的最早的一件作品。據說這是宣和六年(1124)圓悟禪師在六十二歲時書贈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它作為墨跡中的第一神品而備受日本禪林界的尊重。據說大德寺的一休宗純(1394—1481)把吃茶的儀式傳給弟子珠光,又同時賜予他圓悟克勤的這件墨跡。珠光把圓悟的墨跡懸掛在茶室裡欣賞,成功地將日本人的情趣融入其中,遂成為茶道的創始者,日本將墨跡懸諸壁端欣賞的風氣也由此開始。


在圓悟門下湧現出大慧宗杲(1089—1163)和虎丘紹隆(1076—1136)兩大高徒。由此,而產生出大慧宗杲流派,破庵祖先流派和松源崇嶽流派。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大慧宗杲《與無相居士尺牘》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氏,名宗杲,字曇晦,號妙喜。宣州寧國(安徽宣城)人。南宋時代高僧。他在禪學上,針對當時禪宗時弊,提倡以內省式的參究來達到開悟的禪修方式,即所謂的“看話禪”,並與此與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的“默照禪”相對抗,有“臨濟再來”之美譽。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與無相居士尺牘》,是大慧禪師貶謫於梅州時致友人無相居士的書函,也是大慧禪師墨跡之中的代表作。其書法用筆率意、厚重,妙趣天成。運筆流利快捷,毫無塵俗之氣。宋韓駒評:“妙喜書如古錦囊師子,蓋得法自在,心手相忘,渾然天成也。”他將學佛與忠君共論,把佛教菩提心與儒家忠義心並提,具有極強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品格。因此,這一思想也大受日本鎌倉時代的武家所歡迎。


在這個法系中,精於禪林文墨的高僧輩出,著名者有拙庵德光、北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居簡、物初大觀、大川普濟等。其中,尤以向日本禪林界傳播達磨祖師禪的大日房能忍的師匠佛照德光的法系更為人們所注目。

拙庵德光(1120—1203)。俗姓彭,名德光,自號拙庵,臨江(今江西省)新喻縣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聞大慧宗杲禪師住持明州(今寧波)阿育王寺,遂立即投到大慧宗杲門下,成為入室弟子。德光為佛教禪宗“南嶽下十六世”、臨濟宗楊岐派六世,為臨濟宗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其法嗣遍佈海內,甚至遠播東瀛。德光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佛教思想家和實踐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居簡 《登承天萬佛閣偈》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居簡(1164—1246),南宋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僧人。佛照德光的弟子。大慧宗杲法孫。據《續傳燈錄》卷三十五、《增集續傳燈錄》卷一、《釋氏稽古略》卷四等載,俗姓龍,字敬叟,潼州(今四川三臺人)人。少習儒,後棄儒而慕佛道。初隨廣福院圓澄和尚及別峰寶印參禪。其後因讀萬庵道顏的語錄而有所省,遂參謁育山佛照德光禪師處求證,前後侍奉達十五年,併成為佛照德光的嗣法弟子,也是中國五山之一淨慈寺的第三十七代傳人,為弘傳大慧一派禪法不遺餘力。並在其寺之北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處構築一室,故世稱“北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居簡”。淳祐六年(1246)圓寂,享年八十三歲。著有《北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集》十九卷、《北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續集》一卷、《北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居簡禪師語錄》一卷。嗣法弟子以物初大觀最為著名。

物初大觀(1201—1268),俗姓陸氏,諱大觀,字物初,慶元府(浙江)橫溪人。在北海悟心處受戒,後為淨慈北澗居簡嗣法弟子。歷住諸山,後為育王山廣利寺第四十四世主。鹹淳四年(1268)圓寂。擅長詩文,著有《物初剩語》。主要收錄其住法相禪院、顯慈禪寺、象田興教禪院、智門禪寺、教忠報國禪寺、廣利禪寺六會上堂語、小參、法語、頌古、佛祖贊、自贊、偈頌、小佛事等。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大川普濟《惜煙·四睡》偈語


大川普濟(1179—1253),四明奉化人(今屬浙江)。俗姓張。承天童山浙翁如琰的法嗣,屬臨濟宗大慧派,歷住浙江的淨慈、靈隱諸剎,享年七十五歲。他將《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及《嘉泰普燈錄》的五種燈錄,經普濟刪繁就簡,精粹五燈為一集,名曰《五燈會元》。該書彙輯上自七佛,下至青原行思下十六世、南嶽懷讓下十七世諸家禪師的“機緣”和語錄。按宗派編排,條理清晰,便於觀覽。此外,還有《大川和尚語錄》行世。《惜煙》和《四睡》二首偈語,是現存普濟禪師唯一的存世遺墨,原為鴻池家舊藏,現藏於東京梅澤紀念館。


以虎丘紹隆(1076—1136)為代表的虎丘派,在臨濟宗眾多的門派中一直保持著純樸的狀態。這一派目前流存下來最古的墨跡有密庵鹹傑(1118—1186)致璋禪人的《法語》(現藏京都市龍光院)。在密庵鹹傑的會下,又出現在禪林界以破庵祖先(1136—1211)和松源崇嶽(1132—1202)為代表的兩大系統,從而傳承著臨濟宗虎丘派的嫡傳系譜。而破庵祖先會下的最重要一支則是無準師範的體系。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密庵鹹傑《法語》(局部)


密庵鹹傑(1118—1186),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人。應庵曇華(?—一一六三)的弟子,虎丘紹隆的法孫,世稱“密庵鹹傑”。著有《密庵和尚語錄》傳世。其門下英才輩出,著名的有松源崇嶽、破庵祖先、曹源道生等高僧。密庵鹹傑的法嗣以破庵祖先為其派祖,而這一派最著名的是南宋時代傑出的禪僧無準師範。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無準師範《圓爾印可狀》


無準師範(1177—1249),四川省梓潼縣人。他作為徑山萬壽寺第三十四代主持,潛心研修禪學二十餘年,其名聲遠播東瀛,日本東福寺的開山祖師圓爾弁圓即是無準師範的嗣法弟子。其墨跡代表作《與聖一國師尺牘》《印可狀》《板渡墨跡》等,一方面透露出無準對日本弟子圓爾弘揚佛法的殷切期望,同時也揭示出無準在徑山萬壽寺遭遇兩次火災中,書信求助日本弟子圓爾並慷慨捐獻給徑山大量的援助物資,為徑山萬壽寺的恢復與重建做出的努力,從而譜寫了中日兩國宗教界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松源崇嶽(1132—1202),為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人,密庵鹹傑的弟子。歷住江南名剎,嗣法弟子有無明慧性、滅翁文禮、運庵普巖。無明慧性傳赴日歸化僧蘭溪道隆;滅翁文禮再傳弟子以元代高僧古林清茂最負盛名;運庵普巖的弟子虛堂智愚的墨跡在禪林中影響最大。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虛堂智愚《與照禪者偈頌》


虛堂智愚(1185—1269),俗姓陳,名息耕,亦稱息耕叟,號虛堂。四明象山(今浙江紹興)人。歷住阿育王山廣利寺、杭州淨慈寺、徑山興勝寺。日本入宋僧南浦紹明是他的嗣法弟子。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法語》,是智愚七十九歲時書贈給日本參禪者無象靜照的墨跡,虛堂對弟子的熱心求道精神深表讚許,於是寫下了以示教化的法語。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南浦紹明《法語》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古林清茂《月林》


古林清茂(1262—1329),通稱茂古林,別號修居叟,浙江溫州人。《與月林道皎偈》是其墨跡代表作,京都梅津長福寺開山月林道皎於元亨二年(1322)入元,住金陵鳳台寶寧寺,入古林清茂會下。泰定四年(1327)三月,古林清茂禪師賜給他“月林”道號及偈語,遂成為京都梅津長福寺的鎮寺之寶,也是元代禪僧字號墨跡中之精品。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中峰明本《與濟侍者警策》


元代著名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也屬於楊岐系破庵派高峰原妙的法嗣。俗姓孫,號中峰,又號幻住道人。他與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有很深的佛緣關係。《與濟侍者警策》墨跡,是他寫給夢窗國師的嗣法者入元僧鐵舟德濟的,文字點畫似乎從草簡中來,有如亂石鋪街,風掃落葉之感。世稱“柳葉體”。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趙氏一門法書卷”中,有他與趙孟頫的八通書札,堪稱書法史上寶貴財富,也是禪宗史料的重要文獻。

02

日本入宋元留學僧墨跡

日本從平安時代邁入到鎌倉時代(1192—1333),公卿貴族的統治搖搖欲墜,而隸屬於它的武士階級開始抬頭,並逐漸擴大勢力,統攬政權。往日活躍於書壇的世尊世流也逐漸失卻了優美豔麗的風姿,隨著貴族階層的沒落而愈發衰微。社會的風潮必然會反映到當時的書風上來。於是,平安假名的優美華麗、溫雅柔弱的陰柔之美,轉向了樸實剛健、恣肆雄強的剛陽之美。這一風格的轉變,正與禪宗的精神氣魄相吻合。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明庵榮西《誓願寺盂蘭盆緣起》(局部)


在入宋的禪僧之中,最早給予日本書壇及禪林界以影響的人物當首推明庵榮西(1141—1215)。榮西於仁安三年(1168)和文治三年(1187)兩度訪宋,承繼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禪師的法嗣,為臨濟宗在日本的傳播與弘揚做出巨大貢獻。榮西也因此被奉為日本禪宗的始祖。存藏在福岡誓願寺的《孟蘭盆緣起》,使用宋代最為流行的彩箋紙,是一幅瀟灑、率意、自然的力作,在有意於無意之間流露出黃庭堅書風對他的影響。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俊艿《泉湧寺勸緣疏》(局部)


繼榮西禪師將宋代新書風傳入日本的還有京都泉湧寺的開山祖師不可棄俊艿(1166—1227),他於日本正治元年(1199)入宋,在天台山研修律宗長達十二年之久,於建曆元年(1211)返回日本。俊艿在儒學方面很有深造的造詣,作為新興的程朱理學和律宗的重要傳播者在日本漢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同時也為禪林墨跡帶來了巨大影響。他在回國之際攜帶大量的佛家及儒家經典,以及法帖、御筆、堂貼、碑文拓片等,為日本新文化的攝取和書壇的振興不遺餘力。他為泉湧寺題寫的《勸緣疏》,深得山谷遺韻同時又流露出他超凡脫俗的性格,博得後鳥羽天皇的器重及朝野人士的欽佩。他的手札更具有一種率意豪爽的性格,通篇氣勢相連,點畫雖有山谷書風的痕跡,但不失強調自己內在的心性。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道元《普勸坐禪儀》


此外,還有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師道元(1200—1253),他於一二二三年隨明全禪師入宋求法,向天童山如淨禪師學曹洞宗,於一二二八結束了五年的留學生涯返回日本。初住建仁寺,後住寶林寺,最終創建永平寺,遂成為日本曹洞宗的鼻祖,為曹洞宗的興隆竭盡全力。他三十四歲時書寫的力作《普勸坐禪儀》墨跡,在端正質樸的書風中,可以窺見出黃山谷及宋高宗書風的影響。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圓爾《遺偈 》


圓爾弁圓(1202—1280),字圓爾。俗姓平,駿河(今靜岡縣)人。鎌倉中期的臨濟宗禪僧。自幼學習天台宗,十八歲時出家住圓城寺,在東大寺受戒。嘉禎元年(1235)入宋,先到遐爾聞名的佛教勝地——寧波的太白山麓的天童寺參曹源的弟子疵絕道衝,又到臨安(今杭州)的天竺寺從柏庭善月受天台教法。其後,由退耕德寧的引薦,到徑山寺拜無準師範為師,侍奉左右,併成為嗣法弟子。南宋淳祐元年(1241)四月,圓爾滿懷著恩師的殷切期待,結束了長達六年的留學生活而學成歸國。


日本仁治二年(1241)秋,圓爾從九州博多灣登陸歸還日本,歷住崇福寺、承天寺。此後,兩寺提升為官寺,他又在京都東山月輪別墅處模仿宋朝的徑山寺,建立起規模等同於東大寺和興福寺之和的東福寺。東福寺的寺名就是從這兩寺的寺名中各取一字而成的。圓爾被推為開山祖。寺院按禪寺格式設七堂伽藍,祀禪宗祖師像,設真言八祖像,天台六祖像及秘宗傳法灌頂的道場。由此可以看出東福寺在其性質上是重修禪宗,同時兼修天台、真言二宗。圓爾於日本弘安三年(1280)十月十七日入寂,享年七十九歲。花圓天皇賜他“聖一國師”的諡號。圓爾弁圓的《遺偈》,是其墨跡的代表作。

《遺偈》

“利生方便七十九年,欲知端的,佛祖不傳。”

在禪僧的墨跡之中,“遺偈”最可表現禪師的性格,他將一生所追求的事業用一首偈語來作最後的表白,體現出坦然樂觀地面對死亡,乾淨利落,不喜拖泥帶水,與其宗風相吻合。禪師在彌留之際,精神恍惚,雖筆法蒼勁老辣,但早已不計工拙,在略帶幾分稚氣的書法結構中,仍感受到七十九年來的風雨滄桑。


圓爾著有《三教要略》《十宗要道》《坐禪論》以及由弟子虎丘師煉校纂的《聖一國師語錄》等。圓爾生前為東福寺制定了寺規,必須選任弟子中有優秀品質及有大“器量”者,才能擔當寺院住持的重任。圓爾門下著名的弟子及法孫痴兀大慧(1229—1312)、乾峰士曇(1285—1361)、大道一以(1292—1370)、白雲慧曉(1228—1297)等都有入宋學禪的經歷,且都留下了珍貴的遺墨。其門派在古代日本禪宗二十四派中稱為“聖一派”,以東福寺為中心而幅射全國,擁有眾多的寺院和信奉者成為五山禪寺的主流派。圓爾作為東福寺的開山祖師,在日本文化史上,為宋學的傳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痴兀大慧《遺偈》


03

宋元時代歸化禪僧墨跡

隨著中日兩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日宋貿易的船隻往來穿梭,海上交通不斷,宋代的新文化也被帶到了日本。此時僧侶之間的相互往來也最為頻繁。當時不僅有日本到中國來的留學僧、學者,宋代高僧也不斷地東渡日本傳教。他們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比起在中國短期修行的入宋僧來更具有魅力。作為宋代禪僧的墨跡,在日本享有殊榮的是圓悟禪師的臨濟宗楊岐派系統。如前所述,圓悟禪師的門下有虎丘紹隆和大慧宗杲兩大學派,而虎丘紹隆的再傳弟子密庵鹹傑門下又湧現出松原崇嶽、破庵祖先和曹源道生“三傑”,鼎足而立,為宋代禪僧之最。此外,屬於這個法系的著名高僧還有無準師範、痴神道衝、虛堂智愚、古林清茂等人,他們都留下了受宋代尚意書風影響的高格調墨跡作品。


然而,給予日本鎌倉時代以直接影響的卻是他們的弟子或法孫——兀庵普寧、蘭溪道隆、無學祖元、一山一寧、大休正念、清拙正澄等赴日入籍的宋元歸化僧。他們向日本傳入臨濟禪法,移植宋代的禪宗叢林制度及宋明理學,對弘揚中國的先進文化以及對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無學祖元《偈語》


兀庵普寧(1197—1276),宋西蜀(四川省)人。早年出家,後參謁明州阿育王山無準師範禪師併成為嗣法弟子。景定元年(1260),應日本京都東福寺圓爾弁圓的邀請,懷著“亡宋”之痛,毅然東渡日本。先後住博多聖福寺、京都東福寺。後應執政官北條時賴的邀請,住鎌倉建長寺,成為第二世主。他在日六年間,與僧俗相交融洽,倍受世人尊重,對弘揚宋代純粹禪風不遺餘力。


其墨跡代表作有《法語》《與悟空敬念尺牘》《致本覺上人尺牘》《大慧宗杲答呂舍人法語》《與東巖慧安尺牘》等,由此可以瞭解兀庵普寧禪師在日期間的交遊關係。在眾多尺牘的墨跡中,透露出一股典雅純正的宋代書風,用筆率意自然,毫無做作之態,法度嚴謹而不顯侷促,筆勢流暢而不見輕滑,在宋代高僧墨跡中也堪稱一絕。


蘭溪道隆(1213—1278),俗姓冉,諱道隆,道號蘭溪。四川省涪江(今重慶市)人。承繼臨濟宗臨濟宗楊岐派無明慧性(1162—1237)的法嗣。日本寬元四年(1246)年三月,蘭溪由入宋僧月翁智鏡的引薦,接受日本鎌倉幕府的邀請,攜弟子義翁紹仁、龍江應宣等人赴日,這可以說是中國禪僧赴日的第一個代表團。當時受到執政者北條時賴的厚遇,蘭溪道隆遂成為建長寺的開山祖師。現藏在神奈川常盤山文庫的“諷誦文”和京都大德寺所藏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酷似張即之的書法,點畫精到穩健,在當時禪僧中可謂鶴立雞群,比起日本的禪僧來確有更紮實的功力和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


蘭溪道隆在日圓寂後,應北條時宗的邀請,無學祖元(1226—1286)也攜帶著中國傳統的儒家與道家經典和法帖等奔赴東瀛。他為日本京都相國寺揮毫題寫的“與一翁院豪偈”巨幅卷軸,顯示出豪爽明快的禪宗風格。他為建長寺書寫的《諷誦文》,書法端莊,溫潤厚重,老筆勁健,即有宋代書風天真爛漫之趣,又有他自身清明豪放的人格流露。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一山一寧《雪夜作》


一山一寧(1247—1317),俗姓胡,號一山,台州臨海人。日本正安元年(1299)六月,他作為元朝的外交使節赴日本博多,抵達日本九州太宰府。或許是他帶著元朝致日本詔書的緣故,日本鎌倉幕府懷疑他是元朝派來的間諜,將他謫居到伊豆半島,幽閉於修禪寺。在解除對他的誤解之後,歷住建長寺、圓覺寺、淨智寺,以其宗教界的崇高威望和學識淵博而贏得了後宇多法皇為首的皇室、貴族的青睞與皈依,並培養了一大批五山禪林中的顯赫人物。他在京都將宋代尚意書風的禪意融合於朱子學說,對日本五山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山博學多識,長於詩偈和草書。現存名作“雪夜作”“六祖偈”“法語”等墨跡,奔放自在,直追晉唐風範,清妍灑脫的書風,為世人所重。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大休正念《舍利啟白文》


大休正念(1215—1289),號大休,浙江永嘉人。早年隨杭州靈隱東谷妙光禪師學曹洞禪法,後遊歷諸寺後,向徑山松源派石溪心月禪師學臨濟教義並承其法嗣。南宋鹹淳五年(1269)元兵南侵,局勢動盪,此時正逢住日本建長寺主持蘭溪道隆之邀,隨即奔赴日本傳法。兀庵普寧圓寂後,遂成為建長寺第三世主。在日二十年間,為鎌倉禪宗的發展做出積極的努力。日本正應二年(1289)七十四歲時圓寂,日本伏見天皇賜諡“佛源禪師”號,其法系稱佛源派。傳世墨跡有《舍利啟白文》《尺牘》等。從《尺牘》中,透

露出建長寺第二世主無學祖元圓寂的具體日期,頗有禪宗史料價值。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清拙正澄《遺偈》


清拙正澄(1274—1339)為元代屈指可數的名僧五十二歲時應日邀請,歷住鎌倉、京都諸大寺院,將中國禪林規章儀式傳入日本,對於武士的教化等方面,給予禪林界巨大影響。今藏松永紀念館的《秀山別稱偈》《與無著良緣偈頌》《騎牛祖師圖贊》等遺墨,其鮮明的個性和濃郁的韻味躍然紙上。


04

日本中世紀本土僧墨跡

由於中日兩國高僧絡繹不絕的交往,宋代的新文化也在不斷地輸入到日本。宋代高僧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精湛的書藝贏得了日本禪林界及書壇的矚目與青睞。於是,與“和樣書法”迥異的禪宗墨跡,一躍成為書壇的主流,它培育在以禪苑為中心而興起的學問與藝術的土壤裡,同時也表明了宋元書風經禪僧之間的往來已經在日本深深地紮下了根。經過長時期的同中國往來,日本逐漸汲取中國的新文化,經過咀嚼和醇化,終於育成和造就了本土高僧的藝術,湧現出夢窗疏石、虎關師煉和宗峰妙超三家禪林精英。這三家都沒有航渡中國的經歷,卻留下了具有日本民族特性的墨跡。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夢窗疏石《春屋號並偈》


京都天龍寺開山祖師夢窗疏石(1275—1351)是一位對日本中世禪林及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等各領域都產生深刻影響的臨濟高僧,享有極高的聲譽。他擅長草書,師事一山一寧,富有淡泊、清高、優美、古雅的日本情調。門下有春屋妙葩、義堂周信、絕海中津等著名高僧。他們對後來的五山文學給予很大的影響。夢窗的代表墨跡有寫給春屋妙葩的“春屋號並偈”,體現了他那深厚的學識與修養。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絕海中津《十牛頌》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虎關師煉《蘭室號》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虎關師煉《進學解》


作為五山文學的泰斗虎關師煉(1278—1346)也曾鑽研過黃山谷的書法,從日本東福寺所藏的力作《進學解》殘本四幅中,也能窺出一山一寧筆法的痕跡。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宗峰妙超《關山號》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宗峰妙超《看讀真詮榜》


大德寺開山祖師宗峰妙超(1282—1337),幼年時期曾沉浸在和樣書法的探索上,步入中年後,在鑽研唐宋典籍的過程中,開始致力於宋代書法的借鑑與吸收。日本大德寺塔頂真珠庵秘藏的《看經榜》墨跡,痛快之感,堪稱日本墨跡中的精品。


由此,我們在禪宗墨跡的書寫態度上可以看出沒有像寫經那種嚴格的規定和對書家個性的限制,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純正的宗教情操,而在書寫時又表現出極大的隨意、自然、天真爛漫的情趣,多以抒情遣興的行草書來表達適意的性格。在禪僧的墨跡裡邊,我們看不到雷同的傾向和拘謹作態的性格。


禪僧的墨跡,它捨棄了表面上的法度與技巧,而追求、景仰禪意中的心境美、氣魄美,它所崇尚的簡潔、孤高,幽玄、脫俗的作風,正與禪僧在宗教上的篤信和茶禪一味的綜合體。面對佛教文化的傳人,由於中日兩國接受的基線不同,因此,移入的程度也大相徑庭。


日本由於主體文化的脆弱和膚淺,致使原生文化在文化交往中湮沒於大量的文化分化與重新組合之中,佛家思想意識滲透到日本人的心靈深處,影響著日常的文化與生活。因此,“墨跡”在日本備受青睞,而在中國卻遭到冷遇,在這一點上,恐怕是佛教與儒教在審美上的差異所致。


在這個時代的中日兩國文化交往中,禪僧始終扮演著文化傳播媒介的角色,他們既是神秘的思想家,同時又是著名的學者和富有個性的藝術家,他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東陵永璵《召庭學說》


在中日書法比較中,我們也發現,日本列島雖然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在特定文化環境中長期依賴和藉助外來文化發展,卻造就了民族的開放意識和民族本位意識,在攝取外來先進文化時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主動性、自覺性。在重現實、重實用的文化心理方面,又表現出消化異質文化而轉化為民族特有文化的超凡能力。在對中國書法的吸收與借鑑方面,也確乎如此。


中日兩國禪僧之間的相互往來,促進了日本書道事業自身的發展,禪林成為交流學問與藝術的園地。日本禪僧們始終有機會同中國上流社會的先進文化相接觸、相默契。蘇、黃、米為首的尚意書風一直在影響著頻繁往來的日本僧侶的書法。這些高僧為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日本書法走向近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05

鎌倉至室町時代僧侶的書法


日本僧侶的書法,從鎌倉後半期至室町時代,隨著禪宗的興隆,能看到以所謂墨跡聞名的許多作品。其中大多數與書法的專業書家作品不同。它不重視技巧,而是基於禪機而書。即使偶爾多少學習一點專業性的技巧,但不拘泥恪守,在臨書的過程中往往融進自己的情趣。因此,它與社會一般通行的書法性質大相徑庭。即使在江戶時代,在這一點上也大抵相同,提起僧侶的墨跡,仍然認為是屬於特異的存在。可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通過這個時代儒學卻確立了指導地位,佛教給與文化方面的影響,似乎並沒有儒學那樣大。因此,這個時代就書法而言,很難看到像鎌倉室町時代的禪僧墨跡那樣,給人一種充實而又豐富的美感。


這個時代的禪僧墨跡,之所以繼承鎌倉室町以來傳統,首先是出現了像大德寺的澤庵宗彭、玉室宗珀(1572—1641)、江月宗玩(1574—1643)三家,深受茶家所重。


澤庵宗彭(1573—1645),山名氏臣秋庭綱典之子,別號冥之、東海暮翁、無名氏、又玄。幼少出家,法諱春翁、秀喜。二十二歲時於但馬宗鏡寺向燻甫宗仲高僧參禪,入大德寺後,參春屋宗園法乳,法諱改為宗彭。二十九歲時寓居大安寺,隨相國寺派文西洞仁學習外典、詩文,三十一歲時於南宗寺參禪,授予澤庵的法號。三十七歲時成為大德寺第一百五十三代住持。此後,淡薄名利辭職而退,隱居於玉井庵和於一庵。著有《明暗雙雙集》《東海夜話》《不動智神妙錄》《澤庵和尚全集》等。


江戶時代後半期,深受明朝書風影響的黃檗派高僧,在書道上特別值得列舉的人物是寂嚴、慈雲、和良寬。


寂嚴(1702—1771),備中國淺口郡人。字諦乘。九歲出家,住備中國寶島寺。明和四年隱退於倉敷的玉泉寺。精通悉曇學的學問僧。此人的書法最令人感動之處在於善於文字的佈置,深諳章法之美。作為僧侶而勤於修業,作為學者而富於教養,書法的表現沒有絲毫的俗氣,格調之清新頗為少見。


慈雲(1718—1804),大阪中之島高松藩邸人。俗姓上月氏,幼名滿次郎。十三歲時於河內國田邊的法樂寺出家得度,名諱飲光,字慈雲,號百不知童子。十六歲時從伊藤東涯學習儒學。作為僧侶,他兼修顯、密、禪三宗,儒學造詣亦頗為深厚。其書風與即非有頗多相似之處。即非(1616—1671)是江戶時代初期來日的高僧,其師隱元屬黃檗派。慈雲的書法中也有黃檗派書風的豪邁處,在其深厚的學養中透露出靜謐溫潤的氣質。


書法雜誌中日禪宗墨跡欣賞

良寬《天上大風》


良寬(1757—1831),越後國出雲崎山本以南的長子。幼名榮藏。十九歲出家得度,改稱良寬。仰慕備中國玉島的園通寺國仙和尚的大名,赴玉島拜師,寬政三年國仙和尚沒,同七年迴歸故里。其後,放浪於國內諸山名剎,於文化元年定居西蒲原郡國上山之五合庵,文化十三年移住國上的鎮守乙子祠畔的小庵。十年後的文政九年(1826)以降,搬至三島郡的島崎村元右衛門的邸內,晚年在此生活了五年,直至去世。因此,良寬的研究者們多以五合庵時代、乙子時代和島崎時代來劃分。墓地在木村家附近。良寬的書法,出自唐代的懷素或日本的《秋萩帖》;他的萬葉假名書寫的也十分精絕,線質纖細,枯淡清澄,與其天真爛漫、無慾恬淡的性格相一致;他還擅長漢詩,醉心於中國的古典文學,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


寂嚴在備中,慈雲居河內,良寬住越後,他在世時都博得了當地人們的信仰,其書法也主要是在信徒之間流傳。然而在今天,這三家作為這個時代的書壇名宿,奉獻給他們的是最高的讚美之詞,其評價遠遠凌駕於儒者之上。

三家都各自形成了獨自的書風。慈雲的書法世界有梵字般的神秘色彩;寂嚴則多寫唐詩,草聖的高妙處更為出類拔萃;良寬,師法唐僧懷素的狂草和《秋萩帖》,且毫無拘束做作之感,那種對日本書法本質美的潛心研究,可心以說是天下無雙。這三家的書法都全面地發揮了各自的潛能,一掃粉飾之跡,在天籟的自然流露之處所表現出的超逸脫俗的性格,具有同一的境界。由於他們擺脫了熱衷於唐樣風格的一般風潮,而置身於創作性的藝術境界,正是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書法作品才贏得今日的高度評價。


在這些僧侶之中,尚能列舉數家。如伊予的明月,博多的仙涯,肥後的豪潮等數家。如果說這個時代的僧侶盡是這種超逸脫俗之人,那也並非如此。佚山以篆書名世;京都相國寺僧大典,傳說為趙子昂的入室弟子;雲華與賴山陽等人交往密切,自己善畫墨蘭,文人畫風格明顯。因此,不能以三家涵概全體。不過,從書法理論和藝術價值來考慮,無可否認,寂嚴、慈雲、良寬這三家是這個時代書法世界的最重要的存在。


原載《書法》雜誌2020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