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腦卒中:如何揪出更多"沉默"房顫?

真實世界研究發現,利用植入式心臟監測裝置(ICM)對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進行長達1年的監測,較30天的監測,可提高房顫檢出率。結果與隨機研究CRYSTAL AF一致。目前指南建議的監測時間為30天,而此項研究發現,72%的房顫患者是在發生不明原因腦卒中後30天~1年之間檢出的。

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腦卒中協會(ASA)指南指出,對於不明原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可延長監測時間至30天,針對房顫的監測可持續至6個月。

研究者指出,CRYSTAL AF研究、EMBRACE研究及此項真實世界研究結果,均表明延長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的監測時間,可提高房顫檢出率,這些證據已足以支持改寫指南。

有評論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改寫指南為時尚早。評論指出,目前尚需明確,體外監測裝置監測30天,與ICM監測1年的房顫檢出率有無差異。EMBRACE研究應用體外監測裝置,而CRYSTAL AF研究和真實世界研究,均利用的是ICM。在EMBRACE研究中,房顫(持續≥30秒)30天檢出率為16.1%,與CRYSTAL AF研究的房顫(持續≥30秒)1年檢出率12.4%,以及真實世界研究的房顫(持續≥2分鐘)1年檢出率16.3%,無明顯差異。評論稱,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的房顫負擔確實很重,但是,延長監測時間>30天,是否對檢出率及成本效益均有益,還需進一步明確。

不明原因腦卒中:如何揪出更多

30天4.6% vs. 1年16.3%

該真實世界研究納入1247例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患者均植有ICM。ICM可通過網絡自動傳輸數據。隨訪期間,192例患者發生了1737次房顫發作。30天時,房顫檢出率為4.6%,1年時上升至16.3%。其1年檢出率高於CRYSTAL AF研究,但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16.3% vs. 12.4%,P=0.15)。

直接抗凝?

不明原因腦卒中佔全部腦卒中的約30%。目前,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的標準治療是抗血小板治療。而檢出房顫的患者,則應接受抗凝治療。由於當前監測方法及時間的不足,被遺漏的房顫患者,可能因未及時接受抗凝治療,而面臨著腦卒中復發風險。

那麼,要降低這類患者的腦卒中復發風險,除了提高檢出率外,是否應將抗凝治療作為標準治療呢?目前,已有隨機研究在分析,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的結局差異。如果證實,患者可從即刻抗凝治療中獲益,則無需再進行針對延長監測時間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