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本田吸收合併“本田汽車”:擴產能,搶“賽道”

“不產生一個疫情,也不錯失多生產一臺車的機會。”

3月29日,廣汽本田宣佈:2020年4月1日,正式完成對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的吸收合併。合併之後,後者更名為廣汽本田廣州開發區工廠。

廣汽本田合併“本田中國”?這是一波什麼“神操作”?

在此,扉旅汽車友情提示一下:本田汽車(中國)有限公司並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本田中國。

廣汽本田吸收合併“本田汽車”:擴產能,搶“賽道”

本田汽車(中國)成立於2003年9月8日,曾是本田控股、廣汽和東風參股的中國汽車史上首個產品100%出口的整車製造企業。2018年,本田汽車(中國)成為廣汽本田的全資子公司,如今廣汽本田正式完成對本田汽車(中國)的吸收合併。

吸收合併後,廣汽本田將保留本田汽車(中國)原有的整車生產出口和全球KD零部件供應兩大業務。整車業務方面,繼續生產CITY車型並出口至墨西哥市場;全球出口KD零部件供應業務,則將面向本田在泰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整車工廠供應量產零部件。

此外,該工廠還將於2020年4月起投產內銷車型,首款車型為雅閣(ACCORD)。

廣汽本田表示,此次吸收合併,將提高廣汽本田的資源利用率和運營效率,擴大企業產能,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這也意味著,繼黃埔和增城兩個廠區的三條整車生產線及一個發動機工廠外,廣汽本田的生產體系中又新增了廣州開發區工廠,

邁入整車“四線生產”階段。

廣汽本田吸收合併“本田汽車”:擴產能,搶“賽道”

近幾年,廣汽本田市場表現不俗,在逆勢之中,依舊 “拔尖”。

2019年,廣汽本田全年累計銷量超過76萬輛,同比增長4%,領跑中國車市大盤,但產能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正如廣汽本田自述,“2019年,基本產能60萬輛,產量超76萬輛,產能利用率達120%以上”。產能的不足,也導致了去年廣汽本田以1.8萬輛的銷量之差,落後於“後來者”東風本田。

2020年,是廣汽本田的產品大年,將推出全新飛度及冠道中期改款車型。同時,廣汽本田還將推出凌派混動版本、皓影混動版,完成“SUV+MPV+中級+中高級轎車”的全矩陣混動產品佈局。

為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廣汽本田第三工廠基本產能改造項目已經投產,產能由12萬輛/年擴大至24萬輛/年,再加上廣州開發區工廠5萬輛/年的產能,2020年廣汽本田將形成77萬輛的年總產能。

廣汽本田吸收合併“本田汽車”:擴產能,搶“賽道”

除了擴大產能搶佔市場,廣汽本田的新工廠還有別的“小動作”。

扉旅汽車通過天眼查數據顯示,3月23日,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發生經營項目變更,新增經營範圍為汽車整車、專用汽車和摩托車製造;汽車發動機製造及發動機研發機構建設:升功率不低於40千瓦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發動機,燃料電池和混合燃料等新能源發動機等。

而廣汽本田也備案了一處新的經營場所,地址正是此次整合完成的廣州開發區工廠。

顯然,廣汽本田正在加速新能源領域的佈局。

自2018年起,廣汽本田發力新能源汽車領域。同年11月,廣汽集團發佈公告表示,通過廣汽本田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大建設項目,以及廣汽本田新能源車生產線改建項目。兩個項目總投資達32.7億元,建成後年產能預計為17萬輛。

事實上,為了搶佔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解決雙積分問題,多家合資品牌早已盯上新能源汽車產品,而廣汽本田卻“有些落後”。

扉旅汽車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廣汽豐田、一汽大眾等“競爭對手”,如今已有電動化產品上市,且具有一定的市場積累。而廣汽本田旗下Honda品牌並無電動車在售,其合資自主品牌“理念”,在轉型新能源汽車領域後,市場表現較為一般,廣汽本田另一款插電混動SUV世銳也已停售。

有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新能源板塊就是按企業自身的產品節奏推進,廣汽本田現在只有一款純電動車型VE-1,混動雖然不屬於新能源範疇,卻是企業的主推技術,已有三款車型。”

不過,根據本田規劃,到2025年,將在中國投產25款電動化車型,2020年本田將推出i-MMD+1.5L發動機動力組合,該動力組合將率先搭載在廣汽本田的凌派上,未來會擴展到其他車型上,而今年本田,還將把獨創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SPORT HYBRID e+導入中國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