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門見人不愛打招呼,真是沒禮貌嗎?打招呼這事沒你想得簡單

見到人要打招呼,這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一種禮貌要求。可是我們往往會發現,並不是父母教導了孩子,孩子就能做到跟每一個見到的人都打招呼的。很多父母可能會疑惑,覺得自己明明已經教的很到位了。可是孩子為什麼總是做不到呢?其實孩子產生的這種行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孩子的年齡心智所導致的,並不是因為孩子缺失禮貌造成的。想要孩子能夠學會社交禮儀,還是需要慢慢的加以引導的。

親戚家有一對龍鳳胎,姐姐十分外向,一般見到人就會主動叫“阿姨好、叔叔好”這種問候的話語,大人們見了幾乎人人都誇孩子真是懂事有禮貌。可是弟弟卻跟姐姐有些相反,有時候見到人反而躲在家長的身後,一般也不主動問候。我的這位親戚有時候就很納悶,怎麼都是自己的孩子,教過一樣的東西對他們說過一樣的話,但兩個孩子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孩子出門見人不愛打招呼,真是沒禮貌嗎?打招呼這事沒你想得簡單

孩子不打招呼不一定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具體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具體的分析來看,至於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幾點。

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

1.對陌生產生焦慮

研究人員發現:

當嬰兒6~9個月大時,就開始試圖去理解周圍世界,甚至開始對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預期。比如,她們會開始嘗試“哭”和“媽媽反應”之間有什麼聯繫。也是在這個時期,寶寶的記憶力開始發展,所以當他們碰到一個記憶中不存在的人時,就會表現出小心和謹慎。

對陌生的焦慮與孩子的成長年紀其實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會發現孩子在比較年幼的時候,基本上都對親人有著十分強烈的依賴感,一般情況下都是跟媽媽或者照顧自己最多的人最為親近,那是因為孩子有一定的警覺性,會有認生害怕陌生人的表現。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基本上三歲以後時,才會逐漸放開對陌生人的焦慮感覺,當然這也跟孩子的性格直接掛鉤,如果孩子天生是比較內向安靜的性格,可能會放開的晚一些。並且如果初次在陌生的環境、初次碰到的人,也會本能的產生對陌生的焦慮感。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不嘴甜就責怪孩子是沒有禮貌的。

2.孩子單純的心情體現

比如孩子就是不喜歡現在打招呼,或者就是不喜歡眼前這位要去打招呼的人,這其實都是孩子非常單純的直接想法。像之前朋友家的小孩,就是對別人都很親近友好,可是就是見到一個叔叔會不打招呼,也不願意去說話,問詢孩子原因才知道原來是小朋友不喜歡這個叔叔,覺得這個叔叔長得很兇會害怕。所以有時候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的理由其實很純粹,只是單純的不喜歡而已。

孩子出門見人不愛打招呼,真是沒禮貌嗎?打招呼這事沒你想得簡單

3.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打招呼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認為,孩子對於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他在199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受測孩子中(平均年齡為8.6歲),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地稍微後退。

父母告訴孩子要見人就打招呼,雖然說的很明白,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並不能完全理解它的用意。在大人的世界裡,打招呼是一種社交禮儀的體現,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並沒有這些規矩,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甚至會發出“我為什麼要去跟他打招呼”的這種疑問。

雖然通過以上的解釋我們能夠理解了為什麼孩子有時會不願意打招呼,但是也並不代表家長因為理解就順其自然放任不管了。不管怎樣,家長還是需要教導孩子基本的禮儀,懂禮貌的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而成的,如果家長能夠用一些正確方法教育成功,那對於孩子在社交上,也是很大的一種幫助。

正確的教育方法

1.與孩子提前做好溝通

能夠提前給孩子進行心裡疏通做好溝通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環節,它能夠讓孩子理解打招呼懂禮貌的真正用意。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我們要禮貌對人並且尊重別人,這樣做有哪些意義,不做的話可能會有哪些問題。當有一些親戚或朋友拜訪或者聚餐時,可以提前跟孩子商量好,一會兒要記得打招呼,並且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打,越詳細越好,這樣會讓孩子在做的時候更有準備。

2.反覆的嘗試,多給鼓勵

一次兩次孩子沒有做到家長也不要喪氣更不要指責孩子,可以多一些鼓勵的話語,讓孩子更有勇氣。孩子的膽小、內向這些也是可以通過慢慢的嘗試逐漸改正的,只要家長有耐心,只是時間的問題。當孩子有勇氣踏出第一步時,那後面的就會容易許多。教孩子做一件新的事情,總是需要不斷的嘗試,反覆的練習的。

孩子出門見人不愛打招呼,真是沒禮貌嗎?打招呼這事沒你想得簡單

3.不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兒童行為心理學》曾提到:

“負面標籤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感受,還會影響今後的行為發展模式,而且負面標籤可能真的會讓孩子禁錮到這個負面角色中,一直朝著負面標籤的方向去發展。

在教導孩子禮貌要求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當孩子沒有做到做好時,就給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標籤。這些標籤就會貼到孩子心理讓孩子覺得自己可能就是不行的,打擊孩子的自信自尊,孩子後面想要去努力可能就會因為你的打擊而喪氣。所以,在幫助孩子練習的時候,一定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學會理解孩子。

4.不要命令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說:在外人面前管孩子,會讓孩子感到尷尬或者受到羞辱,他的情緒會壓過他們的專注力,從而忽視你要教導他的內容。

生活中命令的話語,往往不會起到什麼正面的效果,只能讓孩子心底十分的厭煩和產生逆反。最有力的方式,是採用勸導與建議,溫柔充滿道理的話語永遠比命令的話更有意義更有效果。所以當家長採用溫和的教育方式告訴孩子時,會更容易讓孩子用心聆聽它並去慢慢嘗試接納它。命令與硬來是絕對不可實施的,因為它只會起到反作用。

孩子出門見人不愛打招呼,真是沒禮貌嗎?打招呼這事沒你想得簡單

5.要給孩子做榜樣

之前一位教育界朋友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

每一位成功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優秀的因子,同樣每一位失敗的孩子也都在父母身上找到潛在的根源。

家長可以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在榜樣的示範下,孩子會參考你的行為去嘗試做這件事。家長想要孩子達到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那最好的做法就是自己也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我們讓孩子遇到熟人就主動打招呼問好,那自己也要做到見到熟人時就微笑問好。在家長強有力的行動下,孩子也會受到氛圍的感染。這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帶來的效果,這就是家教的力量。

社交禮儀不是一件輕鬆容易就能夠辦到的事,大人們在這門功課上經過這麼多年還在慢慢的學習修煉中,更何況是年紀不大的孩子。萬事都有一個接受和訓練的過程,能夠用正確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這個問題,並耐心的給予教導和鼓勵,一定能夠培養出一個懂禮貌講文明的孩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