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大多數人研究朱熹都是對他的思想感興趣,而對他的詩歌不大在意。而我卻恰恰相反。所謂輿論導向普遍認為,朱熹詩歌說理性太強,缺乏靈感和神韻。而我卻認為朱熹寫得幾乎每一首詩都清新雋永,令人回味……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對這首詩深有同感。我在曲阜師範大學讀了4年書,春天裡蹬著腳踏車,在泗水河畔兜風,那巍巍“三孔”,萬仞宮牆,都讓發懷古之幽情,並且萬般感嘆朱熹的神來妙筆,那河畔的各色鮮花迎風怒放,春日陽光下的古城感覺真如水洗過一樣,所有的風景都會讓你眼前一亮。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朱熹並沒有到過曲阜,沒有到過孔子講經佈道的“泗水之濱。”因為早在朱熹出生之前,金國滅北宋的時候,孔子故鄉已經被金人佔領。朱熹完全是憑藉著個人想象,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泗水西侯幽谷

而據傳朱熹的父親朱松在兒子出生時曾請人為朱熹算命,算命先生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後來果然如此,朱熹成了繼孔孟之後,弘揚儒學最重要的思想家。這首詩既可以作為郊遊詩來讀,也可以作為哲理詩來理解。在詩中“泗水”指的是孔子的儒家學說,“尋芳”暗喻追求孔子之道,而如果是真正心地純正的儒生那麼精讀孔子之書無疑是如遇甘霖,如沐春風……

紹熙年間(1190年~1194年),朱熹應大學問家邱葵的邀請到芝山遊覽,並留下墨寶:“床頭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宿客不懷過鳥語,獨聞山雨對花時。”這些年不時到山寺中小住,每每總是想起朱熹這首七絕,於最寧靜清幽處尋鳥語花香,于山雨初歇時賞滿山碧綠,朱熹的詩真是流淌在心間的小溪……

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野橋流水聲嗚咽,行人立馬空愁絕。空愁絕,為誰凝佇,為誰攀折。”雖然朱老夫子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但他還是有至情至性的一面。這首《憶秦娥》的詞,真像一幅悽美的圖畫:情到深處人孤獨,更何況是在荒山野外的古橋邊?連橋下的流水彷佛都在哽咽哭泣,而行人立馬橋頭,思念萬水千山之外的親人,那就摘一朵野花遙寄相思吧……我每每走進荒野,面對古橋的時候,總會想起朱熹的這首詞,而且特奇怪總是先背出這下半闕,才能想起上半闕。其實上半闕也寫得不錯:梅花發,寒梢掛著瑤臺月。瑤臺月,和羹心事,履霜時節。

“落日照樓船,穩過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風月從今別一川。離緒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氈。明日回頭江樹遠,懷賢。目斷晴空雁字連。” 這首《南鄉子》的詞即寫景狀物又抒發離情別緒,讓人讀過就想把它背下來。20000餘首全宋詞,讓人真正想背下來的超不過500首。落日照樓船,穩過澄江一片天……太有詩情畫意了。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風月從今別一川……太有味道了,那是經歷很多風雨之後,又品一壺老酒的味道……

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朱熹的祖籍是有“中國最美縣城”之稱的浙江婺源, 而他出生在山明水秀的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後隨母親遷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雖然武夷山的山和水單拎出來在中國名山大川中都不是最美的,甚至都很難進入前五,但是水繞山環,美得恰到好處,因此,也成了我的最愛。而在朱熹筆下武夷山也是他的最愛……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朱熹的《九曲棹歌》一共40句,句句文采飛揚,生動形象,極盡武夷山水之美:“……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武夷山九曲溪

筆者08年遊武夷山,乘著竹筏放流九曲溪,盡覽兩岸的無限風光,不禁低吟起朱熹的這首《九曲棹歌》,家人見我嘴裡邊咕咕噥噥的,“嘲笑”我又神經病了。我在低吟古詩的時候,經常“被神經病”,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我們當時行舟的路線是從九曲的星村渡開始的,順流而下,從九曲到一曲。而朱老夫子的《九曲棹歌》的次序則是逆流而上。因此,遊九曲溪的時候,如果想把每一曲的景色與朱詩對應上,這一首《九曲棹歌》還真得倒背如流。但更讓我佩服的是朱老夫子的勇氣,他不顧水流湍急,礁石密佈,毅然逆流而上探秘武夷山。朱老夫子一介儒生居然有如此膽魄,或許他不止是在體味沿途風景的絕妙,而更多是在體味“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吧。

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是朱熹《觀書有感》的第二首,第一首是:“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幾乎路人皆知,而第二首則知者甚少。但相比於第一首,我更喜歡第二首。幾年前,我還是個“旱鴨子”,游泳怎麼都學不會,就在淺水區裡瞎撲騰,但撲騰撲騰著突然就茅塞頓開了,打水越來越有力,遊得也越來越快,真感覺自己是“艨艟鉅艦一毛輕”了。讀書做學問也是這般道理,終日苦讀,突然悟道,哪怕逆流而上,經難歷苦,也會感覺渾身自在。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朱熹作為中國歷史上學問最大的人之一,他總結的“為學之序”還真是切中要害。我每每很認真讀一本書的時候,總是會不時地想起朱熹這句話。朱老夫子更是總結出了自己的讀書“六法”,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細想一下,老夫子說得還真是有道理,鑽研經典真得需要擯棄一切雜念,精神高度集中,抓緊分分秒秒,不放過書中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對經典的內容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朱熹還強調讀書必須要身體力行。要在心中樹立一個燈塔,無論要穿過多少層濃霧瀰漫,闖過多少個激流險灘,都要向著燈塔的方向進發。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境界。

糾結朱熹究竟是不是偽君子,不如多讀讀他這些讓人回味無窮的詩

“切己體察”,朱熹一直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於實際行動,朱熹21歲考中進士,在其後的五十年間,在外地做官只有27年。由於為官清廉,家境一直非常貧寒,甚至到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步,但他總能安之若素。對於從外地趕來向他請教的學生,他常常和他們一起邊吃著豆飯藜湯,邊探究做人、做事、做文章的道理。而朱熹在任為官期間,一直力主抗金 ,提倡輕徭薄賦,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清官。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朱老夫子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但從朱熹的詩中不難看出他還真是敢愛敢恨,真性情的一個人,而且還非常的有情趣,有情調,甚至有閒情逸致:“……三生漫說終無據,萬法由來本自閒。一笑支郎又相惱,新詩不落語言間。”萬法由來本自閒,或許緊張的都是後人,尤其是後世的統治者們,但他們把朱子的思想奉為所謂官方哲學的時候,朱子的味道就大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