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外賣平臺的抽成比例越來越高,餐飲商家們對平臺又愛又恨,而且恨越來越多,愛越來越少,有些商家已經開始在外賣中夾帶點餐傳單,試圖繞過平臺。

平臺的抽成有多高?2019年初有媒體報道,餓了麼、美團的外賣抽成普遍超過20%,有的地區甚至高達25%、26%。有餐飲品牌策劃從業者算了一筆賬,餐飲行業的食材成本是40%左右,毛利率在 60% 上下,扣除房租成本 20%、人工成本15%-20%,再減去20%以上的外賣佣金,留給餐飲商家的純利潤不足5%,甚至為0。雖然年初這輪抽成比例看似只提高了2-3%,但對商家來說卻可能是生死之別。有商家感嘆:現在完全是給平臺打工。

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無獨有偶,網約車龍頭企業滴滴也在悄悄提高車費抽成,不少快車司機反映現在已漲至25%,即便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扣除油費和車輛折損之後收入也所剩無幾,網約車司機越來越成為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職業。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指責餓了麼、美團、滴滴等平臺,濫用壟斷地位盤剝商家與司機。這麼說當然沒錯,但我們還要繼續追問一層:如果競爭更充分,是否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幾年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團購、外賣、打車、單車等等,幾乎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資本助推、補貼消費者、跑馬圈地,大多數參與者都耗死之後,頭部的兩三家企業要麼合併,要麼瓜分市場,再漲價盈利。簡直是教科書式的壟斷案例。

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不過,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以餓了麼與美團為例,他們現在難道是喜笑顏開地和平共處了嗎?稍有商業常識的人都會明白,無論表面上如何與“友商”稱兄道弟,心裡其實無時不刻地想著如何幹掉對方,否則如果不是這樣的人,根本無法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存活下來。所以餓了麼和美團是徹徹底底的競爭關係,都想讓對方成為下一個百度外賣。

既然如此,為什麼雙方會不約而同地上漲外賣抽成呢?

答案很簡單:被逼無奈。無論是上市企業美團,還是初創公司餓了麼,只要是公司,就必須以盈利為目的,否則股東或者投資人都饒不了你,餓了麼創始團隊與阿里巴巴對賭失敗就是一個明證。

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那麼外賣平臺要怎麼盈利呢?商家方面,經過幾年殘酷的“地推”競賽,還未入網的餐飲企業已所剩無幾,且多數商家都同時使用兩家的平臺,商家資源已經告罄,沒有了高速增長的可能。消費者方面,未來外賣消費者規模雖然仍然有提高的餘地,但也不會像前兩年一樣呈現爆發式增長了。

利潤=銷售額*抽成比例-成本。外賣平臺的成本大致有兩部分,一是外賣配送員的人工成本,在用工荒背景下難有下降餘地,甚至會越來越高。另一部分是平臺系統的維護費用,這塊也難有持續、明顯的壓縮空間。

那麼接下來就簡單了,想要提高利潤,要麼讓商家提高總價,要麼就只能提高抽成比例。但前者不是平臺能直接控制的,而且價格由供需關係決定,商家漲價消費者就去吃別家,商家得罪不起消費者,所以即便漲價也幅度有限。結果就是面對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咽,要麼降低自身利潤,要麼對消費者缺斤短兩,要麼兼而有之。

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商家面對平臺為什麼如此弱勢呢?主要是因為消費者習慣了外賣的方便與“低價”,使得外賣訂單佔了商家太高的比例。一般商家的外賣訂單要佔總流水的40%以上,個別店甚至只做外賣,這導致商家高度依賴平臺,對商家而言,這是一個賣方市場。所以即便現在平臺上調抽成比例,商家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如果真的與平臺決裂,消費者可能也不會返回店內線下用餐,而是會轉向其他商家的外賣。

商家彼此之間陷入了囚徒困境。就像前兩年的快遞企業,“漲價是找死,不漲價是等死”。商家們有可能聯合起來抵制平臺嗎?基本不可能,因為“背叛”才是囚徒困境中的均衡解。

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那麼未來會如何演變?平臺能一直壓迫商家嗎?我認為是不能的。人會對變化做出反應,雖然一開始商家是受損最大的,但平臺、商家、消費者三方會不斷博弈,消費者會繼續點外賣,平臺也不會消失,最後會達成一個穩定狀態。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外賣平臺的存在確實創造了價值。商家得以擴大服務範圍,也相當於替餐廳增加了高峰時段的營業面積,進而促進了銷售額增長;消費者有了更豐富選擇,也能節省往返時間,更加方便,增加了主觀感受上的收益;平臺將這些價值變現,獲得自己的收入。

這裡面的關鍵是平臺究竟產生了多大的價值?或者換個說法,平臺使社會生產率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對於商家,就是要衡量外賣平臺幫助自己提高了多少銷售額和利潤。對於消費者,則是看外賣的方便對自己有多大的價值,這是很主觀的,見仁見智。

外賣平臺上漲抽成比例,商家與消費者只能被動挨宰嗎?

而且這幾年的外賣價格其實因為平臺的補貼,實際是偏低的,消費者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不僅沒有補貼,並且要為自己享受的方便而買單的“真實價格”。理所當然的,消費者所付出的真實價格會比現在高,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有的人會繼續選擇外賣,有的人可能就會放棄。相應地,商家也會做出選擇,根據自身的特點,是自行配送外賣,還是繼續與平臺合作,或者是完全放棄外賣。這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市場逐漸成熟、迴歸理性的標誌。

最終,平臺的收益率也會趨近於自身產生價值的真實水平,抽成會迴歸真實增加的生產率能支撐的水平。類似的,滴滴雖然現在是一家獨大,但司機和乘客也會做出反應,如果不能使體系內的各方分享利益,大家就會紛紛退出,涸澤而漁的結果只會是魚死網破。所以不如慢下來,仔細摸索一條讓各方共贏的道路。

總結一下,資本助推下的平臺,會有強烈動機利用壟斷地位提高收益,但這種做法會損害系統中其它參與者的利益,不具備可持續性。商家和消費者會做出反應,通過不斷博弈逐漸形成一種平衡各方利益的規則。涸澤而漁只會魚死網破,摸索共贏之道才能基業長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