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如何讓教師更愛學校?


石中英:如何讓教師更愛學校?

石中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導,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文化將成為高質量教育的重要著力點。讓教職工和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將大大降低集體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以及達成共同願景的成本。

學校文化建設是當前學校改革特別是中小學校改革的新主題,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媒體的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人們逐漸認識到,學校文化建設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從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理念,促進青少年學生生動、活潑、和諧發展,到凸顯辦學特色、打造學校品牌、提高學校競爭力等等。對學校文化建設多方面意義的完整和深刻認識,有助於堅定人們從事學校文化建設的決心,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打好思想基礎。

文化認同,解決“我們是誰”的問題

為什麼要從學校認同的角度來闡述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答一個更加一般性的問題,即文化與認同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在文化學界討論得比較多,在當前學校文化建設領域討論得還比較少。

從邏輯上說,學校文化與學校認同的關係是由文化與認同的關係派生出來的,是文化與認同的一般關係原理在學校生活領域的具體體現和應用。

從文化與認同的關係來說,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彼此認同的符號系統。這些符號從信仰、知識、語言、歷史一直到外在的行為習慣、衣著、髮型等。兩個來自同樣文化傳統或文化模式的人共享一套符號系統,彼此之間有一種基於共同文化的肯定、承認、欣賞或親切感。這些心理感受綜合起來就是 “認同” (identity) 或 “文化認同” (cultural identity),它致力於回答 “我們是誰” 這一問題。

例如, 兩個四川人見面,光憑著地道的四川口音這一特有的語音符號就能產生對彼此的認同感——“我們四川人”。如果進一步對四川口音進行辨析,還能進一步細化這種認同,如 “我們成都人” “我們遂寧人”。

兩個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可能是憑著他們共同的生活態度與恪守的倫理規範而相互肯定和接納的,如此等等。

看起來,文化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同的基本參照系。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 “我們/你們” 或 “我們/他們”的區分就是文化認同機制作用的結果。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文化的邊界就是認同的邊界,文化的差異就是認同的差異,文化的衝突也就是認同的衝突。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基於文化的認同具有兩個層面的作用:

第一,解決 “我是誰” 的問題;

第二,解決 “我們是誰” 的問題。

前者涉及 “自我” 概念的形成, 後者涉及社會團結的形成。

正如許多哲學家所說,具體的個人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必須回答 “我是誰” 的問題。對這個問題不可能去抽象地回答, 而必須參照文化系統。“我是男人” “我是教師” 等回答無不是文化認同的結果,說明 “我” 認同了男性文化或教師文化。這樣看來,“我是誰” 的哲學問題在現實層面上就是一個參照何種文化來認識、把握或表現自我的問題。

個體認同如此,集體認同也是這樣。

一個集體靠什麼構成一個集體並由此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區別於單數個體的集合? 就是靠這種集體認同,靠在對 “我們是誰” 這個問題上達成的共識。“我們是教師”,那我們就應該像教師文化所要求的那樣言談和做事; “我們是四川人”,那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應該像大家共同認同的四川人那樣。這樣,文化認同毫無疑問地提供了團結的紐帶,加強了集體的向心力、凝聚力, 培植了成員對於集體的忠誠,降低了集體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以及達成共同願景的成本。

增進文化認同,學校管理者的重要使命

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是以學校價值觀念為核心,在歷史中生成的一整套思想觀念、規章制度、語言習慣、儀式行為、物質環境等的有機體。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學校文化區分為不同的類型。

根據學校工作的領域,可以把學校文化區分為領導與管理文化、課程與教學文化、學生活動文化、服務文化、環境文化等;

根據文化的層次,可以由內而外地把學校文化區分為精神 (觀念) 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

根據學校活動的空間,又可以將學校文化區分為辦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實驗室文化、運動場文化、餐廳文化、宿舍文化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既是師生員工長期共同創造的結果,又以一種客觀的存在形式對每一位師生員工產生薰陶、約束和教化的作用。

這種學校文化對於每一位師生員工產生的薰陶、約束和教化作用,其目的就在於培養、促進和加強師生員工對學校的認同。

學校認同是集體認同的一種,指學校師生員工在心理上對學校文化的肯定、接納和欣賞,從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的校訓到規範學校各種行為的規章制度,一直到學校的環境建設與利用等等。對於學校每一位師生員工來說,學校認同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學校生活中逐漸產生的。所以,通過持之以恆地建設學校文化來不斷培養、促進和加強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對學校的認同,是當代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使命。

增強學校文化認同的三條路徑

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廣大師生員工對學校的認同,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校發展。學校認同與學校發展之間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繫。對學校的師生員工來說,強烈的學校認同會產生一種 “我是某某學校人”的共同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會由此產生一種自覺的、積極的和高度的責任感,從而形成他們各自勤奮工作與學習的強大動力,為學校發展創造良好的思想基礎與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是因為,高度的學校認同還會增加師生員工彼此之間的信任度,降低他們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心理與時間成本,激發他們以主體的姿態參與學校各項事業,使得學校發展事實上不僅是校長和管理人員的事情,也是全體師生員工的事情。

大量的學校管理經驗表明,學校認同構成了影響學校發展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因素, 積極的、自覺的和高度的學校認同構成了學校發展的重要條件。

如何通過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的途徑促進學校認同,為學校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這涉及許多細緻而又複雜的工作。從大的方面和可操作的方面來說,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向師生員工宣傳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價值理想

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價值理想是學校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應該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為全體師生員工所熟悉、所理解、所實踐。學校認同最重要的就是對這種教育理念和價值理想的認同。

當年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堪稱成功培育這種認同的典範,值得今日教育家們認真研究和學習。有一些學校,儘管有自己很好的教育理念和價值理想, 但是不注意宣傳, 僅僅停留在校長的腦子裡和學校的文件上,這樣就發揮不了它們凝聚人心、強化認同的作用。

向廣大師生員工開展校史教育

學校是有歷史的,並且也是從歷史走向現實和未來的。

學校文化的生命就濃縮在學校的歷史之中。學校的歷史是進行學校認同教育的最好素材,學校歷史的表現載體是多種多樣的。走進那些歷史悠久的學校,古老的建築、高大的樹木、發黃的卷宗、流傳久遠的故事無不使人肅然起敬,併產生一種基於歷史的強烈責任感。

因此,通過校慶紀念日、校友返校日、校慶專刊等各種形式,幫助師生員工不斷地熟悉和溫習學校的歷史,向創造學校歷史的人和在學校發展歷史上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表示敬意, 是促進和強化學校認同的有效途徑之一。

可以想象,在學校校長的辦公室裡懸掛學校歷任校長的照片和簡介,會對現任校長的學校認同和工作態度產生多麼大的積極作用。每日凝視著學校開創者和繼任者的目光,感受歷史的呼喚,再懈怠的人也會變得勤奮起來。

貫徹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建立服務型的管理文化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管理文化的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涉及學校幹部和普通教師的關係, 涉及校方和學生的關係, 涉及幹部、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問題。簡而言之,它涉及全體師生員工的學校認同及學校團結問題。

長期以來,受傳統管理文化的影響,學校管理側重於再生產和維護具有濃重等級色彩的學校關係,這是導致學校內部分層、不同人群關係對立以及學校認同不強的根源。

因此,要想培育學校認同,增進學校團結, 促進學校發展, 就必須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檢討和反思傳統的管理文化,批判傳統管理文化中的官僚主義、行政本位和人治思想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結合學校制度文化建設、辦公室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等,逐步建立起以人為本、體現學校特色、全心全意服務教育教學實踐的新型管理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