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五)

——秦統一天下為中國大一統奠定了制度保障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五)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秦漢建國之初,都首先面臨著一大問題,即國家體制怎麼建立,當時無外乎兩種,即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秦初,丞相王綰主張分封,尤其是邊遠的燕、齊、楚地,更應由始皇的子孫分為諸候王鎮守。而廷尉李斯則主張實行郡縣制,吸取周王朝分封的歷史教訓,同為周天子的子孫或卿大夫為諸候王,然而後來相互攻伐如仇敵,周天子不能禁止。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五)


始皇深為贊同,就因為封了諸王,所以才有天下戰鬥不止。於是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皇帝為國家最高統治者,設立“三公”,即掌管行政的丞相、主持軍事的太尉、負責監察的御史,地方實行郡縣制,開創了中國中央集權政治的先河,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制度上確立了國家大一統體制。

  於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衤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隨即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使用小篆,推廣隸書。對於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五)


而《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得天下,又採取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將劉姓子弟各地分王。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然而,漢景帝三年,正是分封的這些劉姓子孫們,發動了差點毀滅漢家天下的吳楚七國之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說:“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參與叛亂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五)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被漢朝和梁國聯手平定。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五)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證明了分封制就是埋下了分裂的種子,又一次回到了中央集權的路子上去,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再一次得到加強。(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