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請不要高估自己的品牌力

娃哈哈,請不要高估自己的品牌力

娃哈哈,請不要高估自己的品牌力

作者序:

收到編輯部的本期命題,說一下娃哈哈要自建平臺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好話題,值得好好的寫一下。

這個話題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品牌企業自建電商平臺的可行性,第二個問題是,娃哈哈的品牌的延展力,能夠支撐起來做電商平臺嗎?

廠商,廠商

首先我想講的是廠商關係。娃哈哈是廠,自建平臺是商,廠商關係從來都是博弈關係,很難能做到協同,基本更難能做到統一,廠家就是靠產品賺錢,商家就是靠利差賺錢。

《銷售與市場》雜誌2020年4月管理版刊登了我一篇《品牌廠商入局社區團購,到底是什麼神操作?》一文,比較清楚的表達了我對這種關係的論述。這裡我摘取一段這篇文章裡的內容,說明一下為什麼廠家很難能夠進入商家體系。

其實不管社區團購本身的商業邏輯怎麼樣,到底有多少坑,品牌方進入社區團購,都不是理想的選擇。基因的天然差異,讓這種跨界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隨著零售的不斷髮展進步,精細化分工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零售產業的分工下,“廠”就是“廠”,“商”就是“商”。縱觀中國幾十年自由的市場零售經濟,很難有人同時既做“廠”,又做“商”。既做“廠”又做“商”只會在一種場景下出現,這種場景是自營電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商”並不是指的商業流通環節,而是直接零售。

是廠家,就好好的做好產品規劃,做好生產,做好產品推廣。

是商家,就做好渠道管理,做好商品流通,服務好終端客戶。

《銷售與市場》雜誌2020年4月管理版

所以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廠”和“商”的不斷博弈,是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零售的進步,我們看到了品牌的不斷湧現,看到了老百姓能買到的產品越來越好。

從品牌廠家跨越到社區團購,這不僅意味著要把自己的產品供應好,更意味著品牌廠家的業務員要學會如何搞更多的物美價廉的產品,這些產品從哪裡來?要管理更多的產品線,因為單一品類產品,不管是啤酒還是牛奶,都支撐不起來一個社區團購的運營。

同樣的,還要處理更多的售後服務(社區團購的客訴率是所有電商平臺最多的)。後邊一大堆麻煩事,真想問一句,這些品牌廠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銷售與市場》雜誌2020年4月管理版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娃哈哈,從廠家到商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娃哈哈的品牌力,有這樣的延伸能力嗎?

坦白的說,娃哈哈不算一個成功的品牌。我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說娃哈哈的生意做得不好,宗慶後老先生多年經營的商業帝國,當然是成功的,但從品牌戰略上來講,娃哈哈的這些年,是有很大的品牌戰略失誤的。

失誤在哪裡?失誤在無論什麼,都是娃哈哈。

我不知道微商行業的人能不能看得懂我以下的這段論述,但無論如何,這是品牌經營的一些基本邏輯,對這些內容有清楚的認知和理解,一定會對生意有很大的幫助。

一般意義上講,一個品牌只能在一個品類裡邊建立認知,一個品牌之下的多品類戰略,一定會讓這個品牌整體顯得非常的分散,形成不了記憶的點。

舉個例子來說,寶潔旗下的產品,都是細分品牌,寶潔對每一個細分品牌的打造,都是投入了很大的資金的。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寶潔的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頭髮柔順用飄柔,去屑使用海飛絲,每一個產品都像一個公司,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做一些相關的營銷協同,效果就會比較好。

而娃哈哈從AD鈣奶時期,就一直堅持各個產品都使用娃哈哈,以至於後來的飲料,飲用水都是這一個品牌。

這樣看起來一個品牌下邊的產品眾多,實際上很難在每一個領域都建立一個專業的認知,導致了娃哈哈在每一個領域都沒辦法做到第一。做水做不過農夫山泉,做飲料做不過統一康師傅,甚至連八寶粥也被銀鷺超越。

很多時候,我們想到娃哈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王力宏,而不是娃哈哈的產品,這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事情。

這次娃哈哈自建平臺,我不知道他們準備用什麼品牌名稱,但如果是娃哈哈,這個品牌的滲透力,決定了這件事情很難成功。

流量格局看娃哈哈

現在想要自建平臺根本不是明智之舉,如果想做個社交電商平臺,最好的時候都已經過去了,現在出手,基本上沒什麼機會。如果想建立一個電商平臺,這事更不用說,早就沒有機會了。

自建平臺最大的問題,就是流量從哪裡來?就老宗家自己的那些產品帶來的流量,很難支撐一個平臺的運營。

且不說娃哈哈一個做消費品的企業,就是蘇寧這種體量的,帶著商業基因的企業,在推廣蘇寧易購的時候,花了多少錢,效果又怎麼樣。前車之鑑,確實是能夠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的,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寫在最後

最後總結一下,娃哈哈搞平臺,不看好。原因有三條,廠家跨越到商家,很難;品牌張力,更難;流量來源,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