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聽話”不反抗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都過得不好

很多朋友私信我:怎樣讓孩子變得更聽話?看到那麼多朋友問這個問題,我確實有點驚訝,不過,

想讓孩子變得更聽話?你是認真的嗎?
很多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那乖巧不犯錯的樣子確實惹人憐愛,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聽話≠只聽爸爸或媽媽的話,他也會聽七大姑八大姨的話;老師的話(看起來還不錯哦);他也會聽朋友的話;甚至,陌生人的話。細細品,是不是還有點恐怖?
中國傳統文化喜歡“順民”,中國的家長也喜歡“乖娃”,但是,當一個孩子不會反抗、不會提出異議時,我們很難說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考能力。
鄭淵潔寫過一個諷刺童話《馴兔記》,曾是很多80後童年的噩夢。
故事講的是:小主人公皮皮魯幼升小的故事,在故事中皮皮魯活潑、調皮,好動。皮皮魯一年級的班主任是位數學老師,外表嚴肅,做事一絲不苟。上學第一天,聰明好動的皮皮魯就挑戰了班主任的權威,對老師給出的問題表達了不同的見解。
題目是這樣的:如果自己的皮球掉進一個很深的坑裡怎麼辦?

有的同學回答用網子撈、還有同學回答往坑裡灌水,後者顯然是標準答案。
可是,這時皮皮魯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如果坑很深的話,不應該讓這麼小的孩子為了一個球冒險,不安全,應該重新買一個。
皮皮魯的回答讓老師下不了臺,認為他是故意搗蛋,擾亂課堂秩序。
皮皮魯不服氣問老師:“您覺得我說錯了嗎?”
老師被激怒,反問:“老師不對反而你對是吧?”皮皮魯據理力爭:“誰正確誰對!”

那些“聽話”不反抗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都過得不好

老師反問:“老師會不正確嗎?”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李曉曼的女同學挺身而出,她指責皮皮魯不聽老師的話,並表示老師每天站那麼長時間,多辛苦呀,同學們應該體諒。

那些“聽話”不反抗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都過得不好


話音剛落,李曉曼長出了一對大耳朵,頭變成了兔子。
同學們嚇得一鬨而散,老師則喜不自勝,忙向校方彙報了這個好消息,李曉曼和老師都受到了學校的表彰。原來這所學校好學生的標準就是變成兔子。
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孩子相繼變成兔子,溫順聽話的兔子就成了學校、老師、同學間最高的“榮耀”。而唯一遲遲不能變成兔子的皮皮魯則迎來了嘲笑和排擠。
老師認為皮皮魯不能變成兔子,使班級榮譽受損,拖了班級後腿,在家長會給家長施壓。
起初並不覺得變兔子有什麼好的爸爸媽媽,也開始籌劃讓皮皮魯早點變兔子,比如吃胡蘿蔔大餐、喝胡蘿蔔汁,甚至荒唐到下藥催化。
皮皮魯頂住壓力孤軍奮戰,直到逃學在小學門口見到了班主任的坐在輪椅上的女兒,她說自己的媽媽為了幫助皮皮魯儘快變成兔子,都不能去醫院照顧她,只好把她帶到學校來。
至此,善良擊潰了皮皮魯心底最後的防線,他開始努力變成爸爸媽媽和老師希望的樣子,最後給自己帶上了兔子的頭套,從一個“熊孩子”變成了“乖乖兔”。


那些“聽話”不反抗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都過得不好


學校開心了,老師開心了,父母開心了;孩子卻不開心。
2018年,這部伊索寓言式童話已被改編成電影短片,豆瓣評分8.3。
看完這個童話,你是否還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聽話呢?比起讓孩子聽話,也許真正值我們家長好好思索的是:我們究竟想養育一個什麼樣子的孩子?


上初中時,我很尊敬我的初中語文老師,他每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抽著煙,叮叮咣咣,像一節孤獨的火車,他在課堂上告訴我們:“你們有權利做任何自己不想做的事,包括在課堂上決定是否回答我的問題。”他的話像響雷,在我的腦海裡轟鳴。然後,當堂就有同學拒絕回答他的提問。那是1997年。
10年後,當我開始走上講臺時,我跟我的學生們說了同樣的話。
在我當了母親以後,結合以前當老師的經驗,我覺得可能老師和家長並不是真正想要一個:言聽計從孩子,而是一個可以良性溝通的孩子。
他可以聽你的話,也可以因為和你的觀點不一致而拒絕“順從”;他可以調皮搗蛋、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但要有勇氣承擔犯錯的後果和責任,包括懲罰。
我3歲的女兒闖禍以後喜歡說:“我以後會好好聽話的!”
我也總是跟她說:“媽媽不要求你聽我的話,媽媽也可能會犯錯,你覺得對的就去聽,錯的,可以不聽,告訴我原因就可以了。”

上了幼兒園後,我女兒問我:“媽媽你喜歡什麼顏色?”
我說“藍色!”
女兒急了:“媽媽你怎麼能喜歡藍色呢?那是男孩的顏色,女孩應該喜歡粉色!”
我反問她:“女孩為什麼不能喜歡藍色呢?藍色也很美呀,藍色,是湛藍天空的顏色,是蔚藍大海的顏色。”
然後,女兒就雀躍著跟爸爸說:“女生也可以喜歡藍色,藍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女孩也能喜歡綠色,綠色是森林的顏色……”。
讓孩子變得更順從、更乖巧,學校已經在這樣做了,做家長的或許可以降低自己的要求,看到一地雞毛時,先壓下火氣,給孩子更多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意願;拖拉犯錯時,多一點包容,多問幾個“為什麼?”;多給孩子建議,少給孩子命令,當“熊孩子”知道可以跟我們好好說話的時候,他們的無理取鬧便不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