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江: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方法

苏江: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方法

本人的阅读量非常低,阅读速度不是一般的慢,极度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症,专注力也比较差,每不到三五分钟必会走神,初高中很多课文至今也没完整读完,语文常常不及格,偶尔自卑。

在此大谈如何读书,着实惭愧,也敢斗胆写写个人对于读书方法的理解与心得。

1、人们对知识的焦虑自古有之,在当代贩卖焦虑也成了一门绝佳好生意,但求知并不是人的天性,求存才是。人不爱读书,不爱求知,无可厚非。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2、从极度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读书最实际的目的是为了实用,也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3、如果能从一本书上获得一点经验、一点教训、一丝启发、一丝感动、改变一些偏见、增加一些认知,就非常幸运和满足了。

如果还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的行为方式,就更是难得了。

实用主义者谈读书主要说的是非虚构类、尤其是方法论类书籍。对于小说故事类纯娱乐型,不在讨论范围内。

4、先解除焦虑:书是读不完的,但思想可以读完。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可以数得过来。

追求知识量是无尽的过程,但真正对自己有益的思想是并不多的。

读书是与作者隔空对话的途径,是获得思想的有效手段,这是思想与思想“穿越时空”交流的机会。

5、大多数书是没有必要读的。

通过大致翻阅,了解作者讲什么话题,就可以大约判断这本书有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从时间的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决定应该粗读、精度、还是完全没必要读。

6、判断一本书是否该怎么读的思路:

这本书讲什么?

找到作者用一句话概括的中心思想(核心观点)。

这本书想表达的思想是否是我认知范围内的东西?

如果对该中心思想自己早就懂了,或者说觉得很浅显...则不必精读,甚至不必读。

是否有新颖的观点?

如果觉得该思想很有意思,有自己未深入思考过的方面,则可以专门针对性地去读。

如果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从简介和目录来看,就已经受启发了,就必要深入读,挖掘该思想的来龙去脉,彻底理解它。

7、寻找最直接的营养,读别人嚼过的书,这样也挺好。

《得到》上的“每天听本书”栏目,樊登的读书会APP等,网上还有很多很不错的书籍讲述节目,他们已经将一本书的精要提炼出来了。

不过,看文字还是比听书更有效,因为听书很容易走神,听完也不知到讲述者在说什么,因为思想概要是讲述者总结的,而不是你。看文字则更快找到一本书里真正有用的地方,也更快判别一本书该不该读。

每一本书,都代表了一个思想。按照上一步骤,大致知道作者想要讲什么核心观点,是否在自己认知范围,是否感兴趣,就可以快速识别书的价值。

8、经典著作要精读。

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以及一些知识分子推荐的好书,比如Ray Dalio的《原则》这样的,就值得精读,逐字逐句读,甚至反复读。

经典的著作,往往好内容散落在书的各个地方,需要你慢慢深挖。

如果一个句子,一段话,能给你带来思考,甚至引起深思,请珍惜这样的时光

能引发深思的内容都是好内容。

现代人疲于奔命,只顾向前,很少获得思维转变的机会,这些机会常常来自这种读好书的灵光乍现、拍腿叫好的时刻。

9、比读书更重要的是自我思考。

划线、抄原文,不是记笔记的正确姿势,还记得学校里那些只顾着把字写得特别漂亮,笔记抄得特别好的同学们吗?她们现在都怎样了?

将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才是记笔记的正确方式。记笔记是自我思考的好方式,画思维导图也是,形式不要紧,关键是有所启发。

书的内容能引发你的思考就幸运了,思考能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可以直观展现着你的理解程度,倘若思考能造成行为上的改变就说明这书太值了。

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是因为知道的不够多也不够深刻,还没深刻到改变行动这一步。

10、带着问题去找书读,更高效。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年纪轻轻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爱因斯坦26岁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并不比当时的学院老教授读书多。

而是在于他们敢于提问题,提假设,然后再找资料,解决疑惑。

追求博学无尽头,善于提问得真知。伟大的成就都是源于提问、假设、论证的路径。

带着问题去读书,一次性可以翻很多同种类型的书。从更宽广的视角看不同的书的内容,还可以相互对比,看谁讲得更有道理,用批判的思维,选择性地吸纳。

11、如何知道看完书有没有收获?

费曼学习法,说得就是用自己的理解去阐述一本书的内容。你可以跟朋友讲讲你的心得,如果没有人听的话,就做笔记,写写随性的感想,发发朋友圈或微博。对于学习来说,输出和输入同等重要。

我们听罗胖听樊登讲书,觉得再怎么有道理,绝不没有罗胖樊登等讲述者自己的理解那么深刻。

听者能装懂,讲者不能。

12、读完,书就扔了。

忘了的,才是你自己的。

抛除的是无用的信息,留下的是大脑皮层沟回物理改变。

理解至上,不做无用的记忆,记忆交给电脑就好了。

若是担心日后哪天还用的上,需要再次翻阅,就备一份到印象笔记里。

方式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但愿读者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