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魏晉二百年間,完成了漢字書體承上啟下的演變,除了篆書、隸書以外,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書體已定型化,書法名家輩出,書法精品令人驚歎。東漢末年的蔡邕、三國時期的鐘徭,號為草聖的張芝,近晉代的衛瓘、衛恆父子,索靖等都是書法大家。之後更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謂書到羲之,至於大成,成千古絕唱,極草書、真書、行書一時之盛。但這個時期的作品流傳至今的極為罕見。這一時期的碑書亦十分流行,如吳國的谷朗碑、北魏的鄭文公碑、東魏的李仲旋碑等。這些碑書用筆沉著,字體或勁健或莊茂,為後世論書者所推崇。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跡是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卷。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太子洗馬,著作郎,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平復帖》卷是一封信牘,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帖紙本、草書,縱23.8釐米,橫20.5釐米,無款。此卷本幅前嵌古籤題“晉陸機平復帖”,前黃絹隔水上嵌月白絹籤,宋徽宗趙佶瘦金體書標題“晉陸機平復帖”。在卷後有明董其昌、清博偉、近代傅增湘等人跋。鈐有唐殷浩印、宋“宣和”、“政和”雙龍玉璽、明韓世能父子和清梁清標等鑑藏印。近代由書畫鑑藏家張伯駒購得,1956年捐獻給國家。《平復帖》卷在書法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著錄和記載此卷的著作很多,如《清河書畫舫》、《東圖玄覽》、《式古堂書畫匯考》和《墨緣匯觀》等。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名門望族。自任秘書郎始,官至護軍將軍、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小時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遊歷各地,博精群法,尤擅行草二體,開新體書法之先河。其傳世書跡僅有《快雪時晴帖》冊,為致“山陰張侯”之信札,紙本、行書,縱23釐米,橫14.8釐米。該帖書法婉媚遒勁,久負盛名。自元代趙孟頫及後來鑑藏家多認為此帖為王羲之書法真跡,清代收入內府,乾隆帝對此帖倍加讚賞,和王獻之《中秋貼》和王珣《伯遠帖》並稱“三希”,收藏於紫禁城三希堂內。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後有元趙孟頫、明劉承禧、清乾隆帝弘曆、梁詩正等人題跋。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此帖曾經宋紹興內府、賈似道、元張德謙、明馮銓等人鑑藏,並鈐有諸收藏印記。由於該帖在書法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著錄此帖的著作眾多,如《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石渠寶笈》等。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東晉著名書法家。其傳世書法傑作《中秋帖》卷,紙本、草書,縱27釐米,橫11.9釐米。此帖為“一筆書”狂草,被清乾隆帝弘曆譽為晉代“三希”名帖之一。該帖是從《十二月割帖》中節錄而成。帖後有明董其昌、清乾隆帝弘曆題跋。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經宋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乾隆內府收藏,並鈐有諸收藏印。該帖後流失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關懷下,由中國政府購回,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在書畫著作《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石渠寶笈》等著作中均有著錄。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晉代“三希”名帖之一的《伯遠帖》卷,是王珣書跡傳世名作。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護,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侄,擅行書,官至尚書令,東晉著名書法家。其傳世唯一墨跡真本《伯遠帖》卷,是一封信札,紙本、行書,縱25.1釐米,橫17.2釐米,書法以楷書注入行書,與王羲之新體書法一脈相承,並具有自己的風格。此卷原有宋徽宗趙佶題簽和宋代章清題跋,但已在明清之際被人割去。後幅有董其昌跋,引首有請乾隆帝弘曆加題“江左風華”。在本幅前後有弘曆及其他人的題跋和補畫。此帖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經北宋內府、明董其昌、吳新宇、安岐等收藏,清乾隆年間珍藏於內府。清王朝被推翻後,遜位的溥儀將《伯遠帖》和《中秋帖》寫出清宮,後散失於民間,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關懷下,以重金購回,由故宮博物院收藏。《伯遠帖》卷在書法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書畫著作《宣和書譜》、《墨緣匯觀》和《石渠寶笈》等眾多著作均有著錄。

書法的繁榮時期——淺談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